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动力驱动系统,包括电机、第一变速器、第二变速器、离合器、皮带、传动轴以及轮胎,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第一变速器固定连接,离合器包括转盘以及转壳,转壳套设于转盘上,转盘上开设有多个缺口,缺口内设置有离合件,离合将包括弹性件、坡块以及摩擦轴。通过设置的离合器可以实现对动力的离合。通过弹性件推顶摩擦轴抵住转壳,转壳转动与摩擦轴卡紧,进而使转壳与转盘一体转动,实现动力的传递。当转壳反转,摩擦轴被转壳推着压缩推顶件落入缺口内,从而使转壳与转盘之间脱离动力连接。通过上述方式实现离合的目的,摩擦轴各个面均可以参与到摩擦中,提高其使用寿命,并且采用多组摩擦轴进行摩擦,提高了离合器的可靠性。合器的可靠性。合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动力驱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动力系统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新型动力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的推广,电动车的发展十分迅速,在电动车的动力驱动系统中,需要用到离合器来进行动力的离合。传统的电动车所使用的离合器通常是采用螺旋设置的单面摩擦片进行离合,在转速较低时,摩擦片所受的离心较低,摩擦片虽然压倒离合器内壁,但由于摩擦力较小不足以锁合,进行空转。转速升高时,摩擦片受到的离心力加大,使得离合器锁紧,驱动系统实现驱动。这样的设置方式虽然可以实现离合器的正常工作,但通过采用单面进行接触的摩擦片来产生摩擦力进行工作,空转时摩擦片仍然与离合器产生摩擦,摩擦片的损耗较大,并且损耗能量,并且在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打滑的现象,这样一来安全性有所降低,并且使用寿命也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电动车离合器使用寿命低,安全性低,电机空转也会损耗能量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新型动力驱动系统,其能够提高离合器的使用寿命,并且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
[0004]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动力驱动系统,包括电机、第一变速器、第二变速器、离合器、皮带、传动轴以及轮胎,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变速器固定连接,所述离合器包括转盘以及转壳,所述转壳套设于所述转盘上,所述转盘上开设有多个缺口,所述缺口内设置有离合件,所述离合将包括弹性件、坡块以及摩擦轴,所述坡块固定于所述缺口的一侧,所述弹性件固定于所述缺口的另一侧,所述摩擦轴设置于所述坡块上,且所述弹性件抵于所述摩擦轴上,所述摩擦轴还与所述转壳的内壁抵接。所述转盘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变速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变速器与所述转盘上开设有通道,所述传动轴的一端穿过所述通道与所述转壳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轮胎固定连接。所述皮带套设于所述第一变速器与所述第二变速器上。
[0006]在本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变速器包括第一抵板、变速轮、变速顶轮所述变速轮由两个锥形端盖组成,所述变速顶轮设置于所述变速轮内,且所述变速顶轮同时与两侧的所述锥形端盖抵接,所述电机的转动轴一端贯穿所述变速轮与所述第一抵板固定连接,所述皮带套设于所述变速轮与所述第一抵板上。
[0007]在本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变速器包括套筒、第二弹簧、第二抵板以及第三抵板。所述第二弹簧、所述第二抵板以及所述第三抵板均套设于所述套筒上,所述套筒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盘上,所述第三抵板固定于所述套筒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抵板与所述第三抵板相对的面均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盘上,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抵于所述第二抵板上,所述皮带套设于所述第二抵板与所述第三抵板上。
[0008]在本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轮胎与所述传动轴还连接有变速器。
[0009]在本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新型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边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与所述电机连接。
[0010]在本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转壳上开设有多个用于散热的通孔。
[0011]在本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通道内设置有滚珠。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动力驱动系统,通过设置的离合器可以实现对动力的离合。在其工作时,通过弹性件推顶摩擦轴抵住转壳,转壳转动与摩擦轴卡紧,进而使转壳与转盘一体转动,实现动力的传递。当转壳反转,摩擦轴被转壳推着压缩推顶件落入缺口内,从而使转壳与转盘之间脱离动力连接。通过上述方式实现离合的目的,采用摩擦轴进行制动,摩擦轴各个面均可以参与到摩擦中,提高其使用寿命,并且采用多组摩擦轴进行摩擦,提高了离合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新型动力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新型动力驱动系统中转盘的侧视结构示意图I;
[0016]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新型动力驱动系统中转盘的侧视结构示意图II。
[0017]图中:
[0018]1‑
电机,21
‑
锥形端盖,22
‑
变速轮,23
‑
转动轴,24
‑
第一抵板,25
‑
第一弹簧,26
‑
变速顶轮,3
‑
皮带,41
‑
套筒,42
‑
第二抵板,43
‑
第三抵板,44
‑
第二弹簧,45
‑
通道,46
‑
传动轴,51
‑
转壳,52
‑
转盘,53
‑
缺口,54
‑
弹性件,55
‑
坡块, 56
‑
摩擦轴,6
‑
轮胎,7
‑
散热器,8
‑
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0]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型动力驱动系统,包括电机1、第一变速器、第二变速器、离合器、皮带3、传动轴46以及轮胎6,电机1的动力输出轴与第一变速器固定连接,离合器包括转盘52以及转壳51,转壳51套设于转盘52上,转盘52上开设有多个缺口53,缺口53内设置有离合件,离合将包括弹性件54、坡块55以及摩擦轴56,坡块55固定于缺口53的一侧,弹性件54固定于缺口53的另一侧,摩擦轴56设置于坡块55上,且弹性件54 抵于摩擦轴56上,摩擦轴56还与转壳51的内壁抵接。转盘52的侧壁与第二变速器固定连接,第二变速器与转盘52上开设有通道45,传动轴46的一端穿过通道45与转壳51固定连接,传动轴46的另一端与轮胎6固定连接。皮带3 套设于第一变速器与第二变速器上。
[0021]电机1启动产生动力,带动第一变速器转动。第一变速器转动起来通过皮带3将动力传送到第二变速器上,第二变速器转动带动离合器中的转盘52转动。如图2所示,转盘52上的推顶件推顶着摩擦轴56,摩擦轴56沿着坡块55上升到最高点,摩擦轴56与转壳51的圆环内壁接触,并且产生摩擦力,带动转壳51转动。转壳51转动起来后,通过传动轴46带动轮胎6转动。如图3所示,当轮胎6反转时,转壳51反转时,转壳51住哪东带动摩擦轴56往坡块55
高度降低的方向滑动,滑动的同时摩擦轴56压迫推顶件收缩,摩擦轴56滑入缺口53内,摩擦轴56对于转壳51的摩擦力减少,这个摩擦力小到忽略不计,因此转壳51的动力并不会传动到转盘52上,此时两者之间的动力传输不会相互影响,起到动力分离的作用。由于摩擦轴56的各个面均可以与转壳51接触而产生摩擦力,并且在离合的间隔中,摩擦轴56发生转动,转动使得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1)、第一变速器、第二变速器、离合器、皮带(3)、传动轴(46)以及轮胎(6),所述电机(1)的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变速器固定连接,所述离合器包括转盘(52)以及转壳(51),所述转壳(51)套设于所述转盘(52)上,所述转盘(52)上开设有多个缺口(53),所述缺口(53)内设置有离合件,所述离合将包括弹性件(54)、坡块(55)以及摩擦轴(56),所述坡块(55)固定于所述缺口(53)的一侧,所述弹性件(54)固定于所述缺口(53)的另一侧,所述摩擦轴(56)设置于所述坡块(55)上,且所述弹性件(54)抵于所述摩擦轴(56)上,所述摩擦轴(56)还与所述转壳(51)的内壁抵接;所述转盘(52)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变速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变速器与所述转盘(52)上开设有通道(45),所述传动轴(46)的一端穿过所述通道(45)与所述转壳(51)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46)的另一端与所述轮胎(6)固定连接;所述皮带(3)套设于所述第一变速器与所述第二变速器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速器包括第一抵板(24)、变速轮(22)、变速顶轮(26);所述变速轮(22)由两个锥形端盖(21)组成,所述变速顶轮(26)设置于所述变速轮(22)内,且所述变速顶轮(26)同时与两侧的所述锥形端盖(21)抵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真强,郑兆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一吉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