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1773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设置发光二极管D1、光伏V1组成驱动控制电路,且通过光隔离;三极管Q1、电容C1、开关二极管D4、D5组成放大充电电路;开关二极管D3、光伏V1组成泄放电路;MOS芯片V2、V3组成开关电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通过设计快速充泄放电路,在减小产品体积的同时,提高继电器驱动能力。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继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对于继电器来说,继电器就是一种具输入和输出隔离的开关。一般来说,体积小,负载能力是继电器不断追求的目标。而现在,体积最小的继电器类型为陶瓷封装的光MOS继电器,要提高其负载能力,必须要提高其驱动能力,只有驱动能力提高,才能为大负载提供保障。而现如今,常规的光MOS继电器都是通过光伏来驱动MOS芯片,如公开号为CN103516343A的中国专利提供的一种固体继电器,由于光伏的驱动能力较弱,很难驱动大负载的MOS芯片,因为大负载的MOS芯片,其结电容较大,而光伏的驱动电流较小。如果要提高其驱动能力,一般需要通过驱动电路来提高其驱动能力,如公开号为CN101872761A的中国专利提供的一种光耦合装置,其通过并联多路受光元件(光伏),来达到提高驱动能力的目的,但是这种并联很有限,因为受光元件的驱动电流一般在几微安至几十微安,如果要驱动大负载时,无法满足要求,而且多路并联后,其体积势必增大,不能满足小型化大负载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通过设计快速充泄放电路,在减小产品体积的同时,提高继电器驱动能力。
[0004]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0005]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1、开关二极管D4、光伏V1、三极管Q1、电容C1、MOS芯片V2、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接入输入电源为光伏V1提供光驱动信号,光伏V1输出正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连接,MOS芯片V2的漏极与开关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之间并联有电容C1,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光伏V1输出负极连接,MOS芯片V2的栅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4、光伏V1、MOS芯片V2、三极管Q1均为裸芯片。接通时,三极管Q1、电容C1、开关二极管D4组成放大充电电路,在光信号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MOS芯片V2的输出负载,裸芯片结构降低了驱动电路体积,为实现小体积大负载的继电器提供保障。
[0006]进一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D1串联有开关二极管D2。
[0007]所述开关二极管D2为裸芯片。
[0008]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快速关断,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有开关二极管D3,开关二极管D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3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3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3和光伏V1组成泄放电路,关断时,由开关二极管D3、光伏V1
组成泄放电路,快速消耗MOS芯片V2结电容上的电荷将被很快泄放掉,从而使产品快速关断。
[0009]所述开关二极管D3为裸芯片。
[0010]所述电容C2为瓷介电容,且电容C1的电容值比MOS芯片V2的结电容大一个数量级。
[0011]所述电阻R1为芯片电阻。
[0012]还包括MOS芯片V3、电阻R2、开关二极管D5,MOS芯片V3的源极与光伏V1输出正极连接,MOS芯片V3的栅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2,MOS芯片V3的漏极与与开关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5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
[0013]所述电阻R2为芯片电阻。
[0014]所述二极管开关D5和MOS芯片V3均为裸芯片。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全裸芯装配,以及电路设计和结构设计,使固态继电器整体体积小型化;通过设计快速充泄放电路,在减小产品体积的同时,提高继电器驱动能力,从而实现小体积大负载固态继电器,满足装备小型化、轻量化的发展需求。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固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管壳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管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管壳组合的装配流程图;
[0022]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二极管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内瓷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二极管组合的装配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0026]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1、开关二极管D4、光伏V1、三极管Q1、电容C1、MOS芯片V2、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接入输入电源为光伏V1提供光驱动信号,光伏V1输出正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连接,MOS芯片V2的漏极与开关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之间并联有电容C1,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光伏V1输出负极连接,MOS芯片V2的栅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4、光伏V1、MOS芯片V2、三极管Q1均为裸芯片。
[0027]所述发光二极管D1串联有开关二极管D2。
[0028]所述开关二极管D2为裸芯片。
[0029]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有开关二极管D3,开关二极管D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3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
[0030]所述开关二极管D3为裸芯片。
[0031]所述电容C1为瓷介电容,且电容C1的电容值比MOS芯片V2的结电容大一个数量级。
[0032]所述电阻R1为芯片电阻。
[0033]还包括MOS芯片V3、电阻R2、开关二极管D5,MOS芯片V3的源极与光伏V1输出正极连接,MOS芯片V3的栅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2,MOS芯片V3的漏极与与开关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5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
[0034]所述电阻R2为芯片电阻。
[0035]所述二极管开关D5和MOS芯片V3均为裸芯片。
[0036]实施例
[0037]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为了实现快速通断及提高驱动能力,如图1所示,由发光二极管D1、开关二极管D2、D3、D4和D5、光伏V1、三极管Q1、电容C1、电阻R1、R2、MOS芯片V2、V3组成,发光二极管D1接入输入电源为光伏V1提供光驱动信号,光伏V1输出正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连接,MOS芯片V2的漏极与开关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之间并联有电容C1,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光二极管D1、开关二极管D4、光伏V1、三极管Q1、电容C1、MOS芯片V2、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接入输入电源为光伏V1提供光驱动信号,光伏V1输出正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连接,MOS芯片V2的漏极与开关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MOS芯片V2的源极之间并联有电容C1,开关二极管D4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光伏V1输出负极连接,MOS芯片V2的栅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1,发光二极管D1、二极管开关D4、光伏V1、MOS芯片V2、三极管Q1均为裸芯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D1串联有开关二极管D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二极管D2为裸芯片。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大负载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并联有开关二极管D3,开关二极管D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贵龙舒德兵裴雨滋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