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55253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恒温控制系统,包括电源、微控制器、温度采集模块、温控模块和继电器,所述温度采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微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继电器的输入端和温控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连接温控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作为一种恒温控制系统,相较于市面已有的控温设备,具有对恒温控制高效稳定和精度更高等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温控设备技术领域。技术领域。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恒温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温控设备
,尤其是一种恒温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温控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烘干箱、灭菌柜和烤箱等许多设备,以及化工、制药和养殖等众多领域上。
[0003]但是由于温度具有滞后性强、惯性大等特点,恒温控制常常出现温度过冲、温度波动频繁和温度误差大等现象,由于温度的特点以及恒温控制时的现象,市面上的温控设备在控制温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温度频繁振荡以及恒温控制精度低,无法做到高效稳定的恒温控制,对于恒温培养箱或化工领域等严格要求的恒温仪器或场景,显然还远不能满足其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稳定、精度更高以及高实时性的恒温控制系统。
[00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控制系统,包括电源、微控制器、温度采集模块、温控模块和继电器,所述温度采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微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继电器的输入端和温控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连接温控模块。
[0006]可选地,所述电源包括第一电源、第二电源和第三电源。
[0007]可选地,所述微控制器包括STM32F103C8T6芯片、第一场效应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器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电源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和继电器,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一电容器的一端、第二电阻的一端和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第一电容器的另一端和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 STM32F103C8T6芯片第一控制信号的输出端。
[0008]可选地,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包括DS18B20温度传感器和第十三电阻,所述第二电源连接第十三电阻的一端和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第一引脚,所述DS18B20 温度传感器的第二引脚(TEMP_SEN1)和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微控制器的 STM32F103C8T6芯片的IO引脚,所述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第三引脚接地。
[0009]可选地,所述温控模块包括温控驱动电路和温控元件。
[0010]可选地,所述温控驱动电路包括第二场效应管、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二电容器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STM32F103C8T6芯片第二控制信号的输出端,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二电容器的一端和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继电器,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第二电容器的另一端和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0011]可选地,所述的温控元件由加热棒或帕尔贴实现。
[0012]可选地,所述继电器包括G5V

2继电器、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二电阻,所述G5V

2继电器的第一引脚连接微控制器的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的第六电阻的一端、第七电阻的一端、第八电阻的一端、第九电阻的一端、第十电阻的一端、第十一电阻的一端和第十二电阻的一端依次连接G5V

2的第四引脚、第六引脚、第八引脚、第十六引脚、第十三引脚、第十一引脚、第九引脚,所示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温控模块的温控元件,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源,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电源。
[0013]上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DS18B20温度传感器直连微控制器的STM32F103C8T6芯片的IO引脚,识别温控设备所在环境温度并快速将数据直接传输给微控制器,同时微控制器通过温控驱动电路连接继电器,而继电器输出端直接连接温控元件,从而实现微控制器快速稳定控制设备温度。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恒温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恒温控制系统的微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恒温控制系统的温度采集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恒温控制系统的温控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恒温控制系统的继电器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参照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控制系统,包括电源、微控制器、温度采集模块、温控模块和继电器,所述温度采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微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继电器的输入端和温控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连接温控模块。
[0020]其中温度采集模块用于获取温控模块的温度数据,并将相应数据输出至微控制器。
[0021]微控制器用于获取温度采集模块传输包括设备所在环境温度的数据,并通过微控制器中的STM32F103C8T6芯片运算后将控制信号传输给继电器。
[0022]继电器用于接收微控制器输入的控制值,并进一步控制温控模块的运行。
[0023]温控模块用于接收继电器实施的微控制器的控制值信号,并控制温控元件的运行。
[0024]如图1所示的温控系统的整体工作原理如下:
[0025]电源开启,恒温控制系统开始运行,通过微控制器的STM32F103C8T6芯片中的定时器计算,满足运算周期后,STM32F103C8T6芯片通过连接的温度采集模块而采集设备所在环境的温度值,经过微控制器运算后通过温控驱动电路将控制信号传输到继电器,继电器接收微控制器输入的控制值,然后控制温控模块的温控元件运行,继而控制设备所在环境的温度。
[0026]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电源包括第一电源VDD1、第二电源VDD2 和第三电源VDD3。
[0027]参照图2,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微控制器包括STM32F103C8T6 芯片、第一场效应管Q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器 C1和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源VDD1,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和继电器,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分别与第一电容器 C1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 Q1的源极、第一电容器C1的另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STM32F103C8T6芯片第一控制信号的输出端TCTR1。
[0028]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通过处理器提供电力信号,即温控装置通过电源接口与处理器连接。
[0029]参照图3,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包括DS18B20温度传感器和第十三电阻R13,所述第二电源VDD2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和 DS18B20温度传感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恒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微控制器、温度采集模块、温控模块和继电器,所述温度采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继电器的输入端和所述温控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连接所述温控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包括第一电源、第二电源和第三电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恒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包括STM32F103C8T6芯片、第一场效应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器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源,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和所述继电器,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一电容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STM32F103C8T6芯片第一控制信号的输出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恒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包括DS18B20温度传感器和第十三电阻,所述第二电源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和所述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第一引脚,所述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第二引脚和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的STM32F103C8T6芯片的IO引脚,所述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第三引脚接地。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恒温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模块包括温控驱动电路和温控元件。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泽雄黎培聪黄浩涛张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埃克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