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8459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装置包括:套管、底板、第一防水机构和第二防水机构;套管的第一端设置底板,套管靠近其第一端处开设有多个第一透水孔;套管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套管靠近其第二端处开设有多个第二透水孔;套管置于集水井内且其内部放置抽水泵;第一防水机构设置于套管的外壁;第二防水机构设置于套管的内壁;第一防水机构和第二防水机构均置于各第二透水孔的下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得集水井周围的结构处于无积水的状态,便于后续施工,提高了集水井周围的基槽干燥效果,实现了降水干槽作业,保证了结构主体的施工质量,第一防水机构和第二防水机构起到了阻挡水的作用,提高了止水效果,进一步确保了结构主体的施工质量。构主体的施工质量。构主体的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基坑施工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工程基坑地下工程施工时,通常会遇到降水问题,在挖土至坑底后用集水井进行基坑降水工作,其目的是保证基槽干燥,满足垫层、防水及后续正式工程施工。采用集水井降低地下水位时,通常是将抽水泵放置于集水井内,集水井周围的积水流入集水井内,通过抽水泵将积水抽送至地面。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将积水抽送出去,但是集水井周围的基槽干燥效果较差,进而容易影响结构主体的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集水井周围的基槽干燥效果差的问题。
[0004]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套管、底板、第一防水机构和第二防水机构;其中,套管的第一端设置底板,套管靠近其第一端处开设有多个第一透水孔;套管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套管靠近其第二端处开设有多个第二透水孔;套管用于置于集水井内且其内部放置抽水泵;第一防水机构设置于套管的外壁;第二防水机构设置于套管的内壁;第一防水机构和第二防水机构均置于各第二透水孔的下部。
[0005]进一步地,上述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中,第一防水机构对应于套管处的位置高于第二防水机构对应于套管处的位置。
[0006]进一步地,上述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中,第一防水机构为第一止水环,第一止水环套设于套管的外壁且与集水井的内壁相接触,第一止水环置于各第二透水孔的下部。
[0007]进一步地,上述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中,第二防水机构为第二止水环,第二止水环的外壁与套管的内壁相连接且置于各第二透水孔的下部。
[0008]进一步地,上述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中,各第一透水孔沿套管的周向均匀分布。
[0009]进一步地,上述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中,各第二透水孔沿套管的周向均匀分布。
[0010]进一步地,上述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中,每个第一透水孔均呈长方形;每个第二透水孔均呈长方形,并且,每个第二透水孔的面积均小于每个第一透水孔的面积。
[0011]进一步地,上述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中,套管的外壁与集水井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透水层。
[0012]进一步地,上述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中,透水层为卵石。
[0013]进一步地,上述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中,套管的第一端与底板为可拆卸连接。
[0014]本技术中,集水井底部的积水可通过各第一透水孔输送至套管内,集水井周围的上部的积水可通过各第二透水孔输送至套管内,抽水泵将套管内的积水抽送至地面,使得集水井周围的结构处于无积水的状态,便于后续施工,提高了集水井周围的基槽干燥效果,能够实现降水干槽作业,保证了结构主体的施工质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集水井周围
的基槽干燥效果差的问题,并且,抽水泵抽出的积水可循环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同时,第一防水机构和第二防水机构起到了阻挡水的作用,提高了止水效果,进一步确保了结构主体的施工质量,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作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5]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18]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包括:套管1、底板2、第一防水机构3和第二防水机构4。其中,套管1的内部中空,两端均为开口端,套管1的第一端(图1所示的下端)设置底板2,通过底板2对套管1的第一端进行封堵,套管1的第二端(图1所示的上端)仍为开口端且为自由端。底板2与套管1的第一端之间可以为焊接连接,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优选的,套管1的第一端与底板2为可拆卸连接。
[0019]具体实施时,底板2的尺寸大于套管1的第一端的尺寸,便于底板2的放置,并保证整体的稳定性。
[0020]套管1靠近其第一端处开设有多个第一透水孔11,优选的,各第一透水孔11沿套管1的周向均匀分布。每个第一透水孔11均可以呈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或者圆形,优选的,每个第一透水孔11均呈长方形,以便于积水流入。
[0021]套管1靠近其第二端处开设有多个第二透水孔12,优选的,各第二透水孔12沿套管1的周向均匀分布。每个第二透水孔12均可以呈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或者圆形,优选的,每个第二透水孔12均呈长方形,以便于积水流入。更为优选的,每个第二透水孔12的面积均小于每个第一透水孔11的面积,即每个第二透水孔12的尺寸均小于每个第一透水孔11的尺寸。
[0022]套管1用于置于集水井内,并且,套管1的内部用于放置抽水泵。集水井底部的积水可以通过第一透水孔11输送至套管1内,集水井周围上部的积水可以通过第二透水孔12输送至套管1内,抽水泵将套管1内的积水抽出输送至地面。
[0023]具体实施时,套管1的内径可以根据抽水泵的尺寸来确定,便于抽水泵的放置和取出,以使抽水泵能够重复使用。
[0024]第一防水机构3设置于套管1的外壁,用于对集水井底部的积水进行阻挡,以保证集水井底部的积水通过各第一透水孔11输送至套管1内。
[0025]第二防水机构4设置于套管1的内壁,在抽水泵从套管内取出后进行浇筑混凝土,第二防水机构4对套管1内的积水进行阻挡,以保证混凝土浇筑后整体的质量。第一防水机构3和第二防水机构4均置于各第二透水孔12的下部(相对于图1而言)。
[0026]使用时,将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放置于集水井内,抽水泵放置于套管1内。集水井内的积水通过各第一透水孔11和各第二透水孔12输送至套管1内,抽水泵将套管1内的积水抽出输送至地面,使得集水井周围的结构处于无积水的状态。
[0027]具体实施时,集水井的周围可以设置有垫层,垫层之上设置有防水层。当设置有垫层和防水层等结构后,第一防水机构3略低于防水层,集水井底部的积水从各第一透水孔11输送至套管1内,垫层上部的积水从各第二透水孔12输送至套管1内,抽水泵将套管1内的积水抽出输送至地面,使得集水井周围的结构处于无积水的状态,即使得集水井周围达到干槽作用的条件。待集水井周围的工程施工完成后无需降水时,将抽水泵取出,用混凝土将集水井封堵,实现了降水干槽作业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水井内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1)、底板(2)、第一防水机构(3)和第二防水机构(4);其中,所述套管(1)的第一端设置所述底板(2),所述套管(1)靠近其第一端处开设有多个第一透水孔(11);所述套管(1)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所述套管(1)靠近其第二端处开设有多个第二透水孔(12);所述套管(1)用于置于集水井内且其内部放置抽水泵;所述第一防水机构(3)设置于所述套管(1)的外壁,所述第一防水机构(3)为第一止水环,所述第一止水环套设于所述套管(1)的外壁且与所述集水井的内壁相接触,所述第一止水环用于将所述套管(1)的外壁与所述集水井的内壁之间的环形空间分隔成两部分,以使所述第一止水环与所述集水井的底部之间的空间形成一个封闭空间,进而使得所述集水井底部的积水通过所述封闭空间和各所述第一透水孔(11)渗入所述套管(1)内;所述第二防水机构(4)设置于所述套管(1)的内壁,用于在抽水泵从所述套管(1)内取出浇筑混凝土后,对所述套管(1)内的积水进行阻挡;所述第一防水机构(3)和所述第二防水机构(4)均置于各所述第二透水孔(12)的下部;所述套管(1)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2)为可拆卸连接,所述底板(2)的尺寸大于所述套管(1)的第一端的尺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耀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