馈网式逆变核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1843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馈网式逆变核容装置,包括:电池组互为备份切换模块、CPU单元、电平驱动单元和电源模块;电池组互为备份切换模块包括并网逆变器、双组放电切换开关、第一组放电模块和第二组放电模块;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双组放电切换开关,双组放电切换开关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放电模块和第二放电模块,第一放电模块和第二放电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带隔离多通道选择器与CPU单元连接,CPU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电平驱动电路,电平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继电器开关,CPU单元还设置接口单元;第一放电模块和第二组放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源模块的输入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准确预判电池组的续航能力为停电调度做出正确依据。为停电调度做出正确依据。为停电调度做出正确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馈网式逆变核容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系统
,特别涉及馈网式逆变核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蓄电池运维管理日常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测量电池浮充电压:使用万用表测试每节电池的浮充电压,电压控制在2.24V
±
90mV范围内;2、测量电池组总电压:使用万用表测试蓄电池组电压,蓄电池组的实测总电压接近厂家设定值(
±
1%以内);3、测量电池内阻:使用内阻计测试每只蓄电池的内阻,内阻值不大于蓄电池厂家提供的参考值范围;4、蓄电池容量测试:使用蓄电池组充放电仪对电池组进行容量测试,经过三次核容测试容量仍然达不到80%整组更换。新安装蓄电池组,应进行全核对性放电试验。以后每隔两年进行一次核对性放电试验。运行了四年以后的蓄电池组,每年做一次核对性放电试验。
[0003]针对上述工作常用的解决方案为:对于假负载方案,通过切换装置,将传统的假负载充放电设备自动接入电池组,完成充放测试,发热、功耗大。采用电池组DC/DC升压方案,使用DC/DC升压使实际负载对电池组恒流放电,实现核容测试,不发热,绿色环保,电池组采用PWM限流充电,保障电池组充电过程恒流、恒压;电池组DC/AC变换方案,利用电源技术将电池的直流逆变为交流,提供交流型负载(市电负载)消耗,以达到充放电目的。
[0004]现有运维管理工作存在以下问题:电池组正负极都要拆卸,操作不当可能引起短路事故;系统少了一组备用电池,另一组电池质量尚不清楚,系统瘫痪风险大;放电后两组电池存在较大电压差,并联恢复时产生巨大火花;电池电能全部通过假负载散热消耗,热源的存在是个不安全因数;浪费电池储能,浪费空调制冷电能;破坏电池和设备的运行环境;充放电时间长,需要维护人员时刻守护,强度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公开了馈网式逆变核容装置。
[000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馈网式逆变核容装置,包括:电池组互为备份切换模块、CPU单元、电平驱动单元和电源模块;所述电池组互为备份切换模块包括并网逆变器、双组放电切换开关、第一组放电模块和第二组放电模块;所述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双组放电切换开关,所述双组放电切换开关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放电模块和第二放电模块,所述第一放电模块和第二放电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带隔离多通道选择器与CPU单元连接,所述CPU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电平驱动电路,所述电平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继电器开关,所述CPU单元还设置接口单元;所述第一放电模块和第二组放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CPU单元和电平驱动电路。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接口单元包括SD卡接口、RS485接口、HMI接口。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组放电模块包括:第一整流器、第
一继电开关、第一电池组、第一DC/DC转换器、第一在线管理模块;所述第二组放电模块包括:第二整流器、第二继电开关、第二电池组、第二DC/DC转换器、第二在线管理模块;所述第一整流器与第二整流器通过母线联络开关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的正极端与双组放电切换开关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组的正极端通过第一在线管理模块和第一继电开关与第一整流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池组的正极端通过第二在线管理模块和第二继电开关与第二整流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DC/DC转换器和第二DC/DC转换器反向并联构成双向DC/DC转换单元,所述双向DC/DC转换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的输出端。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第一DC/DC电源单元和第二DC/DC电源单元和第三DC/DC转换单元,所述第一DC/DC电源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一电池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DC/DC电源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二电池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DC/DC转换单元的输入端连第一DC/DC电源单元和第二DC/DC电源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三DC/DC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CPU单元、电平驱动电路的电源输入端。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在线管理模块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并联设置在第一开关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输入端与第一电池组的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二在线管理模块包括第二开关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并联设置在第二开关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输入端与第二电池组的正极端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DC/DC电源单元和第二DC/DC电源单元为将180

260V的直流电压转换为48V直流电压。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三DC/DC转换单元为将48V直流电压转换为12V、5V、3.3V的直流电压。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本技术需要对蓄电池进行放电时,第一继电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或第二继电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后,只断开其中一个开关,保证一个变电站只有一套蓄电池组进行在线放电;由双组放电切换开关需要在线放电的蓄电池组接入并网逆变器,形成放电回路;放电完毕后,由整流器对蓄电池组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第一继电开关或第二继电开关自动闭合,直流系统正常对蓄电池进行浮充,恢复固有连接模式;
[0016]在充电、放电过程中,由于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的存在,蓄电池始终保持对直流系统的无间断放电能力,保障了直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0017]在远程充放电过程中,母线联络开关始终处于打开状态,在任意一组蓄电池组在线充放电时,通过电池组互为备份切换模块将未放电蓄电池组的能量通过双向DC/DC单元输送到失压端进行保护;
[0018]本技术提供的逆变馈网节能核对性放电准确的掌握电池组容易,准确的预判电池组的续航能力为停电调度做出正确依据,严格把关电池组初装及质保期内合格率,保障客户利益,大数据汇总及分析个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馈网式逆变核容装置结构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所述电池组互为备份切换模块结构图;
[0021]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馈网式逆变核容装置控制电路图;
[0022]图中所示:
[0023]101

电池组互为备份切换模块,102

CPU单元,103

电平驱动单元,104

电源模块,105

带隔离多通道选择器,106

继电器开关,107

接口单元;
[0024]111

并网逆变器、112

双组放电切换开关、113

第一组放电模块,114

第二组放电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馈网式逆变核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组互为备份切换模块、CPU单元、电平驱动单元和电源模块;所述电池组互为备份切换模块包括并网逆变器、双组放电切换开关、第一组放电模块和第二组放电模块;所述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双组放电切换开关,所述双组放电切换开关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放电模块和第二放电模块,所述第一放电模块和第二放电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带隔离多通道选择器与CPU单元连接,所述CPU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电平驱动电路,所述电平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继电器开关,所述CPU单元还设置接口单元;所述第一放电模块和第二组放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源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CPU单元和电平驱动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馈网式逆变核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接口单元包括SD卡接口、RS485接口、HMI接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馈网式逆变核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第一组放电模块包括:第一整流器、第一继电开关、第一电池组、第一DC/DC转换器、第一在线管理模块;所述第二组放电模块包括:第二整流器、第二继电开关、第二电池组、第二DC/DC转换器、第二在线管理模块;所述第一整流器与第二整流器通过母线联络开关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的正极端与双组放电切换开关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组的正极端通过第一在线管理模块和第一继电开关与第一整流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池组的正极端通过第二在线管理模块和第二继电开关与第二整流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D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振龙苏振宽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吉之龙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