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车辆控制系统及车辆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55805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40
终端与车载设备进行通信以控制车辆。终端包括配置为切换和设定多个操作模式的控制器、以及配置为检测终端的振动的振动检测单元。操作模式包括第一模式、与所述第一模式不同的第二模式、以及其中与车载设备的通信比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中更受限制的第三模式。控制器配置为:当执行第一模式时,在预定时间内在振动检测单元中未检测到振动的情况下,将操作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以及当执行第二模式时,在比预定时间长的时间内在振动检测单元中未检测到振动的情况下,将操作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将操作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将操作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终端、车辆控制系统及车辆控制方法
[0001]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9月4日、申请号为201811027399.7、专利技术名称为“终端、车辆控制系统及车辆控制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与车载设备进行通信以控制车辆的终端(以下称为“终端”)、包括该终端和车载设备的车辆控制系统、以及该系统执行的车辆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3]例如,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

227586号(JP2012

227586A)公开了一种系统,该系统基于电子钥匙是否振动来切换电子钥匙的操作模式(例如,节电模式和正常模式),从而实现电子钥匙的省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在JP2012

227586A描述的系统中,在未检测到终端(例如电子钥匙)的振动的情况下,终端的操作模式立即被切换(进行从正常模式到节电模式的转换)。因此,在比预定时间短的时间段中重复检测到终端(例如电子钥匙)的振动的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况下,终端的操作模式被频繁地切换,并且终端的操作模式的切换过程消耗了电力,从而不能实现终端(例如电子钥匙)的省电。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终端、车辆控制系统和车辆控制方法,能够进一步抑制终端的操作模式的频繁切换并实现省电。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涉及终端,该终端与车载设备进行通信以控制车辆。终端包括控制器和振动检测单元。控制器配置为切换和设定终端的多个操作模式。振动检测单元配置为检测终端的振动。终端的操作模式包括第一模式、与第一模式不同的第二模式、以及其中与车载设备的通信比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中更受限制的第三模式。控制器配置为:当执行第一模式时,在预定时间内在振动检测单元中未检测到振动的情况下,将终端的操作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以及当执行第二模式时,在比预定时间长的时间内在振动检测单元中未检测到振动的情况下,将终端的操作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
[0007]利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终端进行控制,以使得在预定时间内使用检测终端的振动的振动检测单元未检测到终端的振动的情况下,将终端操作模式从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并且在比预定时间长的时间内在振动检测单元中未检测到终端的振动的情况下,将终端的操作模式从第二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
[0008]利用上述控制,即使未检测到终端的振动,终端的操作模式也不会立即从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因此,在比预定时间短的时间段中重复到检测到终端的振动的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抑制无意的终端的操作模式的频繁切换。
[0009]在未检测到终端的振动的情况下,终端的操作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的时间在第一模式中被设定为相对较短,而在第二模式中被设定为相对较长。利用上述内容,例如,可以
实现控制的分离和划分,例如在第一模式中快速地进行模式切换以实现终端的省电并进一步减少由于外部噪声引起的错误发送,以及防止第三模式中终端的操作模式的不需要的切换。
[0010]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终端中,控制器可配置为基于车载设备中的下车判定,将终端的操作模式设定为第一模式。
[0011]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终端中,控制器可配置为基于车载设备中的上车判定,将终端的操作模式设定为第二模式。
[0012]利用上述判定,可以容易地设定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0013]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终端中,在车辆的全部车门都关闭的情况下,进行上车判定。
[0014]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终端中,在车辆的至少一个车门打开的情况下,进行下车判定。
[0015]利用上述判定,可以容易地对乘员进行上车判定和下车判定。
[0016]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终端中,控制器可配置为,当执行第三模式时,在检测到终端上的第一输入操作的情况下或者在振动检测单元中检测到振动的情况下,将终端的操作模式切换至第一模式。
[0017]利用上述控制,即使终端的操作模式是第三模式,在检测到终端的振动的情况下也可以允许终端的操作模式立即返回至第一模式。
[0018]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终端中,控制器可配置为,在使用基于由终端生成的随机数字而生成的信号的预定通信在终端与车载设备之间成功了的情况下,进行终端的操作模式的切换。
[0019]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终端中,控制器可配置为,在使用基于从车载设备发送的信号的接收强度而生成的信号的预定通信在终端与车载设备之间成功了的情况下,进行终端的操作模式的切换。
[0020]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终端中,控制器可配置为,在使用基于终端与车载设备之间的通信次数而生成的信号的预定通信在终端与车载设备之间成功了的情况下,进行终端的操作模式的切换。
[0021]利用上述控制,由于终端仅在终端和车载设备之间的预定通信成功的情况下切换终端的操作模式,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与模式切换有关的安全性。
[0022]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终端中,振动检测单元可配置为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检测振动。
[0023]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终端中,控制器可配置为:当执行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时,在检测到终端上的第二输入操作的情况下,将终端的操作模式切换至其中与车载设备的通信受限制的第四模式(以下称为“第四模式”),以及当执行第四模式时,在检测到终端上的第三输入操作的情况下,将终端的操作模式切换至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
[0024]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涉及车辆控制方法,该车辆控制方法由终端执行,终端配置为与车载设备进行通信以控制车辆。终端具有操作模式:第一模式、与第一模式不同的第二模式、以及其中与车载设备的通信比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中更受限制的第三模式。车辆控制方法包括:检测终端的振动;当执行第一模式时,在预定时间内在振动的检测中未检测到
振动的情况下,将终端的操作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以及当执行第二模式时,在比预定时间长的时间内在振动的检测中未检测到振动的情况下,将终端的操作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
[0025]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涉及车辆控制系统,该车辆控制系统包括车载设备和终端。车载设备与终端进行通信以控制车辆。终端包括控制器、振动检测单元和发送单元。控制器配置为切换和设定第一模式、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第一模式是基于从车载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而设定的,第二模式是基于从车载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而设定的,第三模式中与车载设备的通信比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中更受限制。振动检测单元配置为检测终端的振动。发送单元配置为从车载设备接收上车判定和下车判定。控制器配置为:当执行第一模式时,在预定时间内在振动检测单元中未检测到振动的情况下,将终端的操作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以及当执行第二模式时,在比预定时间长的时间内在振动检测单元中未检测到振动的情况下,将终端的操作模式切换到第三模式。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即使未检测到终端的振动,终端的操作模式也不会立即被切换。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无意的终端的操作模式的频繁切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通信设备,配置为与车辆进行通信,该通信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配置为当所述通信设备在第一模式中操作且检测到乘客上车时,使所述通信设备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二模式,和当所述通信设备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操作且检测到乘客下车时,使所述通信设备从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模式;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配置为当所述通信设备在所述第一模式中操作时,基于第一时间段内检测到所述通信设备没有振动,使所述通信设备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至第三模式,当所述通信设备在所述第二模式中操作时,基于比所述第一时间段长的第二时间段内检测到所述通信设备没有振动,使所述通信设备从所述第二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三模式;并且与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相比,在所述第三模式中与所述车辆的通信受到限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控制单元,该第三控制单元配置为,当所述通信设备在所述第三模式中操作且检测到所述通信设备中的第一操作时,使所述通信设备从所述第三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模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控制单元,该第三控制单元配置为当所述通信设备在所述第三模式中操作且检测到所述通信设备中的振动时,使所述通信设备从所述第三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模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检测乘客上车是基于所述车辆中的车门状态进行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检测乘客上车是通过使用所述车辆中的座椅传感器和摄像头中的至少一者进行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检测乘客下车是基于所述车辆中的车门状态进行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检测乘客下车是通过使用车辆中的座椅传感器和摄像头中的至少一者进行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配置为,当使用基于所述通信设备生成的随机数字而生成的信号与所述车辆的通信成功时,切换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配置为,当使用基于从所述车辆发送的信号的接收强度而生成的信号与所述车辆的通信成功时,切换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配置为,当使用基于所述车辆与所述通信设备之间的通信次数而生成的信号与所述车辆的通信成功时,切换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
11.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由通信设备执行,所述通信设备配置为与车辆进行通信,所述通信设备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田广毅舟山友幸吉原徹西山茂树米屋壮史龟山祐都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