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用组合桩,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一种建筑工程用组合桩,包括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所述第一桩体包括第一固定桩,所述第二桩体包括第二固定桩,所述第一固定桩和第二固定桩顶部开设有钢筋孔,所述钢筋孔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固定桩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限位板和限位槽,使得能够增加高度,并且安装时直接将限位板插入限位槽即可,同时设置有限位插块,使其能够与第一桩体的第一贴合板和第一固定桩之间的间隙相贴合,使其组合后即使还未使用水泥浇筑也能够保持稳定,并且不易被外力干扰,这样更便于施工,使得施工的程序简化,且即使有外力因素的干扰下也能够保证一定的稳定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用组合桩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为一种建筑工程用组合桩。
技术介绍
[0002]因为地面建筑物如果要建在地面上,地面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就必须保证地面有足够的抵抗压力的强度,这个往往很难做到,所以就必须对承受建筑物的地面进行加固或者改善地面的承受方式,所以就想到在地基上打桩,让建筑物的大部分重量通过桩传到地面以下很深的位置,因为这个位置的地基比地面承受能力大得多。
[0003]传统的打桩方式是钻孔之后,将桩模插入,浇注混凝土和钢筋,这种方式对于打造地基极为实用,但是对于楼层处打桩并不一定适用,该种打桩方式在打桩成型后难以改变,并且由于混淋土在未固定前为流体,如果桩体底部固定位置较浅,桩体又较高,在混淋土未凝固之前,有可能在外力因素的干扰下出现微小偏差,并且传统打桩的方式,使桩体的高度也难以改变,这不适用于乡下等不使用图纸建造的地方,当需要改变桩体的高度时,会显的较为麻烦,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用组合桩,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用组合桩,包括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所述第一桩体包括第一固定桩,所述第二桩体包括第二固定桩,所述第一固定桩和第二固定桩顶部开设有钢筋孔,所述钢筋孔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固定桩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固定桩顶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开设有多个。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桩和第二固定桩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有多个。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桩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贴合板和第二贴合板,所述第一贴合板和第二贴合板均设置有多个。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桩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插块,所述限位插块贴合于第二固定桩和第二贴合板间隙处,所述限位插块设置有多个。
[0009]优选的,所述限位板与限位槽相适配,所述限位插块与第一固定桩和第一贴合板间隙处相适配。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1)、该建筑工程用组合桩,通过第一贴合板和第二贴合板的设置,使得水泥更快贴合桩体,并且加大接触面积,使得桩体的流体中的阻力更大,更加难以移位,防止出传统的地桩在打好之后由于水泥硬化较慢,但是桩体又较重,在外力意外触碰后可能出现稍有倾斜的状况,使施工的精确度增加,降低施工失误率。
[0012](2)、该建筑工程用组合桩,通过设置限位板和限位槽,使得能够增加高度,并且安装时直接将限位板插入限位槽即可,同时设置有限位插块,使其能够与第一桩体的第一贴合板和第一固定桩之间的间隙相贴合,使其组合后即使还未使用水泥浇筑也能够保持稳定,并且不易被外力干扰,这样更便于施工,使得施工的程序简化,且即使有外力因素的干扰下也能够保证一定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桩体俯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桩体俯视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轴测图;
[0017]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剖视图;
[0018]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桩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第一桩体;101、第一固定桩;102、第一贴合板;103、限位板;2、第二桩体;201、第二固定桩;202、第二贴合板;203、加强筋;204、限位槽;3、钢筋孔;4、限位插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所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此外,应当理解,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件的尺寸并不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例如某些层的厚度或宽度可以相对于其他层有所夸大。
[0023]应注意的是,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或说明,则在随后的附图的说明中将不需要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讨论和描述。
[0024]如图1
‑
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用组合桩,包括第一桩体1和第二桩体2,所述第一桩体1包括第一固定桩101,所述第二桩体2包括第二固定桩201,所述第一固定桩101和第二固定桩201顶部开设有钢筋孔3,所述钢筋孔3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固定桩101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03,所述限位板103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固定桩201顶部开设有限位槽204,所述限位槽204开设有多个。
[0025]如图2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固定桩101和第二固定桩201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加强筋203,所述加强筋203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固定桩101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贴合板102和第二贴合板202,所述第一贴合板102和第二贴合板202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固定桩201底
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插块4,所述限位插块4贴合于第二固定桩201和第二贴合板202间隙处,所述限位插块4设置有多个,所述限位板103与限位槽204相适配,所述限位插块4与第一固定桩101和第一贴合板102间隙处相适配。
[0026]工作原理:该装置是一种用于建筑工程用的组合桩,该装置相较于传统的地桩,该桩体在外壁增加了弧形的第一贴合板102和第二贴合板202,传统的地桩在打好之后由于水泥硬化较慢,但是桩体又较重,在外力意外触碰后可能出现稍有倾斜的状况,这种情况肉眼较难发现但是却影响施工,通过设置第一贴合板102和第二贴合板202,使得水泥更快贴合桩体,并且加大接触面积,使得桩体的流体中的阻力更大,更加难以移位,同时传统的桩体都是浇注成型,后期增加高度较为麻烦,通过本实用桩体,该桩体通过设置限位板103和限位槽204,使得能够增加高度,并且安装时直接将限位板103插入限位槽204即可,同时设置有限位插块4,使其能够与第一桩体1的第一贴合板102和第一固定桩101之间的间隙相贴合,使其组合后即使还未使用水泥浇筑也能够保持稳定,并且不易被外力干扰,这样方便施工,简便了施工程序。
[002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用组合桩,包括第一桩体(1)和第二桩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体(1)包括第一固定桩(101),所述第二桩体(2)包括第二固定桩(201),所述第一固定桩(101)和第二固定桩(201)顶部开设有钢筋孔(3),所述钢筋孔(3)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固定桩(101)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03),所述限位板(103)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固定桩(201)顶部开设有限位槽(204),所述限位槽(204)开设有多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组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桩(101)和第二固定桩(201)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加强筋(203),所述加强筋(203)设置有多个。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辉,
申请(专利权)人:刘金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