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内循环养殖系统。它包括养殖池以及与养殖池连通的污物分离池;所述的污物分离池底面下凹形成倒锥形或漏斗状的下凹部且下凹部的底端设有用于污物排出的排污装置;在污物分离池内还设有回水装置。较之前技术而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养殖池旁设置污物分离池且污物分离池底部呈漏斗状,能够更好的使进入污物分离池的养殖水污物沉淀汇聚,方便后续集中排放,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排放用水。水。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循环养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养殖领域,特别是一种养殖用水排放量极低的内循环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水产养殖行业,如何减少养殖用水排放一直是大部分企业所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帮助养殖企业解决上述问题,本案专利技术人钟传明教授在专利号为ZL201110140191.8的专利中提出了一种双循环零排放的健康养殖系统,通过对养殖用水的“内、外”双循环净化,实现养殖用水的重复利用。但是上述方案比较适用于拥有大型土地的养殖企业,中小规模的养殖企业适用性不强,其主要原因是该专利的外循环系统需要大面积的人工湿地等生态系统实现净化环境,达到养殖用水的回用,在当前养殖用水“无需费用”的情况下,许多中小型企业不采用或实施。为此本案专利技术人与他人共同研发了一种带有鱼厕所的健康养殖系统、专利号202020595818.3,它利用前述专利中的内循环部分进行再设计,能够在没有外循环过滤的情况下,有效减少养殖用水的排放量,其每天排放的水量约占养殖池总水量的30~50%。但是部分养殖企业依然认为排水用量较大,希望能够进一步减低排水量,有利于后端的尾水处理及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养殖系统排水量大的问题,设计了一款排水量更低的内循环养殖系统,尤其对个人较大、粪便颗粒较易下沉的,或者易产生泡沫聚集及分离的鳗鱼等养殖动物。
[0004]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内循环养殖系统,它包括养殖池1以及与养殖池1连通的污物分离池;
[0005]所述的污物分离池底面下凹形成倒锥形或漏斗状的下凹部且下凹部的底端设有用于污物排出的排污装置;
[0006]在污物分离池内还设有回水装置。
[0007]较之前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08]1、养殖池旁设置污物分离池且污物分离池底部呈漏斗状,能够更好的使进入污物分离池的养殖水污物沉淀汇聚,方便后续集中排放,能够最大程度减少排放用水。
[0009]2、污物分离池的多段式设计除了安全外(养殖池或污物分离池排空造成的水压差而产生危险),主要是实现养殖污水的减速,让养殖污水中颗粒粪便不破损(破碎)、易在沉淀池沉淀,通过将沉淀池底部设置成倒锥形或漏斗状实现污物(排泄物)的大量汇集,之后方便进行集中排放。
[0010]3、增加了毛刷阻拦、拦截杆,用于引导、汇集、清除养殖池表面的漂浮物(主要指漂浮粪便、蛋白泡沫),之后将漂浮物引导至污物分离池,通过人工或漂浮物排污管定时清除。
[0011]4、增加了生化池,搭配毛刷架结构,能够实现细微颗粒、浮游藻类、菌落的聚集,能够进一步净化养殖污水,降低悬浮物(SS)、总磷、总氮、BOD、COD的含量。
[0012]5、生化池底部的倒V型设计,能够利于死亡菌藻等污物脱落后汇聚排出。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下凹部位于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养殖池呈椭圆形,(b)为养殖池呈矩形切角;
[0015]图3为图2中污物分离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污物分离池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倒锥形或漏斗状的下凹部靠近沉淀池侧边的俯视图;
[0018]图6为图5中A
‑
A的剖视图;
[0019]图7为倒锥形或漏斗状的下凹部靠近沉淀池边角处的俯视图;
[0020]图8为养殖池增加拦截杆和漂浮物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9为在图8基础上增加漂浮物收集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10为生化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1为毛刷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2为生化池的俯视图。
[0025]标号说明:1养殖池、11拦截杆、13漂浮物通道、14漂浮物排污管、2连通池、21连通管、22漂浮物收集池、3沉淀池、31排污管道、32排水管、4回水池、41气动提水装置、42溢流通道、5生化室、51第一溢流通道、52毛刷架、521支撑杆、522刷毛、54倒V型底面、55排污口、6隔板、61过水孔、62栅栏、63毛刷、7回水室、71回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说明:
[0027]如图1
‑
4所示:
[0028]内循环养殖系统,它包括养殖池1以及与养殖池1连通的污物分离池(污物分离池相当于鱼厕所或卫生间);
[0029]所述的污物分离池底面下凹形成倒锥形或漏斗状的下凹部且下凹部的底端设有用于污物排出的排污装置;
[0030]在污物分离池内还设有回水装置。
[0031]上述的污物主要指代鱼虾粪便、食物残渣、体表脱落物、死亡菌藻等。
[0032]所述污物分离池通过两块隔板6分为三个依序排列的连通池2、沉淀池3和回水池4,
[0033]所述连通池2通过连通管21与养殖池1底部连通,使得养殖池1底部的污水流入连通池2内;
[0034]回水池4内设有回水装置,将回水池4内除去颗粒污物后的养殖水排入养殖池1的回水装置。
[0035]进一步的,优选所述下凹部位于沉淀池3的底面;隔板6的底部设有带开关的过水孔61。过水孔主要为了保证污物分离池清洗时,能够排空污物分离池;这里的开关可以是双向阀或插拔管,通过双向阀或插拔管控制过水孔的通断。
[0036]与早期厕所相比,通过将污物分离池进行分割,形成三个腔室,该设计弱化了连通池2、回水池4排污的作用,汇聚污物、排污主要通过沉淀池(锅底集中)实现。
[0037]这里的连通池主要还是为了和养殖池连通,养殖池过来的污水搅动连通池内,之后连通池的污水向沉淀池流动,用于流水交换,污物随水流横向流动的过程中受到重力作用沉淀于沉淀池底部,由于本案的沉淀池底部设计为倒锥形或漏斗状,确保了污物能够集中汇聚,之后通过排出或抽出的方式,实现以最小的水量排出最多的污物,从而减少了养殖池用水的浪费。该设计主要是从动车组的集便器获得灵感进行设计。
[0038]上述过水孔61平时通过插管或双向阀堵住,需要排水的时候将插管拔掉即可。
[0039]实际设计过程中,连通池2的底部可以设置成向过水孔61倾斜的斜坡(如图7所示)。
[0040]为了控制污物的排放,污物分离池中的水深、长度和水流速度(过水面积)极为关键,
[0041]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设计,污物分离池的结构这里采用了以下两种实施例:
[0042]实施例1
[0043]如图3所示:所述排污装置开口为设置于下凹部处且与外界相通的排污管道31,排污管道31上设有开关机构。这里的开关机构可以采用常见的插管或电磁阀实现。
[0044]如图5、6、7所示:实际在设计下凹部位置时,下凹部的位置可以位于沉淀池3底面的中部,也可以位于沉淀池3底面靠近侧边的位置,必要时,还可以直接位于底面靠近夹角的地方。
[0045]实施例2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内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养殖池(1)以及与养殖池(1)连通的污物分离池;所述的污物分离池底面下凹形成倒锥形或漏斗状的下凹部且下凹部的底端设有用于污物排出的排污装置;在污物分离池内还设有回水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物分离池通过两块隔板(6)分为三个依序排列的连通池(2)、沉淀池(3)和回水池(4),所述连通池(2)通过连通管(21)与养殖池(1)底部连通,使得养殖池(1)底部的污水流入连通池(2)内;回水池(4)内设有回水装置,将回水池(4)内除去颗粒污物后的养殖水排入养殖池(1)的回水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凹部位于沉淀池(3)的底面;隔板(6)的底部设有带开关的过水孔(6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装置开口为设置于下凹部处且与外界相通的排污管道(31),排污管道(31)上设有开关机构或所述排污装置为从沉淀池(3)上方延伸至下凹部处且带有水泵的排水管(32),排水管(32)的另一端延伸至外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池(2)上方架设有若干组栅栏(62),所述栅栏(62)处设有若干毛刷(63)或网片。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传明,钟国龙,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