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60138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包括屋面楼盖、安装在屋面楼盖上的反沿和安装在反沿上的反沿盖板,屋面楼盖内设置有第一空腔、反沿内设置有第二空腔,第一空腔沿纵向延伸至与第二空腔连接形成变形缝,变形缝的开口处设置有挡水板,挡水板包括镶嵌于开口处的U形板、与U形板的一端连接的纵向板、与U形板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斜向滴水板以及与纵向板的一端连接的第二斜向滴水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后装式挡水板封堵变形缝的开口,通过水泥钉打入反沿及反沿盖板,安装简单方便,能够防止强风时雨水从变形缝的开口处渗漏进入,无需使用沥青填充变形缝,解决了变形缝填充困难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受温度变化、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内部将产生附加应力,该种应力会对建筑结构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为减少附加应力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在设计时预先将变形敏感的部分断开,将建筑物分成几个独立的部分,即预留结构缝隙,该种缝隙即称为变形缝,以保证建筑物各独立部分间有足够的变形空间而不会因为温度变化、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而破损或产生裂缝,这种在建筑物之间预留变形缝的技术在大型的工业厂房中大量使用。
[0003]然而由于建筑物之间留有天面变形缝,如果对变形缝处理不当,则会有漏雨、漏风的危险,而现有技术对天面变形缝的常规处理方法是在变形缝中填塞沥青麻丝或泡沫塑料或聚氨酯嵌缝膏,但在现场实际施工中,该方法操作难度较高,并且沥青等材料污染严重,实际施工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防止强风时雨水从变形缝的端口处进入内部,解决变形缝的沥青填充困难的问题。
[0005]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提供一种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包括屋面楼盖、安装在所述屋面楼盖上的反沿和安装在所述反沿上的反沿盖板,所述屋面楼盖内设置有第一空腔,所述反沿内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沿纵向延伸至与所述第二空腔连接形成变形缝,所述反沿与所述反沿盖板之间设置有与所述变形缝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包括镶嵌于所述开口处的U形板、与所述U形板连接并与所述反沿盖板的外表面紧密贴合的纵向板、与所述U形板远离所述纵向板的一端连接的第一斜向滴水板以及与所述纵向板远离所述U形板的一端连接的第二斜向滴水板。
[0007]作为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U形板包括弧形板、与所述弧形板的一端连接并与所述反沿盖板的内壁贴合的第一横向板以及与所述弧形板远离所述第一横向板的一端连接并与所述反沿的上壁贴合的第二横向板,所述第一横向板远离所述弧形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斜向滴水板连接,所述第二横向板远离所述弧形板的一端与所述纵向板连接。
[0008]作为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横向板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所述反沿盖板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横向板与所述反沿盖板之间通过聚氨酯密封膏紧密贴合,所述第二横向板以及所述纵向板均通过第二紧固件与所述反沿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横向板以及所述纵向板与所述反沿之间通过聚氨酯密封膏紧密贴合。
[0009]作为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斜向滴水板与所述第一
横向板呈钝角设置,所述第二斜向滴水板与所述纵向板呈钝角设置。
[0010]作为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屋面楼盖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纵向梁和第二纵向梁、与所述第一纵向梁远离所述第二纵向梁的一侧连接的第一屋面板以及与所述第二纵向梁远离所述第一纵向梁的一侧连接的第二屋面板,所述第一纵向梁与所述第二纵向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空腔。
[0011]作为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反沿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纵向梁上的第一反沿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纵向梁上的且高于所述第一反沿的第二反沿,所述反沿盖板安装在所述第二反沿靠近所述第一反沿的一侧,且所述反沿盖板横向延伸至凸出于所述第一反沿形成所述开口,所述第二横向板与所述第一反沿的上壁紧密贴合,所述纵向板与所述第一反沿的远离所述第二反沿的一侧紧密贴合,所述第一反沿与所述第二反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空腔。
[0012]作为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天面隔热层,所述天面隔热层包括铺设于所述第一屋面板上的第一隔热层以及铺设于所述第二屋面板上的第二隔热层。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后装式不锈钢挡水板封堵变形缝的端口,安装时采用水泥钉打入反沿及反沿盖板,安装简单方便,能够有效防止强风时雨水从变形缝的端口处渗漏进入,无需使用沥青等防水材料填充变形缝,解决了变形缝的沥青填充困难的问题。本技术的挡水板上端为半圆状,使挡水板有一定弹性,在弹力作用下能够自动与横向盖板紧密贴合,且挡水板的端部还设置有小段斜向滴水板,起到流水导向作用。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挡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1、图2中:
[0018]1、屋面楼盖;11、第一空腔;12、第一纵向梁;13、第二纵向梁;14、第一屋面板;15、第二屋面板;
[0019]2、反沿;21、第二空腔;22、第一反沿;23、第二反沿;
[0020]3、反沿盖板;
[0021]4、挡水板;41、U形板;411、弧形板;412、第一横向板;413、第二横向板;42、纵向板;43、第一斜向滴水板;44、第二斜向滴水板;
[0022]5、天面隔热层;51、第一隔热层;52、第二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4]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
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25]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连接”等指示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该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屋面楼盖(1)、安装在所述屋面楼盖(1)上的反沿(2)和安装在所述反沿(2)上的反沿盖板(3),所述屋面楼盖(1)内设置有第一空腔(11),所述反沿(2)内设置有第二空腔(21),所述第一空腔(11)沿纵向延伸至与所述第二空腔(21)连接形成变形缝,所述反沿(2)与所述反沿盖板(3)之间设置有与所述变形缝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挡水板(4),所述挡水板(4)包括镶嵌于所述开口处的U形板(41)、与所述U形板(41)连接并与所述反沿盖板(3)的外表面紧密贴合的纵向板(42)、与所述U形板(41)远离所述纵向板(42)的一端连接的第一斜向滴水板(43)以及与所述纵向板(42)远离所述U形板(41)的一端连接的第二斜向滴水板(4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板(41)包括弧形板(411)、与所述弧形板(411)的一端连接并与所述反沿盖板(3)的内壁贴合的第一横向板(412)以及与所述弧形板(411)远离所述第一横向板(412)的一端连接并与所述反沿(2)的上壁贴合的第二横向板(413),所述第一横向板(412)远离所述弧形板(4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斜向滴水板(43)连接,所述第二横向板(413)远离所述弧形板(411)的一端与所述纵向板(4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面变形缝的抗渗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板(412)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所述反沿盖板(3)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横向板(412)与所述反沿盖板(3)之间通过聚氨酯密封膏紧密贴合,所述第二横向板(413)以及所述纵向板(42)均通过第二紧固件与所述反沿(2)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培建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