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巴氏新小绥螨与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协同防治二斑叶螨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65268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巴氏新小绥螨与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协同防治二斑叶螨的方法,所述巴氏新小绥螨为具有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巴氏新小绥螨。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具有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巴氏新小绥螨接到长有二斑叶螨的蔬菜苗上,然后向蔬菜苗的叶面上喷洒拟除虫菊酯类药剂,进行田间管理即可。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在二斑叶螨的防治过程中有效解决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矛盾,应用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结合化学药剂共同防治二斑叶螨能有效减少化学药剂的施用,保证了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是非常好的害虫防治综合措施。是非常好的害虫防治综合措施。是非常好的害虫防治综合措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巴氏新小绥螨与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协同防治二斑叶螨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林害虫生物防治领域中,具体涉及一种巴氏新小绥螨与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协同防治二斑叶螨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属于植绥螨科Phytoseiidae新小绥螨属 Neoseiulus,是蓟马和叶螨重要的自然天敌,在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被广泛应用。该螨具有多食性的特点,还可以以蚧壳虫、蚜虫、木虱和线虫等为食,且因其扩散力强、死亡率低、发育历期短、易于饲养和大量繁殖等优点,被称之为最有效的生物防治天敌之一。
[0003]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都是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广泛采用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化学药剂防治在控制害虫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往往引起环境污染和害虫抗药性的增强,甚至导致大量害虫天敌的死亡。因此,应用具有抗药性的天敌进行田间释放防治害虫,既可以有效防治具有抗性的有害生物,还可以避免天敌的大量死亡。在目前害虫治理仍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前提下,植绥螨的抗药性筛选和应用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巴氏新小绥螨与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协同防治二斑叶螨的方法,本专利技术能在二斑叶螨的防治过程中有效解决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矛盾,应用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结合化学药剂共同防治二斑叶螨能有效减少化学药剂的施用,保证了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是非常好的害虫防治综合措施。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巴氏新小绥螨与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协同防治二斑叶螨的方法,所述巴氏新小绥螨为具有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巴氏新小绥螨。
[0007]所述巴氏新小绥螨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为不完全显性多基因遗传。
[0008]优选地,所述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为功夫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杀螨剂为乙螨唑;有机磷类药剂为毒死蜱;第二代新烟酰类杀虫剂噻虫嗪中的任一种。
[0009]优选地,将具有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巴氏新小绥螨接到长有二斑叶螨的蔬菜苗上,然后向蔬菜苗的叶面上喷洒拟除虫菊酯类药剂,进行田间管理即可。
[0010]优选地,将具有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巴氏新小绥螨按照益害比为1:5

20接到长有二斑叶螨的蔬菜苗上,然后向蔬菜苗的叶面上喷洒浓度为5
×
10
‑3‑
10
×
10

3g/L的功夫菊酯或溴氰菊酯,进行田间管理即可。
[0011]优选地,将具有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巴氏新小绥螨按照益害比为1:10接到长有二斑叶螨的蔬菜苗上,然后向蔬菜苗的叶面上喷洒2.5%功夫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
3000倍稀释液,进行田间管理即可;功夫菊酯或溴氰菊酯的使用浓度为8.3
×
10

3g/L。
[0012]优选地,具有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巴氏新小绥螨的选育方法如下:
[0013]从亲代中挑取出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应用98%溴氰菊酯原药对雌成螨的LC
25
剂量处理该螨,24h后将存活的巴氏新小绥螨移入粉螨中;同时,在粉螨的饲养过程中,在饲料中喷洒相同浓度的溴氰菊酯药剂,并随着粉螨种群抗药性的增长,逐步加大药剂喷洒浓度,用抗药性粉螨饲喂巴氏新小绥螨,如此重复,多代筛选。
[0014]优选地,选定LC
25
剂量0.14mg/L作为巴氏新小绥螨抗性选育的初始浓度,在该浓度溴氰菊酯药剂的选育下,巴氏新小绥螨24小时死亡率在79.01

61.22%之间,之后的每一代筛选,所用药剂浓度均将巴氏新小绥螨的死亡率控制在52.11

86.32%之间,进行30代选育得具有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巴氏新小绥螨。
[0015]优选地,具有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巴氏新小绥螨的繁殖方法如下:
[0016]取若干个直径为5cm的培养皿,自下而上依次放入海绵(直径=4.5cm,厚约0.5cm) 与脱脂棉(直径=4.0cm),置于不锈钢托盘(50cm
×
35cm),并加蒸馏水使海绵与脱脂棉浸透,略呈漂浮状;
[0017]剪取二斑叶螨危害过的豇豆叶片,制成直径为2.5cm的叶碟,叶碟上保持二斑叶螨密度 40

60头/碟,数量不足时可补充,叶背面朝上放在脱脂棉上;
[0018]分别挑取巴氏新小绥螨产下小于6h的卵,单粒放入已制好的叶碟中,在室温25℃、RH 80

90%、光周期14L:10D的环境条件下单头饲养。
[001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巴氏新小绥螨,由上述选育和繁殖方法培育而成。
[0020]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1]1、本专利技术能在二斑叶螨的防治过程中有效解决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矛盾,应用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结合化学药剂共同防治二斑叶螨能有效减少化学药剂的施用,保证了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是非常好的害虫防治综合措施。
[0022]2、本专利技术溴氰菊酯或功夫菊酯与巴氏新小绥螨抗药性品系联合防治二斑叶螨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溴氰菊酯或功夫菊酯巴氏新小绥螨抗药性品系联合使用的防治周期(14d) 比单独使用溴氰菊酯或功夫菊酯防治周期(22d)缩短了57%,防治周期的缩短可以大大减低经济作物的损失,经济作用明显。
[0023]3、本专利技术溴氰菊酯或功夫菊酯与巴氏新小绥螨抗药性品系联合防治二斑叶螨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溴氰菊酯或功夫菊酯巴氏新小绥螨抗药性品系联合施用后的第14d对二斑叶螨的防效达到100%,且到防治的第22d没有再出现虫口数量增加。而单独施用两种拟除虫菊酯药剂以及两种药剂与巴氏新小绥螨敏感品系联合应用均出现虫口数量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巴氏新小绥螨抗药性品系与拟除虫菊酯药剂联合应用可以提高防治效率,延长对二斑叶螨的控制时间,节省人力物力。
[0024]4、本专利技术方法选育的巴氏新小绥螨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属于不完全显性多基因遗传,这种遗传方式将使巴氏新小绥螨抗性种群迅速发展;抗药性捕食螨在田间应用可以降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之间的矛盾,为综合防治害虫创造有利条件。
[0025]5、本专利技术巴氏新小绥螨经过30代选育,选育药剂浓度最终上升至30mg/L,溴氰菊酯对巴氏新小绥螨的LC
50
值由0.32mg/L提高到了72.44mg/L,抗药性倍数为226.38倍。
附图说明
[0026]图1巴氏新小绥螨亲代SS,抗溴氰菊酯RR和杂交F1代SR及RS的LC

P线;
[0027]图2巴氏新小绥螨抗性、敏感及回交后代BC1(F
1RS
♀×
RR

)实际剂量和BC

E1期望剂量反应曲线;
[0028]图3巴氏新小绥螨抗性、敏感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巴氏新小绥螨与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协同防治二斑叶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巴氏新小绥螨为具有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巴氏新小绥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巴氏新小绥螨与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协同防治二斑叶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巴氏新小绥螨对溴氰菊酯药剂的抗药性为不完全显性多基因遗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巴氏新小绥螨与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协同防治二斑叶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为功夫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杀螨剂乙螨唑;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第二代新烟酰类杀虫剂噻虫嗪中的任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巴氏新小绥螨与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协同防治二斑叶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具有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巴氏新小绥螨接到长有二斑叶螨的蔬菜苗上,然后向蔬菜苗的叶面上喷洒拟除虫菊酯类药剂,进行田间管理即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巴氏新小绥螨与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协同防治二斑叶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具有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巴氏新小绥螨按照益害比为1:5

20接到长有二斑叶螨的蔬菜苗上,然后向蔬菜苗的叶面上喷洒浓度为5
×
10
‑3‑
10
×
10
‑3g/L的功夫菊酯或溴氰菊酯,进行田间管理即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巴氏新小绥螨与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协同防治二斑叶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具有拟除虫菊酯抗药性的巴氏新小绥螨按照益害比为1:10接到长有二斑叶螨的蔬菜苗上,然后向蔬菜苗的叶面上喷洒2.5%功夫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稀释液,进行田间管理即可;功夫菊酯或溴氰菊酯的使用浓度为8.3
×
10
‑3g/L。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巴氏新小绥螨与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协同防治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静孟瑞霞李海平李晓静李子奇李霞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