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用管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6697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54
本申请涉及一种线束用管夹,涉及线束用连接件的领域,线束用管夹,包括承接部、压合部和连接部,压合部一端与承接部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倒钩,承接部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倒钩,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挂接,当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挂接后,承接部与压合部之间形成供线束穿过的孔道,连接部一侧与承接部连接,另一侧用于与工件连接。将连接部与工件连接后,然后将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的挂接状态解除,将线束放入孔道,最后将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挂接,从而完成线束与工件的连接,当工作人员需要对线束进行更换时,将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的挂接状态解除,将线束取出即可,完成线束的拆卸,从而实现便于线束拆装的目的。而实现便于线束拆装的目的。而实现便于线束拆装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束用管夹


[0001]本申请涉及线束用连接件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线束用管夹。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线束与工件的安装方式一般如下:第一、采用扎带将工件和线束绑在一起,第二、用胶带将线束与工件粘接在一起。
[0003]针对上述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上述两种将线束与工件安装在一起的方式存在如下缺陷:对于经常需要更换的线束来说,扎带需要不断被剪段再重新绑扎,而胶带也需要不断被拆除,再重新粘上,从而导致线束拆装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便于线束拆装,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线束用管夹。
[000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线束用管夹,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线束用管夹,包括承接部、压合部和连接部,所述压合部一端与承接部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倒钩,所述承接部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倒钩,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挂接,当所述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挂接后,所述承接部与压合部之间形成供线束穿过的孔道,所述连接部一侧与承接部连接,另一侧用于与工件连接。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连接部与工件连接后,然后将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的挂接状态解除,将线束放入孔道,最后将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挂接,从而完成线束与工件的连接,当工作人员需要对线束进行更换时,将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的挂接状态解除,将线束取出即可,完成线束的拆卸,从而实现便于线束拆装的目的。
[0008]可选的,所述压合部靠近承接部的一侧上设置有抵触板,所述抵触板一端与压合部连接,另一端向靠近承接部的方向弯折,并可与线束抵触。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触板的设置使得线束晃动时不易带动管夹晃动,从而提高了管夹与工件的连接稳定性。
[0010]可选的,所述承接部包括第一承接板和第二承接板,所述第一承接板两端均向压合部方向弯折,且一端与压合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承接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承接板两端均向压合部方向弯折,且一端与压合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倒钩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与第一承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承接板与第二承接板之间存在间隙。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承接板与第二承接板之间存在间隙,对线束产生的晃动起到缓冲作用,从而进一步使得管夹不易发生晃动,以进一步提高管夹与工件的连接稳定性。
[0012]可选的,沿靠近第二倒钩的方向,所述第一承接板与压合部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二承接板与压合部连接位置的后方。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承接板与压合部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二承接板与压合部连接位置的后方,从而使得工作人员掰动压合部以将线束放入孔道中时,压合部带动第
二承接板发生转动,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将线束放入孔道。
[0014]可选的,所述抵触板与第二承接板靠近第一倒钩的一端可抵触。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触板与第二承接板抵触,使得抵触板对第一倒钩产生压紧力,以使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不易脱离。
[0016]可选的,当所述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挂接后,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相互远离的侧面均倾斜设置。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斜面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将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挂接在一起。
[0018]可选的,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承接部连接,另一端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将管夹与工件连接。
[0020]可选的,所述连接部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位于连接杆与承接部之间,并与工件侧壁可抵触。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的设置使得粉尘等不易进入连接杆和工件的连接位置。
[0022]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3]1.将线束放入孔道内,然后将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挂接,从而完成线束与工件的连接;工作人员需要对线束进行更换时,将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的挂接状态解除,然后将线束取出即可,从而实现了便于线束拆装的目的;
[0024]2.抵触板的设置使得线束不易带动管夹晃动,从而提高了管夹与工件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100、承接部;110、第一承接板;120、第二承接板;121、第一倒钩;200、压合部;210、第二倒钩;220、抵触板;230、延伸板;300、连接部;310、连接杆;320、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8]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线束用管夹。参照图1,线束用管夹包括一体成型的承接部100、压合部200和连接部300。本实施例中承接部100、压合部200和连接部300均为塑料,且均为一体注塑成型。
[0029]压合部200一端与承接部100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一体成型有第一倒钩121,承接部100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倒钩210,第一倒钩121与第二倒钩210挂接,从而使得承接部100与压合部200之间形成供线束穿过的孔道。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将第一倒钩121与第二倒钩210挂接,因此第一倒钩121与第二倒钩210上均开设有斜面,且两个斜面倾斜方向相反。当第一倒钩121与第二倒钩210挂接后,第一倒钩121的斜面与第二倒钩210的斜面为二者相互远离的侧面,且第一倒钩121上的斜面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由远离向靠近工件的方向倾斜。
[0030]工件上开设有螺纹孔,连接部300包括连接板320以及与工件上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连接杆310。连接板320与连接杆310固定连接,且与工件可抵触,从而使得连接板320对连接杆310与螺纹孔侧壁的间隙进行遮盖,使得粉尘不易进入螺纹孔。
[0031]压合部200远离第二倒钩2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延伸板230,延伸板230向靠近承接部100的方向倾斜。承接部100包括第一承接板110和第二承接板120。第一承接板110和第二承接板120的两端均向靠近压合部200的方向弯折,从而使得第一承接板110和第二承接板120均呈U形。第一承接板110远离压合部200的一侧与连接板320固定连接。第一承接板110一端与压合部200一端转动,另一端与第二承接板120转动连接。第二承接板120一端与延伸板23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倒钩121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沿靠近第二倒钩210的方向,第一承接板110与压合部200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二承接板120与压合部200连接位置的后方,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将第一倒钩121与第二倒钩210的挂接关系解除后,转动压合部200使得第二承接板120转动,以便于工作人员将线束放入通道内。第一承接板110与第二承接板120的连接位置与第一倒钩121间隔设置,以便于工作人员将第一倒钩121与第二倒钩210挂接,同时第一承接板110与第二承接板120的连接,使得第一承接板110对第一倒钩121起到保护作用,使得第一倒钩121或第二倒钩210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用管夹,其特征在于,包括承接部(100)、压合部(200)和连接部(300),所述压合部(200)一端与承接部(100)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倒钩(121),所述承接部(100)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倒钩(210),第一倒钩(121)与第二倒钩(210)挂接,当所述第一倒钩(121)与第二倒钩(210)挂接后,所述承接部(100)与压合部(200)之间形成供线束穿过的孔道,所述连接部(300)一侧与承接部(100)连接,另一侧用于与工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束用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部(200)靠近承接部(100)的一侧上设置有抵触板(220),所述抵触板(220)一端与压合部(200)连接,另一端向靠近承接部(100)的方向弯折,并可与线束抵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束用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部(100)包括第一承接板(110)和第二承接板(120),所述第一承接板(110)两端均向压合部(200)方向弯折,且一端与压合部(20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承接板(12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承接板(120)两端均向压合部(200)方向弯折,且一端与压合部(200)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如松李岩王奎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际通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