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电炒锅的厚膜发热盘,包括金属基体层,印烧于金属基体层正面的绝缘导热介质层,印烧在绝缘导热介质层上的导体电极、短路导体、NTC焊接电极和NTC测温电极,以及印烧在所述绝缘导热介质层上和短路导体上的发热电阻,所述发热电阻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第一导体电极,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第二导体电极,所述发热电阻形成同心设置的多个扇形发热区域,以及六组NTC测温电极连接相对于测试端,本发热盘克服现有技术中对粘度较高的食材加热过程中容易烧粘或烧焦的问题,通过不同区域热分布的均匀性的加热,避免被加热食材的变质,保证食材的口感与安全。材的口感与安全。材的口感与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电炒锅的厚膜发热盘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加热电器设备
,具体为一种智能电炒锅的厚膜发热盘。
技术介绍
[0002]在对肉质或豆浆等粘度较高的食材进行加热的过程中,由于含有较多的脂肪、油脂等固体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容易烧粘或者烧焦。因此在加热过程中,会通过搅动,搅拌器带动容器内部的食物,保证食材受热均匀。在转动的过程中,由于搅拌器带动食材旋转及翻滚,处于发热盘底部的食材流速不规则,因此总有部分加热食材滞留在发热盘底部时间过长,导致粘度较高的食材容易被烧粘或烧焦,被加热的食材营养和口感发送变化,且残余的烧焦区域难以清洗干净,食品的卫生安全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电炒锅的厚膜发热盘,克服现有技术中对粘度较高的食材加热过程中容易烧粘或烧焦的问题,通过6个不同区域设置相应加热功率,避免出现局部出现过热而导致被加热食材的变质,保证食材的口感与安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电炒锅的厚膜发热盘,包括金属基体层,所述金属基体层正面设置有绝缘导热介质层,所述绝缘导热介质层上设置有短路导体、第一导体电极、第二导体电极、NTC测温电极和NTC焊接电极,所述短路导体、第一导体电极、第二导体电极、NTC测温电极和NTC焊接电极形成导体层,所述绝缘导热介质层上与短路导体上设置有发热电阻,所述发热电阻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一导体电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第二导体电极连接,所述发热电阻形成多个同心设置的扇形发热区域,所述绝缘导热介质层、发热电阻和导体层上均印刷有绝缘保护介质层。
[0005]优选的,所述发热盘上等分设置有六组扇形发热区域,每组所述扇形发热区域上对应设置有一组发热电阻,且多组发热电阻经过短路导体连接、通过第一导体电极以及第二导体电极形成并联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发热电阻的宽度为d,1.0mm≤d≤3.5mm,相邻两根电阻线条之间的距离为c,0.6mm≤c≤2.0mm。
[0007]优选的,六组所述扇形发热区域之间均匀设置有三组温控NTC,所述三组温控NTC的NTC测温电极和NTC焊接电极相连,且所述温控NTC与发热电阻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4mm。
[0008]优选的,所述NTC测温电极外连接方式是通过银线和银浆经过点胶方式固定在NTC测温电极上,并通过650度到850度之间60分钟烧结曲线烧结完成,在进行温控NTC与NTC焊接电极的连接,所述每组温控NTC均有两个NTC测温电极。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导体电极与第二导体电极用于连接电源线,并采用种钉加陶瓷固定件将电源线分别与第一导体电极与第二导体电极连接在一起。
[0010]优选的,所述绝缘导热介质层设置有三层或四层,且绝缘导热介质层的厚度不小于90um。
[0011]优选的,所述绝缘导热介质层、导体层、发热电阻均密封在所述绝缘保护介质层与金属基体层之间,所述绝缘保护介质层在所述第一导体电极、第二导体电极、NTC焊接电极、NTC测温电极设有接口,外接供电电路和NTC焊接窗口,并在外贴NTC上覆盖绝缘保护树脂。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热盘,第一导体电极、发热电阻和第二导体电极构成了发热盘的发热电路回路,发热盘靠发热电阻通电发热提供热量,并将热量传递给需加热的食材,发热电阻形成同心设置的多个扇形发热区域,使得发热区域在金属基体层分布更广泛,提高发热电阻覆盖面积的同时,多个扇形发热区域使得本发热盘的电连接更加简单可靠;多个扇形发热区域的设计,热分布的均匀性,使得食材在加热过程中混合搅拌更充分、翻腾效果更明显。保证此区域的食材不至于被烧粘或烧焦,避免出现局部出现过热而导致被加热食材的变质,保证食材的口感与安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发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发热盘的平面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发热盘的左视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二种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0019]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的附图标记及名称如下:
[0021]11、金属基体层;12、绝缘导热介质层;13、发热电阻;14、导体短路导体15、第一导体电极;16、第二导体电极;17、第三NTC测温电极;18、第四NTC测温电极;19、第五NTC测温电极;20、第六NTC测温电极;21、第七NTC测温电极;22、第八NTC测温电极;23、温控NTC1;24、温控NTC2;25、温控NTC3;26、螺丝钉;27、螺丝钉;28、陶瓷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竖直”、“顶”、“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
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请参阅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智能电炒锅的厚膜发热盘,包括金属基体层11,印烧于金属基体层11正面的绝缘导热介质层12,印烧在绝缘导热介质层12上的短路导体14、第一导体电极15和第二导体电极16,还包括印烧在所述绝缘导热介质层12和短路导体14上发热电阻13,发热电阻13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第一导体电极15,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第二导体电极16,所述发热电阻13形成同心设置的多个扇形发热区域,每个扇形发热区域对应一组发热电阻13,通过导体层上的短路导体14和第一导体电极15和第二导体电极16形成并联连接,多组发热电阻13通过并联方式形成一组热分布均匀并且稳定的发热盘。
[002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热盘,第一导体电极15、发热电阻13和第二导体电极16构成了发热盘的发热电路回路,发热盘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电炒锅的厚膜发热盘,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基体层,所述金属基体层正面设置有绝缘导热介质层,所述绝缘导热介质层上设置有短路导体、第一导体电极、第二导体电极、NTC测温电极和NTC焊接电极,所述短路导体、第一导体电极、第二导体电极、NTC测温电极和NTC焊接电极形成导体层,所述绝缘导热介质层上与短路导体上设置有发热电阻,所述发热电阻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一导体电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第二导体电极连接,所述发热电阻形成多个同心设置的扇形发热区域,所述绝缘导热介质层、发热电阻和导体层上均印刷有绝缘保护介质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电炒锅的厚膜发热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上等分设置有六组扇形发热区域,每组所述扇形发热区域上对应设置有一组发热电阻,且多组发热电阻经过短路导体连接、通过第一导体电极以及第二导体电极形成并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智能电炒锅的厚膜发热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电阻的宽度为d,1.0mm≤d≤3.5mm,相邻两根电阻线条之间的距离为c,0.6mm≤c≤2.0mm。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智能电炒锅的厚膜发热盘,其特征在于:六组所述扇形发热区域之间均匀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进甫,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东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