入耳式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5481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21
本申请涉及耳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主体、用于佩戴于耳甲腔的耳塞,以及依次连接的第一抵撑结构、抵触结构和第二抵撑结构,第一抵撑结构背离抵触结构的一端以及第二抵撑结构背离抵触结构的一端均与耳机主体连接,且均设于耳塞的周侧,第一抵撑结构与抵触结构连接的一端相对其另一端朝背离耳塞的一侧且朝背离耳机主体的一侧延伸设置,第二抵撑结构与抵触结构连接的一端相对其另一端朝背离耳塞的一侧且朝背离耳机主体的一侧延伸设置,抵触结构呈弧状设置,且用于在耳塞佩戴于耳甲腔时弹性抵触耳甲腔和/或耳甲艇。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提高入耳式耳机的佩戴稳定性,且利于使用者对入耳式耳机所播放的音频进行稳定的感知。进行稳定的感知。进行稳定的感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入耳式耳机


[0001]本申请属于耳机
,尤其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

技术介绍

[0002]请参考图1,入耳式耳机通常通过将其耳塞卡于耳甲腔101

,并与耳屏110

抵接,以实现入耳式耳机的佩戴。然而,基于该佩戴方式,耳塞在耳甲腔101

内仍易出现旋转、移位、晃动甚至脱离的现象,不仅导致入耳式耳机存在佩戴稳定性不佳的问题,还不利于使用者对入耳式耳机所播放的音频进行稳定的感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以解决现有入耳式耳机的佩戴稳定性不佳,且不利于使用者对入耳式耳机所播放的音频进行稳定的感知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主体及连接于所述耳机主体且用于佩戴于耳甲腔的耳塞,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抵撑结构、抵触结构和第二抵撑结构,所述第一抵撑结构背离所述抵触结构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抵撑结构背离所述抵触结构的一端均与所述耳机主体连接,且均设于所述耳塞的周侧,所述第一抵撑结构与所述抵触结构连接的一端相对其另一端朝背离所述耳塞的一侧且朝背离所述耳机主体的一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抵撑结构与所述抵触结构连接的一端相对其另一端朝背离所述耳塞的一侧且朝背离所述耳机主体的一侧延伸设置,所述抵触结构呈弧状设置,且用于在所述耳塞佩戴于所述耳甲腔时弹性抵触所述耳甲腔和/或耳甲艇。
[000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撑结构设于所述耳塞背离耳道的一侧,所述第二抵撑结构设于所述耳塞背离耳垂的一侧,所述抵触结构用于在所述耳塞佩戴于所述耳甲腔时抵触所述耳甲腔和所述耳甲艇。
[000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耳式耳机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抵触结构面向所述耳机主体的一侧的第三抵撑结构,所述第三抵撑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抵撑结构之间,且沿所述第一抵撑结构的延伸方向延伸至所述耳机主体处。
[000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抵撑结构相对所述第一抵撑结构、所述第二抵撑结构和所述抵触结构凹陷设置。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抵撑结构于其面向所述耳塞的一侧的侧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贯通设置的抵撑孔。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撑结构为由硅胶制成的第一抵撑结构,所述第二抵撑结构为由硅胶制成的第二抵撑结构,所述第三抵撑结构为由硅胶制成的第三抵撑结构,所述抵触结构为由硅胶制成的抵触结构。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塞相对所述抵触结构凸出设置。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耳式耳机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抵撑结构、所述第二抵撑结构和所述抵触结构一体成型的包胶外壳,所述包胶外壳用于包覆于所述耳机主体外周侧。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塞包括用于播放音频的扬声器以及与所述耳机主体可拆卸连接的耳塞壳体,所述耳塞壳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扬声器的容纳前腔;
[0013]所述耳机主体包括用于为所述扬声器供电的蓄电池以及与所述耳塞壳体可拆卸连接的主体壳体,所述主体壳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蓄电池的容纳后腔。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塞壳体包括与所述主体壳体可拆卸连接的耳塞后壳以及与所述耳塞后壳可拆卸连接的耳塞前壳,所述耳塞后壳和所述耳塞前壳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纳前腔;
[0015]所述主体壳体包括与所述耳塞后壳可拆卸连接的主体前壳以及与所述主体前壳可拆卸连接的主体后壳,所述主体前壳和所述主体后壳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纳后腔;
[0016]所述耳塞后壳于其面向所述主体壳体的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前腔连通设置的耳塞连通孔,所述主体前壳于其面向所述耳塞后壳的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后腔连通设置的主体连通孔,所述主体连通孔与所述耳塞连通孔相通设置。
[0017]本申请提供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入耳式耳机在佩戴时,可先将耳塞塞至耳甲腔,再通过耳塞周侧的第一抵撑结构和第二抵撑结构支撑着抵触结构,并通过抵触结构弹性抵触耳甲腔和/或耳甲艇,基于此,抵触结构与耳甲腔和/或耳甲艇之间将形成相互的、稳定的抵持作用力,基于该抵持作用力,一方面,可实现耳塞的定位,避免耳塞在耳甲腔内出现旋转、移位、晃动、脱离等现象,从而可提高入耳式耳机的佩戴稳定性,且不会对入耳式耳机的佩戴舒适度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将耳塞朝耳道侧推进,即能够使得耳塞更为靠近耳道,从而可利于使用者对入耳式耳机所播放的音频进行稳定的感知,尤其利于提高使用者对低音的感知。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耳朵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22]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23]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0025]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抵撑结构、抵触结构、第二抵撑结构、第三抵撑结构和包胶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6]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7]100
’-
耳朵,101
’-
耳甲腔,102
’-
耳甲艇,103
’-
耳道,110
’-
耳屏,120
’-
耳廓,130
’-
耳垂;
[0028]100-耳机主体,110-蓄电池,120-主体壳体,121-容纳后腔,122-主体前壳,1221-主体连通孔,123-主体后壳,200-耳塞,210-扬声器,220-耳塞壳体,221-容纳前腔,222-耳
塞后壳,2221-耳塞连通孔,223-耳塞前壳,300-第一抵撑结构,400-抵触结构,500-第二抵撑结构,600-第三抵撑结构,601-抵撑孔,700-包胶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30]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主体及连接于所述耳机主体且用于佩戴于耳甲腔的耳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抵撑结构、抵触结构和第二抵撑结构,所述第一抵撑结构背离所述抵触结构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抵撑结构背离所述抵触结构的一端均与所述耳机主体连接,且均设于所述耳塞的周侧,所述第一抵撑结构与所述抵触结构连接的一端相对其另一端朝背离所述耳塞的一侧且朝背离所述耳机主体的一侧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抵撑结构与所述抵触结构连接的一端相对其另一端朝背离所述耳塞的一侧且朝背离所述耳机主体的一侧延伸设置,所述抵触结构呈弧状设置,且用于在所述耳塞佩戴于所述耳甲腔时弹性抵触所述耳甲腔和/或耳甲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撑结构设于所述耳塞背离耳道的一侧,所述第二抵撑结构设于所述耳塞背离耳垂的一侧,所述抵触结构用于在所述耳塞佩戴于所述耳甲腔时抵触所述耳甲腔和所述耳甲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式耳机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抵触结构面向所述耳机主体的一侧的第三抵撑结构,所述第三抵撑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抵撑结构之间,且沿所述第一抵撑结构的延伸方向延伸至所述耳机主体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抵撑结构相对所述第一抵撑结构、所述第二抵撑结构和所述抵触结构凹陷设置。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抵撑结构于其面向所述耳塞的一侧的侧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贯通设置的抵撑孔。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入耳式耳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润王川吴海全陈伟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冠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