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空间隔爆原理的安全型点火引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43185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空间隔爆原理的安全型点火引信,将传统点火引信的针刺发火机构中的击针与弹簧驱动针刺爆炸组件的位置互换。同时作为激励件与隔爆件的击针固定于引信输出端,而弹簧驱动针刺爆炸组件为运动件,设置在引信中心远离输出端。当针刺爆炸组件意外发火时,因其远离输出端,其输出能量被引信内部结构所吸收,不会传递到引信输出端。在正常发射时,后坐保险机构解除保险,爆炸元件在预压弹簧的作用下,撞击击针发生爆炸,破坏击针结构,使高温高压气体传输到击针外侧,引燃传火药,引信正常输出,完成预定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空间隔爆原理,提高了勤务处理和发射时的安全性,并且结构简约,可靠性高。可靠性高。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空间隔爆原理的安全型点火引信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引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空间隔爆原理的安全型点火引信。

技术介绍

[0002]干扰弹作为一种特殊弹种,其引信不需要满足《引信安全性设计准则》标准的要求。在传统结构中,常将击针作为运动激励件,将敏感的针刺火帽以直列方式固定作为输出爆炸元件,无隔爆设计。勤务处理期间的跌落冲击作用或发射时的加速过载作用,有可能使针刺火帽意外发火,这就会进一步使其所配的干扰战斗部提前作用,形成一定的危险,并丧失对目标的干扰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干扰弹空中点火提供一种采用空间隔爆原理的安全型点火引信,在结构简约、保证可靠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勤务处理阶段和发射时的安全性。
[0004]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采用空间隔爆原理的安全型点火引信,将传统点火引信的针刺发火机构中的击针与弹簧驱动针刺爆炸组件的位置互换,使得弹簧驱动针刺爆炸组件位于引信中心,远离引信输出端,从而实现空间隔爆。
[0005]针刺发火机构包括同轴设置的击针、雷管座、针刺雷管、雷管座簧,击针设置于引信输出端,通过引信本体限位固定,雷管座正对击针设置,且与击针留有距离,针刺雷管设置在雷管座内,雷管座簧一端伸入雷管座,为雷管座提供运动推力。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显著优点是:利用空间隔爆的原理,将传统结构中的击针与针刺爆炸组件的位置互换,使针刺爆炸组件中的针刺雷管位于机构中心而远离下一级爆炸元件(如传火管),击针既是激励件也是隔爆件,这样即使针刺雷管在装配位置意外发火爆炸,也不会引爆下一级爆炸元件,提高了引信勤务处理阶段和发射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采用空间隔爆原理的安全型弹底点火引信局部结构示意图。
[0008]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采用空间隔爆原理的安全型弹头点火引信结构示意图。
[0009]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采用空间隔爆原理的安全型弹头点火引信的后坐保险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1]结合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空间隔爆原理的安全型点火引信,将传统点火引信的针刺发火机构2中的击针4与弹簧驱动针刺爆炸组件的位置互换,使得弹簧驱动针刺爆炸组件位于引信中心,远离引信输出端,从而实现空间隔爆。
[0012]针刺发火机构2包括击针4、雷管座5、针刺雷管6、雷管座簧7,击针4设置于引信输出端,通过引信本体1点铆或收口固定,雷管座5正对击针4设置,且与击针4留有距离,针刺雷管6设置在雷管座5内,雷管座簧7一端伸入雷管座5,为雷管座5提供运动推力。
[0013]其中,击针4作为隔爆件,雷管座簧7和击针4位于雷管座5的两端。
[0014]上述弹簧驱动针刺爆炸组件由雷管座5、针刺雷管6、雷管座簧7构成。
[0015]当该引信设计为弹底引信时,后坐保险机构3采用直线运动式后坐保险机构,包括惯性筒8、保险球9、惯性筒簧10和垫片11,如图3所示。
[0016]当该引信设计为弹头引信时,由直线运动式后坐保险机构3与保险杆13、保险球14、托座16和保险杆簧17一同为弹簧驱动针刺爆炸组件提供保险。
[0017]结合图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采用空间隔爆原理的安全型弹底点火引信,在弹丸发射时能够在后坐过载环境解除保险,而在可信的意外跌落冲击环境下不解除保险。在针刺发火机构2中,击针4、雷管6、雷管座5和雷管座簧7同轴布置。将传统的针刺发火机构中的击针4与针刺爆炸组件位置互换,将击针4固定在引信输出端,而将针刺雷管6作为运动件远离引信输出端。所述击针4包括固定座和固连在固定座底面的针尖,固定座用于固定击针4,针尖对准针刺爆炸组件用于击发针刺雷管6,并且针刺雷管6由击针4击发后产生的爆炸能够破坏击针4结构。所述雷管座5为圆柱形,其顶面和底面分别各开有一个盲孔,位于顶面的盲孔中放置针刺雷管6,雷管座簧7的一端伸入位于底面的盲孔中。
[0018]在勤务处理过程中,包括处于1.5m以下落高的跌落环境时,后坐保险机构3不会解除对保险球9的保险,雷管座5及其上的针刺雷管6的移动被保险球9所限制。
[0019]而在膛内发射阶段,即使惯性筒8后坐到底释放保险球9,并且保险球9也释放了雷管座5,由于后坐过载的存在,雷管座5仍然会下沉到其孔底,远离击针。此时即使针刺雷管6意外发火爆炸,也不会炸毁引信结构,不会破坏击针4,不会引爆击针4后面的下一级爆炸元件。
[0020]当弹丸发射飞出炮膛后,后坐过载消失,雷管座簧7推动雷管座5朝着击针4运动,使得针刺雷管6撞击击针4,进而发火。针刺雷管6发火爆炸,破环击针结构,使得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传输到引信以外,引信完成正常输出作用。
[0021]结合图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采用空间隔爆原理的安全型弹头点火引信,在弹丸发射时能够在后坐过载环境解除保险,而在可信的意外跌落冲击环境下不解除保险。盖片12设置在引信本体1顶部的阶梯孔内,通过收口固定。在针刺发火机构2中,击针4、雷管6、雷管座5和雷管座簧7同轴布置,置于引信体1内部的通孔中。雷管座5及雷管6通过保险球14限位,将其约束在引信体1中心。击针4设置在传爆管壳18上方的阶梯孔内,通过收口固定。保险杆13、托座16和保险杆簧17位于引信体1中心通孔一侧的盲孔内,保险杆13由保险球9限位,处于压缩状态的保险杆簧17位于托座16内,为保险杆13提供运动推力。如图3所示,直线运动式后坐保险机构3位于保险杆13侧面(纸面后方)的盲孔内。
[0022]在勤务处理过程中,包括处于1.5m以下落高的跌落环境时,后坐保险机构3不会解除对保险球9的保险,保险杆13处于装配位置,雷管座5及其上的针刺雷管6的移动被保险球14所限制。
[0023]在膛内发射阶段,惯性筒8后坐释放保险球9,进一步释放了保险杆13,由于后坐过载的存在,保险杆13仍然处在装配位置不会释放保险球14,从而雷管5及雷管座6不会移动。
[0024]当弹丸发射飞出炮膛后,后坐过载消失,保险杆13在保险杆簧17的作用下上移,释放保险球14,保险球14进一步释放雷管座5。雷管座5及雷管6在雷管座簧7的作用下冲向击针4,进而发火。针刺雷管6发火爆炸,从而引燃传火药20。
[0025]将雷管6由普通雷管换为输出端有爆轰输出的针刺雷管,将传火药20改为传爆药,本专利技术同样适用于起爆引信。
[0026]图1

图3给出的实施例只介绍了本专利技术的核心结构及其发火和空间隔爆原理,未涉及引信的其他相关结构及其原理,如冗余保险结构和原理。
[0027]在传统引信设计时,将针刺爆炸元件靠近下一级爆炸元件,若针刺爆炸元件意外发火,无法阻挡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因此还需在引信中增加隔爆机构,这不仅会使引信结构更为复杂且会使得引信整体尺寸较大,难以满足引信小型化的要求,也难以保证高可靠性。而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巧妙结构可以同时实现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空间隔爆原理的安全型点火引信,其特征在于:将传统点火引信的针刺发火机构(2)中的击针与弹簧驱动针刺爆炸组件的位置互换,使得弹簧驱动针刺爆炸组件位于引信中心,远离引信输出端,从而实现空间隔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空间隔爆原理的安全型点火引信,其特征在于:针刺发火机构(2)包括同轴设置的击针(4)、雷管座(5)、针刺雷管(6)、雷管座簧(7),击针(4)设置于引信输出端,通过引信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雨时彭启蒙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