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9989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包括PE管径适配器、活套法兰盘、第一异径转换零件、钢制突面法兰和钢管;钢制突面法兰焊接于钢管一端的外围;第一异径转换零件内部形成一第一变径通道并设置于钢管与PE管径适配器之间;PE管径适配器邻近钢管的一端外围形成限位部;活套法兰盘套设于PE管径适配器外围并对限位部限位;活套法兰盘、第一异径转换零件和钢制突面法兰形成相互配合的螺栓孔,活套法兰盘、第一异径转换零件和钢制突面法兰通过穿设于螺栓孔的螺栓螺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在不改变现有管道、设备接口、阀件等的前提下,解决鱼类输送通道内径突变导致鱼类损伤的问题,安装简便,成本低。成本低。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鱼类输送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起捕、转运、卸载等过程中,鱼类需要通过若干设备、阀件以及输送管系,在不同材质的两条输送管连接处、材质相同但内径不同的两条输送管连接处以及管道与设备接口或阀件的连接处,存在鱼类输送通道内径径突变的情况,特别是在当鱼类输送通道内径由大变小处,因为凸台的缘故,鱼类碰撞凸台导致损伤,影响鱼类外观及活性。如果通过改变某一管道的内径来达到鱼类输送通道内径一致,往往导致该管道不再是标准管道,制造成本增加很多,工期延长,管道制造厂一般也不愿意加工非标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在不改变现有管道、设备接口、阀件等的前提下,解决因鱼类输送通道内径突变导致鱼类损伤的问题,安装简便,成本低。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包括一PE管径适配器、一活套法兰盘、一第一异径转换零件、一钢制突面法兰和一钢管;所述钢制突面法兰焊接于所述钢管一端的外围;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内部形成一第一变径通道并设置于所述钢管与所述PE管径适配器之间;所述PE管径适配器邻近所述钢管的一端外围形成限位部;所述活套法兰盘套设于所述PE管径适配器外围并对所述限位部限位;所述活套法兰盘、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和所述钢制突面法兰形成相互配合的螺栓孔,所述活套法兰盘、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和所述钢制突面法兰通过穿设于所述螺栓孔的螺栓螺接。
[0005]优选地,所述第一变径通道连通所述PE管径适配器与所述钢管;所述第一变径通道邻近所述PE管径适配器的第一端内径与所述PE管径适配器的内径配合;所述第一变径通道邻近所述钢管的第二端内径与所述钢管的内径配合;所述第一变径通道的内径平滑渐变。
[0006]优选地,还包括一第一垫片和一第二垫片,所述第一垫片垫设于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与所述PE管径适配器之间;所述第二垫片垫设于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与钢制突面法兰之间。
[0007]优选地,还包括一第二异径转换零件和一刀闸阀,所述第二异径转换零件内部形成一第二变径通道,所述刀闸阀内部形成一阀道;所述钢管、所述第二异径转换零件、所述刀闸阀、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和所述PE管径适配器依次排布;所述第二异径转换零件和所述刀闸阀形成与所述活套法兰盘、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和所述钢制突面法兰配合的所述螺栓孔;所述活套法兰盘、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所述刀闸阀、所述第二异径转换零件和所述钢制突面法兰通过穿设于所述螺栓孔的螺栓螺接。
[0008]优选地,所述PE管径适配器与所述钢管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变径通道、所述阀道和所述第二变径通道导通;所述第一变径通道邻近所述PE管径适配器的第一端内径与所述PE管径适配器的内径配合;所述第一变径通道邻近所述刀闸阀的第二端内径与所述阀道内径配合;所述第二变径通道邻近所述刀闸阀的第一端内径与所述阀道的内径配合;所述第二变径通道邻近所述钢管的第二端内径与所述钢管的内径配合;所述第一变径通道和所述第二变径通道的内径平滑渐变。
[0009]优选地,还包括一第一垫片和三第二垫片;所述第一垫片垫设于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与所述PE管径适配器之间;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与所述刀闸阀之间、所述刀闸阀与所述第二异径转换零件之间和所述第二异径转换零件与所述钢制突面法兰之间分别垫设有一所述第二垫片。
[0010]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通过在PE管径适配器与钢管之间设置第一异径转换零件或设置第一异径转换零件、刀闸阀、第二异径转换零件实现PE管径适配器与钢管之间的管径平滑导通,防止伤鱼,且造成本低,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第一异径转换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第一异径转换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第二异径转换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根据附图图1~图5,给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功能、特点。
[0018]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包括一PE管径适配器1、一活套法兰盘2、一第一异径转换零件3、一钢制突面法兰4和一钢管5;钢制突面法兰4焊接于钢管5一端的外围;第一异径转换零件3内部形成一第一变径通道31并设置于钢管5与PE管径适配器1之间;PE管径适配器1邻近钢管5的一端外围形成限位部11;活套法兰盘2套设于PE管径适配器1外围并对限位部11限位;活套法兰盘2、第一异径转换零件3和钢制突面法兰4形成相互配合的螺栓孔,活套法兰盘2、第一异径转换零件3和钢制突面法兰4通过穿设于螺栓孔的螺栓螺接。
[0019]第一变径通道31连通PE管径适配器1与钢管5;第一变径通道31邻近PE管径适配器1的第一端内径与PE管径适配器1的内径配合;第一变径通道31邻近钢管5的第二端内径与钢管5的内径配合;第一变径通道31的内径平滑渐变。
[0020]还包括一第一垫片6和一第二垫片7,第一垫片6垫设于第一异径转换零件3与PE管径适配器1之间;第二垫片7垫设于第一异径转换零件3与钢制突面法兰4之间。
[0021]本实施例中,钢管5内径为316.0mm,PE管径适配器1(以及PE管)的内径为277.6mm,二者若直接连接,因19.2mm高凸台的存在容易伤鱼。在钢制突面法兰4与PE管径适配器1之
间加设第一异径转换零件3,从而解决该问题。第一异径转换零件3与钢制突面法兰4接触端的内径加工成316.0mm,与PE管径适配器1接触端加的内径加工成277.6mm,两端圆滑过渡,形成一个锥形孔洞,整个流道圆滑过渡,因而不再伤鱼。
[0022]请参阅图3~图5,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一种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其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还包括一第二异径转换零件8和一刀闸阀9,第二异径转换零件8内部形成一第二变径通道81,刀闸阀9内部形成一阀道91;钢管5、第二异径转换零件8、刀闸阀9、第一异径转换零件3和PE管径适配器1依次排布;第二异径转换零件8和刀闸阀9形成与活套法兰盘2、第一异径转换零件3和钢制突面法兰4配合的螺栓孔;活套法兰盘2、第一异径转换零件3、刀闸阀9、第二异径转换零件8和钢制突面法兰4通过穿设于螺栓孔的螺栓螺接。
[0023]PE管径适配器1与钢管5依次通过第一变径通道31、阀道91和第二变径通道81导通;第一变径通道31邻近PE管径适配器1的第一端内径与PE管径适配器1的内径配合;第一变径通道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PE管径适配器、一活套法兰盘、一第一异径转换零件、一钢制突面法兰和一钢管;所述钢制突面法兰焊接于所述钢管一端的外围;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内部形成一第一变径通道并设置于所述钢管与所述PE管径适配器之间;所述PE管径适配器邻近所述钢管的一端外围形成限位部;所述活套法兰盘套设于所述PE管径适配器外围并对所述限位部限位;所述活套法兰盘、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和所述钢制突面法兰形成相互配合的螺栓孔,所述活套法兰盘、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和所述钢制突面法兰通过穿设于所述螺栓孔的螺栓螺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径通道连通所述PE管径适配器与所述钢管;所述第一变径通道邻近所述PE管径适配器的第一端内径与所述PE管径适配器的内径配合;所述第一变径通道邻近所述钢管的第二端内径与所述钢管的内径配合;所述第一变径通道的内径平滑渐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垫片和一第二垫片,所述第一垫片垫设于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与所述PE管径适配器之间;所述第二垫片垫设于所述第一异径转换零件与钢制突面法兰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输送通道用管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异径转换零件和一刀闸阀,所述第二异径转换零件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楚树坡徐志强谌志新张耀明王志勇崔铭超董晓妮冯书庆李阁阁张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