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传送装置和光盘再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60898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盘传送装置,当由进给辊进行的盘排出结束且用户夹持着盘欲取出盘时,防止盘的后端部分产生微伤。为此,在位于进给辊两侧的两个突条中设置在盘插入口侧的第二突条将中央部的规定范围L形成为没有斜度的直线部,将其两侧的规定范围形成为具有陡斜度的第一锥形部,并且将第一锥形部两侧形成为具有缓斜度的第二锥形部。在为了排出盘而取出盘时,由于仅盘的后端周缘部与陡斜度的第一锥形部点接触,所以可防止由盘与突条线接触而引起的伤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可旋转的进给辊之间夹持并输送光盘的光盘传送装置以及包括该光盘传送装置的光盘再生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根据市场情况,对光盘再生装置,特别是车载用光盘再生装置小型化、薄型化的要求在增强,为实现这个目的的技术开发正在进行中。为了实现光盘再生装置的小型化、薄型化,不能采用将光盘载置在托盘上而插入光盘装置内以及从光盘装置中排出的方式,而采用由进给辊和盘导向件上直接夹持并搬送光盘的方式(例如参考日本特许公开平8-138298号)。图1表示现有的车载用光盘再生装置的盘传送装置的结构,图1(a)是正面剖面图,图1(b)是平面图,图1(c)是侧面剖面图。在图1中,盘传送装置11设置在装置的主底架、即下部底架10的前部。盘传送装置11包括沿下部底架10宽度方向延伸的板金制造的进给板12,在进给板12两侧部中央向外侧突出设置的旋转支轴13可转动地支承在下部底架10上。从中央部向两端部扩径的橡胶制进给辊14可转动地设置在进给板12的两侧部后端。进给板12被绕其旋转支轴13设置的扭转盘簧15向顺时针转动方向施力,在正常状态下,靠近与上部底架30一体形成的盘导向件31,从盘插入口10a插入的盘D由进给辊14和盘导向件31夹持输送。盘插入口10a形成在下部底架10的前面板上。盘导向件31包括设置在与进给辊14两侧相对位置上的平行的第一突条31a和第二突条31b、形成在盘插入口10a附近部分上且中央部向前侧倾斜而两端部向里侧倾斜的ㄑ字形第三突条31c。所述突条31a、31b和31c分别在进给辊14侧呈山形突出,形成具有相同斜度的锥状,以从中央部向两侧接近进给辊14。由于具有这种突条,从盘插入口10a插入的盘D在突条31a、31b和31c上对中心,同时由进给辊14向装置内侧输送,在结束输送时,将盘D定位在使盘D旋转的转台中心位置。但是若将上述现有的盘传送装置应用在薄型光盘再生装置上,则会产生下列问题,即如图2所示,当由进给辊14进行的盘D排出结束,盘D的后端部分从第一突条31a脱落,用户夹持盘D欲取出时,由用户的取出操作,盘D的后端部分与第二突条31b摩擦,产生微伤。如图2(a)的B-B剖面放大图、即图2(b)所示,这是由于第二突条31b从两端部至中心线CL位置具有相等的斜度θ,不能使斜度θ的角度过陡(第一突条31a、第三突条31c也一样),推压在进给辊14上的盘D后端部分在距中心线CL规定范围W(例如距中心线CL27.1毫米~37.0毫米的范围)内与第二突条31b线接触而产生的。这样的伤痕由于在当盘D是两面具有记录面的DVD等时可能引起再生不良,特别成为一个问题。即使盘D是CD等仅单面为记录面时,当用户进行将盘D正反面相反地插入等误操作时,也会产生相同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现有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装置薄型化且可不损伤盘而输送的光盘传送装置以及包括该装置的光盘再生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光盘传送装置是在能够旋转的进给辊和与该进给辊大致相对配置的盘导向件之间夹持并输送光盘,其中,上述盘导向件大致平行地设置在与该进给辊相对的位置上,具有形成锥形的第一突条和第二突条,以使在上述进给辊侧突出且以从中央部向两侧接近上述进给辊,在上述突条中盘插入口侧设置的第二突条的中央部形成突条高度大致一定的直线部,并形成与上述直线部连设且在分别朝向两侧的规定范围内具有规定斜度的第一锥形部。由此结构,在由进给辊盘进行的盘排出结束时,盘的后端部分从第一突条上脱落,用户夹持着盘欲取出时,由于盘的后端部分位于第二突条的较低直线部上,仅盘后端的周缘部与第二突条的斜度较大的第一锥形部点接触,所以即使在取出盘时,盘也不会与第二突条线接触,防止在盘上产生伤损。附图说明图1(a)是现有例的盘传送装置的示意正面剖面图;图1(b)是现有例的盘传送装置的示意平面图;图1(c)是现有例的盘传送装置的示意侧面剖面图;图2(a)是表示现有例的盘导向件动作的示意平面图;图2(b)是沿图2(a)中B-B线的放大剖面图;图3(a)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光盘再生装置的下部底架和悬挂底架的组装体,是进给辊驱动状态的示意平面图;图3(b)是图3(a)的示意侧面图;图4(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进给辊回退状态的示意平面图;图4(b)是图4(a)的示意侧面图;图5(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上部底架的部分平面图;图5(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上部底架的正面图;图5(c)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上部底架的部分左侧图;图6(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盘导向件动作的示意平面图;图6(b)是沿图6(a)中A-A线的放大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通过参考附图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更加有助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和优点。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3(a)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载用光盘再生装置的下部底架和悬挂底架的组装体的示意平面图,图3(b)是该下部底架组装体的示意侧面图。图4(a)是上述车载用光盘装置的进给辊位于与盘离开位置状态的示意平面图,图4(b)是图4(a)的示意侧面图。为了便于说明,除了上部底架之外,在图1所示现有示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符号均适用于相同的部件。在图3和4中,在下部底架10的前部设置有盘传送装置11。盘传送装置11包括板金制造的进给板12,在进给板12两侧部中央向外突出设置地旋转支轴13可转动地支承在下部底架10上。从中央部向两端部扩径的橡胶制进给辊14可旋转地设置在进给板12的两侧部后端。进给板12通过左右设置的两个拉伸盘簧1向顺时针转动方向施力。为了使负载方向通过进给板12的旋转支轴13的下部附近,各拉伸盘簧1的一端部支承在设置于进给板的前端侧里侧的卡合片2上,另一端部支承在设置于下部底架10底面上的卡合片3上。悬挂底架20通过由液压缓冲器和盘簧组成的减震机构21、22、23,以三点支承在下部底架10上。在悬挂底架20的开口部24上安装有转台机构、光拾取机构,并通过设置在一个内侧面上的悬挂锁定机构25,可旋转地安装将盘推压在转台上的圆盘夹紧机构的夹持臂。下面说明本实施例中盘导向件的结构。图5(a)是本实施例的光盘再生装置的上部底架的部分平面图,图5(b)是上部底架的正面图,图5(c)是上部底架的部分左侧剖面图,表示将图3旋转90度后的状态。在板金制造的上部底架4上形成有在其前端部里侧成为盘导向件的三个突条5、6、7。在这些突条中,第一突条5和第二突条6平行地设置在于进给辊14两侧相对的位置上,第三突条7在形成于上部底架4前面的盘插入口4a(与图3的盘插入口10a对应)的附近部分上形成为中央部向前侧倾斜而两端部向里侧倾斜的“ㄑ”字形。在平行的两个突条5、6中,盘插入口侧的第二突条6具有中央部在进给辊14侧呈山形稍微突出的高度,且形成高度和宽度分别一定的直线部6a;直线部6a的两侧部分别从直线部6a连续且在进给辊14侧呈山形突出,并为从中央部向两侧接近进给辊14而形成具有斜度的第一锥形部6b、为进一步向其两侧接近进给辊14而形成具有斜度的第二锥形部6c。第二突条6的直线部6a距上部底架4表面的高度H为0.35毫米左右,直线部6a的范围L为从中心线CL向两边各21.2毫米,两侧之间距离是42.4毫米。第一锥形部6b的宽度是17.5毫米左右,斜度是3.2度左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盘传送装置,在能够旋转的进给辊和与所述进给辊大致相对配置的盘导向件之间夹持并输送光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导向件大致平行地设置在与该进给辊相对的位置上,具有形成锥形的第一突条和第二突条,以使所述进给辊侧突出且从中央部向两侧接近所述进给辊,在所述突条中盘插入口侧设置的第二突条的中央部形成突条高度大致一定的直线部,并形成与所述直线部连设且在分别朝向两侧的规定范围内具有规定斜度的第一锥形部。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10-28 367650/031.一种光盘传送装置,在能够旋转的进给辊和与所述进给辊大致相对配置的盘导向件之间夹持并输送光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导向件大致平行地设置在与该进给辊相对的位置上,具有形成锥形的第一突条和第二突条,以使所述进给辊侧突出且从中央部向两侧接近所述进给辊,在所述突条中盘插入口侧设置的第二突条的中央部形成突条高度大致一定的直线部,并形成与所述直线部连设且在分别朝向两侧的规定范围内具有规定斜度的第一锥形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光盘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条形成第二锥形部,其与所述第一锥形部连设,朝向两侧具有比第一锥形部缓且与所述第一突条的斜度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笠间浩木户阳秀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