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皮肤疾病靶向诊疗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4379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皮肤疾病靶向诊疗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包括基座和聚合物针体,聚合物针体以阵列形式位于基座上,形成聚合物针体的聚合物能溶于水,聚合物针体的针尖部分分散有纳米药物颗粒。制备方法为:将微针阵列阴模用氧等离子体处理,使微针阵列阴模表面亲水;将纳米药物溶液滴在微针阵列阴模表面进行离心处理,将能溶于水的聚合物溶液注入微针阵列阴模,进行抽真空、干燥,将微针与阴模剥离,即得到微针贴片。本发明专利技术合成的微针贴片可实现药物颗粒在皮肤疾病治疗中代谢行为的实时监测,解决了纳米药物的经皮给药在皮肤疾病治疗中,透皮效果差、药物代谢行为不可控以及疗效不理想等技术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皮肤疾病靶向诊疗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皮肤疾病靶向诊疗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

技术介绍

[0002]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于体表,其作用主要是为机体提供屏障保护,是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分界,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重要的意义。如今影像学技术为疾病的诊疗提供有力的工具,但是如何实现皮肤相关疾病的诊疗一体化目前研究尚少,靶向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的开发往往需要复杂的合成方案,包括超分子自组装和化学修饰,这些过程通常很难预测、执行和控制。一些治疗性药物与特定的小分子近红外染料如IR783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自组装,形成具有超高载药量的稳定纳米粒子。将近红外荧光染料与皮肤疾病治疗进行有效地结合,可以指导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皮肤疾病精准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这种基于小分子近红外染料的纳米颗粒系统,是纳米医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使高载药的纳米载体快速产生,用于皮肤疾病的高效诊断和治疗。
[0003]近年来微针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针给药不仅可以提高给药精度和药物利用效率,同时还具有传输速度快、无痛和微量的特点。微针在处理皮肤后可以瞬间在皮肤表面形成可逆、能够自行恢复的微孔道,从而使药物活性成分透过角质层障碍直接到达皮肤深层,将药物活性成分准确定位、精确定量的输送到需要改善或治疗的部位,充分发挥药物功效。微针一般分为固体微针、涂层微针、空心微针和可溶性微针,其中,聚合物微针具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的材料种类丰富、价格低廉,易于实现规模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合成的纳米颗粒药物粒径可控且自带荧光性质,可实现纳米药物在皮肤疾病治疗中代谢行为的实时监测,解决了纳米药物的经皮给药在皮肤疾病治疗中,透皮效果差、药物代谢行为不可控以及疗效不理想等技术问题,为他人设计相应的纳米药物应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同时解决了一种载有小分子纳米颗粒药物的微针贴片的制备问题。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供了一种微针贴片,该微针贴片包括基座和聚合物针体,所述聚合物针体以阵列形式位于基座上,形成所述聚合物针体的聚合物能溶于水,所述聚合物针体的针尖部分分散有纳米药物颗粒,所述纳米药物颗粒为药物与荧光分子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粒子。
[0006]优选地,所述药物为曲美替尼、索拉菲尼、紫杉醇、雷帕霉素、佛维司群和恩杂鲁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荧光分子为近红外染料IR783。
[0007]优选地,形成所述聚合物针体的聚合物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乳酸、聚乳酸与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醇酸、聚碳酸酯、环烯烃共聚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烯醇、聚苯乙
烯、聚甲基乙烯基醚与马来酸酐共聚物、透明质酸、壳聚糖、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和明胶中的至少一种。
[0008]优选地,所述聚合物针体的密度为25

400根/平方厘米基底;所述聚合物针体的高度为100

1500μm;所述微针贴片的聚合物针体阵列的机械强度为40

200MPa。
[0009]优选地,所述微针贴片的聚合物针体阵列含有纳米药物颗粒1

500μg。
[0010]优选地,所述聚合物针体呈圆锥形或棱锥形。
[0011]优选地,圆锥形针体的底边直径为50

1000μm。
[0012]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任一所述的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3](1)将微针阵列阴模用氧等离子体处理,使微针阵列阴模表面亲水;将纳米药物的溶液滴在微针阵列阴模表面进行离心处理,使纳米药物颗粒进入微针阵列阴模的微孔中;所述纳米药物为药物与荧光分子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粒子;
[0014](2)将能溶于水的聚合物溶液注入微针阵列阴模,并进行抽真空处理,然后进行干燥,干燥后将微针与阴模剥离,即得到装载有纳米药物颗粒的微针贴片;
[0015]优选地,所述药物与荧光分子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粒子具体制备方法为:将药物和荧光分子分别溶解,得到药物溶液和荧光分子溶液,将所述药物溶液逐滴加入到荧光分子溶液中,并不断搅拌,离心去除游离药物后得到的固体沉淀即为药物与荧光分子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粒子。
[0016]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纳米药物溶液的浓度为10

50mg/mL;步骤(2)中所述聚合物溶液的浓度为100

1000mg/mL。
[0017]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任一所述的微针贴片用于制备皮肤疾病靶向诊疗贴片的应用。
[0018]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具备以下的技术优点:
[0019](1)由于皮肤屏障的存在,传统的涂抹类、贴敷类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很难透过皮肤角质层,透皮效率均不超过5%,存在着利用率低、疗效不佳的治疗难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用于皮肤疾病靶向诊疗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首先解决了纳米药物的经皮给药在皮肤疾病治疗中透皮效果差,因而导致疗效不理想的治疗难点;其次可实现对纳米药物在皮肤疾病治疗中代谢行为的实时监测,解决传统方法中药物代谢行为不可控的技术问题;最后,该专利技术为他人设计相应的纳米药物应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同时解决了一种载有小分子自组装纳米药物的微针贴片的制备问题。
[0020](2)本专利技术中的可溶性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得到机械性能极佳,能够透皮效果的微针,可以瞬间在皮肤表面形成可逆、能够自行恢复的微孔道,从而使药物活性成分透过角质层障碍直接到达皮肤深层,将药物活性成分准确定位、精确定量的输送到需要改善或治疗的部位,充分发挥药物功效。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皮肤疾病靶向诊疗的微针贴片示意图,其中:1

自组装纳米颗粒、2

微针针体、3

微针基座。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雷帕霉素@IR783自组装纳米颗粒透射电子显微镜镜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雷帕霉素@IR783自组装纳米颗粒粒径分布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载有雷帕霉素@IR783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微针贴片皮肤镜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载有雷帕霉素@IR783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微针贴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
[0026]图6为本专利技术制备的一种用于皮肤疾病靶向诊疗的微针贴片在小鼠皮肤疾病诊断中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8]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皮肤疾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该微针贴片包括基座和聚合物针体,所述聚合物针体以阵列形式位于基座上,形成所述聚合物针体的聚合物能溶于水,所述聚合物针体的针尖部分分散有纳米药物颗粒,所述纳米药物颗粒为药物与荧光分子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粒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为曲美替尼、索拉菲尼、紫杉醇、雷帕霉素、佛维司群和恩杂鲁胺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荧光分子为近红外染料IR78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聚合物针体的聚合物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乳酸、聚乳酸与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醇酸、聚碳酸酯、环烯烃共聚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烯醇、聚苯乙烯、聚甲基乙烯基醚与马来酸酐共聚物、透明质酸、壳聚糖、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和明胶中的至少一种。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针体的密度为25

400根/平方厘米基底;所述聚合物针体的高度为100

1500μm;所述微针贴片的聚合物针体阵列的机械强度为40

200MPa。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贴片的聚合物针体阵列含有纳米药物颗粒1

500μg。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瞿飞毕舵航付阳雪刘奕静张连斌朱锦涛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