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玻璃钢管道对接处的外防渗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0178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玻璃钢管道对接处的外防渗加强结构,包括两个玻璃钢管道,所述两个玻璃钢管道同轴相对,两个玻璃钢管道由内到外均包括第一内衬层、第一加强层和第一表面层,两个玻璃钢管道的外周壁端部均设置有坡口,坡口延伸至内衬层,两个玻璃钢管道的坡口之间设置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由内到外包括第二内衬层、第二加强层和第二表面层,所述第二加强层是由多层长方形的第二浸胶纤维布和第三浸胶纤维布交错层叠构成,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的厚度之和与第三浸胶纤维布的厚度之和均大于等于第一加强层的厚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对玻璃钢管道对接处进行加强,使其达到一体成型时的有效强度且保证玻璃钢管对接处的层结构完整性。完整性。完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玻璃钢管道对接处的外防渗加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玻璃钢管道
,具体涉及用于玻璃钢管道对接处的外防渗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玻璃钢管道是一种轻质、高强、耐腐蚀的非金属玻璃钢管道。它是具有树脂基体重的玻璃纤维按工艺要求逐层缠绕在旋转的芯模上,并在纤维之间远距离均匀地铺上石英砂作为夹砂层。其管壁结构合理先进,能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前题下,提高了钢度,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玻璃钢夹砂管以其优异的耐化学腐蚀、轻质高强,不结垢,抗震性强,与普通钢管比较使用寿命长,综合造价低,安装快捷,安全可靠等优点,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0003]玻璃钢管道应用于石油、化工及排水等行业。我国玻璃钢管道生产发展快,数量逐年上长,应用范围及部门也越来越广。
[0004]在应用时,有时需要将两个玻璃钢管道对接,而在玻璃钢管道对接处由于截断或开孔等操作使两个对接的玻璃钢管道不是一体结构,没办法达到一体结构的有效强度,因此需要对玻璃钢管道对接处进行加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玻璃钢管道对接处需要加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用于玻璃钢管道对接处的外防渗加强结构,目的是对玻璃钢管道对接处进行加强,使其达到一体成型时的有效强度且保证玻璃钢管对接处的层结构完整性。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7]用于玻璃钢管道对接处的外防渗加强结构,包括两玻璃钢个玻璃钢管道,所述两个玻璃钢管道端部同轴相对且互相接触,两个玻璃钢管道由内到外均包括第一内衬层、第一加强层和第一表面层,两个玻璃钢管道的外周壁端部均设置有坡口,两个玻璃钢管道的坡口端部保留壁厚小于第一内衬层厚度,所述坡口表面由第一内衬层的端面、第一加强层的端面和第一表面层的端面构成,两个玻璃钢管道的坡口之间设置有加强部;
[0008]所述加强部由内到外包括第二内衬层、第二加强层和第二表面层,所述第二内衬层是由第一浸胶纤维无捻粗纱堆积构成,所述第二内衬层覆盖两个玻璃钢管道的端部接缝并对接两个玻璃钢管道的第一内衬层端面,所述第二加强层覆盖第二内衬层并对接两个玻璃钢管道的第一加强层端面,所述第二加强层是由多层长方形的第二浸胶纤维布和第三浸胶纤维布交错层叠构成,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和第三浸胶纤维布的形状大小均相同,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的左部设置有贯穿第二浸胶纤维布左端的切割线,所述切割线将第二浸胶纤维布在左部切割成多条帘状带体,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的右部包围在两个玻璃钢管道端部相接处,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的多条帘状带体环形阵列呈圆筒状贴合的左侧的玻璃钢管道外部,所述第三浸胶纤维布的左部包围在两个玻璃钢管道端部相接处,所述第三浸胶纤
维布的多条帘状带体环形阵列呈圆筒状贴合的右侧的玻璃钢管道外部,多个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的厚度之和大于等于第一加强层的厚度,多个所述第三浸胶纤维布的厚度之和大于等于第一加强层的厚度,所述第二表面层是由多层长方形的第四浸胶纤维布层叠构成,所述第二表面层覆盖第二加强层并对接两个玻璃钢管道的第一表面层的端面。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浸胶纤维布的长度大于第二浸胶纤维布和第三浸胶纤维布的长度,第二浸胶纤维布和第三浸胶纤维布的长度均大于第二内衬层的长度。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多层第二浸胶纤维布的长度由内到外逐渐增大,所述多层第三浸胶纤维布的长度由内到外逐渐增大,所述多层第四浸胶纤维布的长度由内到外逐渐增大。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上的切割线右端到第二浸胶纤维布右端的距离大于两个玻璃钢管道端部坡口上的第一内衬层表面长度之和,所述第三浸胶纤维布上的切割线左端到第三浸胶纤维布左端的距离大于两个玻璃钢管道端部坡口上的第一内衬层表面长度之和。
[0012]进一步地,所述坡口表面设置有磨砂面。
[00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4]本技术的各个层结构与玻璃钢管道的层结构一一对应,且能达到有效结合,保证玻璃钢管道对接处的结构完整性,保证防渗性能。
[0015]本技术的所述第二加强层是由多层长方形的第二浸胶纤维布和第三浸胶纤维布交错层叠构成,多层第二浸胶纤维布的长度由内到外逐渐增大,多层第三浸胶纤维布的长度由内到外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的厚度之和与第三浸胶纤维布的厚度之和均大于等于第一加强层的厚度,既可以使每一层第二浸胶纤维布或第三浸胶纤维布与玻璃钢管道的坡口表面相结合,还在坡口处由于第二浸胶纤维布和第三浸胶纤维布相层叠而增加了加强部的壁厚,对第二加强层的强度进行了提升。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的第二浸胶纤维布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中标号为:1为玻璃钢管道,2为加强部,3为第二浸胶纤维布,4为第三浸胶纤维布,11为第一内衬层,12为第一加强层,13为第一表面层,21为第二内衬层,22为第二加强层,23为第二表面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1]如图1~图3所示,用于玻璃钢管道对接处的外防渗加强结构,包括两玻璃钢个玻璃钢管道1,所述两个玻璃钢管道1端部同轴相对且互相接触,两个玻璃钢管道1由内到外均包括第一内衬层11、第一加强层12和第一表面层13,两个玻璃钢管道1的外周壁端部均设置有坡口,两个玻璃钢管道1的坡口端部保留壁厚小于第一内衬层11厚度,所述坡口表面由第一内衬层11的端面、第一加强层12的端面和第一表面层13的端面构成,两个玻璃钢管道1的坡口之间设置有加强部2;
[0022]所述加强部2由内到外包括第二内衬层21、第二加强层22和第二表面层23,所述第二内衬层21是由第一浸胶纤维无捻粗纱堆积构成,所述第二内衬层21覆盖两个玻璃钢管道1的端部接缝并对接两个玻璃钢管道1的第一内衬层11端面,所述第二加强层22覆盖第二内衬层21并对接两个玻璃钢管道1的第一加强层12端面,所述第二加强层22是由多层长方形的第二浸胶纤维布3和第三浸胶纤维布4交错层叠构成,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3和第三浸胶纤维布4的形状大小均相同,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3的左部设置有贯穿第二浸胶纤维布3左端的切割线,所述切割线将第二浸胶纤维布3在左部切割成多条帘状带体,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3的右部包围在两个玻璃钢管道1端部相接处,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3的多条帘状带体环形阵列呈圆筒状贴合的左侧的玻璃钢管道1外部,所述第三浸胶纤维布4的左部包围在两个玻璃钢管道1端部相接处,所述第三浸胶纤维布4的多条帘状带体环形阵列呈圆筒状贴合的右侧的玻璃钢管道1外部,多个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3的厚度之和大于等于第一加强层12的厚度,多个所述第三浸胶纤维布4的厚度之和大于等于第一加强层12的厚度,所述第二表面层23是由多层长方形的第四浸胶纤维布层叠构成,所述第二表面层23覆盖第二加强层22并对接两个玻璃钢管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玻璃钢管道对接处的外防渗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玻璃钢管道(1),所述两个玻璃钢管道(1)端部同轴相对且互相接触,两个玻璃钢管道(1)由内到外均包括第一内衬层(11)、第一加强层(12)和第一表面层(13),两个玻璃钢管道(1)的外周壁端部均设置有坡口,两个玻璃钢管道(1)的坡口端部保留壁厚小于第一内衬层(11)厚度,所述坡口表面由第一内衬层(11)的端面、第一加强层(12)的端面和第一表面层(13)的端面构成,两个玻璃钢管道(1)的坡口之间设置有加强部(2);所述加强部(2)由内到外包括第二内衬层(21)、第二加强层(22)和第二表面层(23),所述第二内衬层(21)是由第一浸胶纤维无捻粗纱堆积构成,所述第二内衬层(21)覆盖两个玻璃钢管道(1)的端部接缝并对接两个玻璃钢管道(1)的第一内衬层(11)端面,所述第二加强层(22)覆盖第二内衬层(21)并对接两个玻璃钢管道(1)的第一加强层(12)端面,所述第二加强层(22)是由多层长方形的第二浸胶纤维布(3)和第三浸胶纤维布(4)交错层叠构成,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3)和第三浸胶纤维布(4)的形状大小均相同,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3)的左部设置有贯穿第二浸胶纤维布(3)左端的切割线,所述切割线将第二浸胶纤维布(3)在左部切割成多条帘状带体,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3)的右部包围在两个玻璃钢管道(1)端部相接处,所述第二浸胶纤维布(3)的多条帘状带体环形阵列呈圆筒状贴合的左侧的玻璃钢管道(1)外部,所述第三浸胶纤维布(4)的左部包围在两个玻璃钢管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博靳宾宾靳资军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三鑫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