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介质铆接模具,包括上模装置及与上模装置相配合的下模装置;所述上模装置包括上模座、均设置在上模座底部的上压板及向下穿出上压板的铆接冲头;所述铆接冲头包括主体部及连接在主体部底部的冲头部,冲头部的直径小于主体部的直径,主体部的底面和冲头部的侧面之间设有环状圆弧过渡部;所述下模装置包括下模座及设置在下模座上并用于放置工件的下模板,下模板上设有用于冲头部伸入的冲压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便于第一铆接板件和第二铆接板件之间进行叠至固定。进行叠至固定。进行叠至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介质铆接模具
[0001]本技术属于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介质铆接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两个板状零件之间进行叠至固定时,大多数情况使用铆钉拉铆的方式对两个板状零件进行固定,并且,为了保证两个板状零件之间的稳固性,一般会在两个板状零件的多个不同位置分别进行铆接,此种固定方式需要使用多个铆钉,且铆接加工时间长,生产效率低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000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便于两个板状零件进行叠至固定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介质铆接模具,其能够便于第一铆接板件和第二铆接板件之间进行叠至固定。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6]无介质铆接模具,包括上模装置及与上模装置相配合的下模装置;
[0007]所述上模装置包括上模座、均设置在上模座底部的上压板及向下穿出上压板的铆接冲头;
[0008]所述铆接冲头包括主体部及连接在主体部底部的冲头部,冲头部的直径小于主体部的直径,主体部的底面和冲头部的侧面之间设有环状圆弧过渡部;
[0009]所述下模装置包括下模座及设置在下模座上并用于放置工件的下模板,下模板上设有用于冲头部伸入的冲压孔。
[0010]所述上模装置包括设置在上模座和上压板之间的上夹板;
[0011]所述冲头部向下穿过上夹板。
[0012]所述铆接冲头包括连接在主体部上部的定位台,定位台的直径大于主体部的直径;
[0013]所述上夹板上对应定位台设置有定位凹槽,定位台设置在定位凹槽内。
[0014]所述下模装置包括设置在下模座和下模板之间的下垫板及设置在下模座底部的下托板。
[0015]所述下模装置包括设置在下模座和下托板之间的下垫脚。
[0016]所述冲头部和冲压孔的数量为四组且沿周向均布,冲头部和冲压孔之间一一对应。
[0017]所述冲头部下部的侧面设置有环形斜面部,环形斜面部的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少。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9]本无介质铆接模具能够便于第一铆接板件和第二铆接板件之间进行叠至固定,无需使用铆钉进行铰接,加工时间短,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3为第一铆接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第一铆接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第二铆接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第二铆接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第一铆接板件和第一铆接板件铆接完成的剖视图。
[0027]图8为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9]参见图1
‑
8,本无介质铆接模具,包括上模装置1及与上模装置1相配合的下模装置2;
[0030]所述上模装置1包括上模座3、均设置在上模座3底部的上压板4及向下穿出上压板4的铆接冲头5;
[0031]所述铆接冲头5包括主体部6及连接在主体部6底部的冲头部7,冲头部7的直径小于主体部6的直径,主体部6的底面和冲头部7的侧面之间设有环状圆弧过渡部8;
[0032]所述下模装置2包括下模座9及设置在下模座9上并用于放置工件的下模板10,下模板10上设有用于冲头部7伸入的冲压孔11。
[0033]所述工件包括第一铆接板件19和第二铆接板件20,第一铆接板件19上设有边缘具有上翻边21的第一圆孔22,第二铆接板件20上设有与第一圆孔22相对且用于套装在上翻边21外侧的第二圆孔23。
[0034]本无介质铆接模具安装在冲床上,加工时:
[0035]第一步:作业人员首先将第一铆接板件19和第二铆接板件20放置在下模板10上,其中,第二铆接板件20叠至在第一铆接板件19上,并使上翻边21向上穿过对应的第二圆孔23;
[0036]第二步:所述上模装置1向下移动,上压板4向下压紧第一铆接板件19和第二铆接板件20;
[0037]所述上模装置1继续下移,铆接冲头5的冲头部7向下伸入第一圆孔22和冲压孔11中;
[0038]所述上模装置1继续下移,铆接冲头5的环状圆弧过渡部8与上翻边21接触并将上翻边21压平在第二铆接板件20的上表面上,上翻边21在环状圆弧过渡部8的引导作用下朝外侧翻折在第二铆接板件20上,实现第一铆接板件19和第二铆接板件20之间的铆接固定;
[0039]第三步:所述上模装置1向上复位,作业人员可取出加工完成的产品。
[0040]本无介质铆接模具能够便于第一铆接板件19和第二铆接板件20之间进行叠至固定,无需使用铆钉进行铰接,加工时间短,生产效率高。
[0041]进一步地,所述上模装置1包括设置在上模座3和上压板4之间的上夹板12,构成上模装置1;
[0042]所述冲头部7向下穿过上夹板12。
[0043]所述上模座3和上压板4之间设置有上弹簧。
[0044]进一步地,所述铆接冲头5包括连接在主体部6上部的定位台13,定位台13的直径大于主体部6的直径;
[0045]所述上夹板12上对应定位台13设置有定位凹槽,定位台13设置在定位凹槽内,实现铆接冲头5的定位。
[0046]进一步地,所述下模装置2包括设置在下模座9和下模板10之间的下垫板15及设置在下模座9底部的下托板16。
[0047]所述下模板10上设置有若干组用于定位工件的定位柱,若干组定位柱沿工件的外侧长方形轮廓间隔排布,上压板4上设有用于容纳定位柱的孔位;
[0048]具体地,所述第一铆接板件19和第二铆接板件20放置在下模板10上,第一铆接板件19和第二铆接板件20的外侧边缘与定位柱抵靠接触,实现第一铆接板件19和第二铆接板件20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
[0049]进一步地,所述下模装置2包括设置在下模座9和下托板16之间的下垫脚17,构成下模装置2。
[0050]所述第一圆孔22和第二圆孔23的数量均为四组且沿周向均布,对应地,所述冲头部7和冲压孔11的数量为四组且沿周向均布,冲头部7和冲压孔11之间一一对应,第一圆孔22、第二圆孔23、冲头部7和冲压孔11之间一一对应。
[0051]进一步地,所述冲头部7下部的侧面设置有环形斜面部18,环形斜面部18的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少。
[0052]所述环形斜面部18的设置便于冲头部7伸入第一圆孔22和冲压孔11内。
[0053]上述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无介质铆接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装置(1)及与上模装置(1)相配合的下模装置(2);所述上模装置(1)包括上模座(3)、均设置在上模座(3)底部的上压板(4)及向下穿出上压板(4)的铆接冲头(5);所述铆接冲头(5)包括主体部(6)及连接在主体部(6)底部的冲头部(7),冲头部(7)的直径小于主体部(6)的直径,主体部(6)的底面和冲头部(7)的侧面之间设有环状圆弧过渡部(8);所述下模装置(2)包括下模座(9)及设置在下模座(9)上并用于放置工件的下模板(10),下模板(10)上设有用于冲头部(7)伸入的冲压孔(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介质铆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装置(1)包括设置在上模座(3)和上压板(4)之间的上夹板(12);所述冲头部(7)向下穿过上夹板(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介质铆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冲头(5)包括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田,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和协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