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1212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53
一种发光二极管元件,包含: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第一边缘和第三边缘相对,第二边缘和第四边缘相对;基板;半导体叠层,位于基板上,半导体叠层包含第一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以及活性层形成在其间;第一电极,形成在第一半导体层上并与第一半导体层电连接,包含第一焊盘电极相邻于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相交的角落;以及第二电极,形成在第二半导体层上并与第二半导体层电连接,包含第二焊盘电极以及第二指状电极从第二焊盘电极朝向第二边缘延伸;第一边缘和第三边缘比第二边缘和第四边缘长;由上视观之,第二指状电极不平行于第一边缘和第三边缘,第二指状电极与第一边缘之间距随着第二指状电极延伸远离第二焊盘电极而增加。焊盘电极而增加。焊盘电极而增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二极管元件
[0001]本申请是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申请号:201810052841.5,申请日:2018年01月19日,专利技术名称: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元件,更详言之,涉及一种具有改善亮度与电流分散的发光元件。

技术介绍

[0003]固态发光元件中的发光二极管(LEDs)具有具低耗电量、低产热、寿命长、耐摔、体积小、反应速度快以及良好光电特性,例如具有稳定的发光波长等特性,故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家用装置、指示灯及光电产品等。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固态发光元件在发光效率、操作寿命以及亮度方面有相当大的进步,发光二极管被预期成为未来照明装置的主流。
[0004]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包含一基板、n型半导体层、活性层及p型半导体层形成于基板上、以及分别形成于p型/n型半导体层上的p、n

电极。当通过电极对发光二极管输入一特定值的顺向偏压时,来自p型半导体层的空穴及来自n型半导体层的电子在活性层内结合以放出光。然而,这些电极会遮蔽活性层所发出的光,且电流易聚集壅塞在电极附近的半导体层内。因此,对于改善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光场均匀性及降低操作电压,一优化的电极结构乃是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光元件,包含: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其中第一边缘和第三边缘相对,且第二边缘和第四边缘相对;基板;半导体叠层,位于基板上,半导体叠层包含第一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以及活性层形成在其间;第一电极,形成在第一半导体层上并与第一半导体层电连接,包含第一焊盘电极相邻于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相交的角落;以及第二电极,形成在第二半导体层上并与第二半导体层电连接,包含第二焊盘电极以及第二指状电极从第二焊盘电极朝向第二边缘延伸;其中,第一边缘和第三边缘比第二边缘和第四边缘长;其中,由上视观之,第二指状电极不平行于第一边缘和第三边缘,且第二指状电极与第一边缘之间距随着第二指状电极延伸远离第二焊盘电极而增加。
[0006]本专利技术公开还一种发光元件,包含:半导体叠层,包含第一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以及活性层形成在其间;暴露区,形成于半导体叠层中,包含底部,其中底部包含第一半导体层的上表面;第一电极,包含第一焊盘电极位于暴露区上并电连接第一半导体层;第二电极,位于第二半导体层上并电连接第二半导体层,包含第二焊盘电极;以及第一电流阻挡区位于第一焊盘电极下方,包含第一中心区;其中,第一焊盘电极接触第一中心区之外的第一半导体层的上表面;以及其中,第一焊盘电极包含第一侧表面,第一中心区包含第二侧表面,其中第一侧表面的斜率大于第二侧表面的斜率。
[0007]本专利技术公开还一种发光元件,包含:一半导体叠层,包含第一半导体层、第二半导
体层以及活性层形成在其间;暴露区,位于半导体叠层中,包含侧表面和底部,其中底部包含第一半导体层的上表面。第一电极,位于暴露区上并电连接第一半导体层,包含第一焊盘电极以及从第一焊盘电极延伸出的第一指状电极;第二电极,位于第二半导体层上并电连接第二半导体层,包含第二焊盘电极;以及第一电流阻挡区,位于第一电极之下,包含多个岛状部位于第一指状电极下;其中,暴露区的侧表面与多个岛状部其中的最短间距不小于1μm。
附图说明
[0008]图1~图2E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1的示意图;
[0009]图3A~图3C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发光元件1中沿A

A

线段截面的不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0]图4A~图4C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发光元件1中沿A

A

线段截面的不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1]图5为本专利技术发光元件1的局部上视图的不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2]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发光元件2的上视图;
[0013]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发光元件3的上视图;
[0014]图8为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的上视图;
[0015]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发光元件的电流密度的示意分布平面图;
[0016]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发光元件的光输出功率和顺向电压的实验数据的示意图;
[0017]图11A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发光元件4的上视图;
[0018]图11B为沿着第四实施例的发光元件4中沿B

B

线段的截面图;
[0019]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6的示意图;
[0020]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7的示意图。
[0021]符号说明
[0022]1~4
ꢀꢀꢀꢀ
发光元件
[0023]6、7
ꢀꢀꢀꢀ
发光装置
[0024]10
ꢀꢀꢀꢀꢀꢀ
基板
[0025]12
ꢀꢀꢀꢀꢀꢀ
半导体叠层
[0026]121
ꢀꢀꢀꢀꢀ
第一半导体层
[0027]122
ꢀꢀꢀ
第二半导体层
[0028]123
ꢀꢀꢀꢀꢀ
活性层
[0029]18
ꢀꢀꢀꢀꢀꢀ
透明导电层
[0030]180、530
ꢀꢀꢀ
开口
[0031]20
ꢀꢀꢀꢀꢀꢀ
第一电极
[0032]201
ꢀꢀꢀꢀꢀ
第一焊盘电极
[0033]202
ꢀꢀꢀꢀꢀ
第一指状电极
[0034]28
ꢀꢀꢀꢀꢀꢀ
暴露区
[0035]30
ꢀꢀꢀꢀꢀꢀ
第二电极
[0036]301
ꢀꢀꢀꢀꢀ
第二焊盘电极
[0037]302
ꢀꢀꢀꢀꢀ
第二指状电极
[0038]302a
ꢀꢀꢀꢀ
第一部分
[0039]302b
ꢀꢀꢀꢀ
第二部分
[0040]3021
ꢀꢀꢀꢀ
第一连接部
[0041]40
ꢀꢀꢀꢀꢀꢀ
第一电流阻挡区
[0042]401
ꢀꢀꢀꢀꢀ
第一中心区
[0043]402、501a 岛状部
[0044]50
ꢀꢀꢀꢀꢀꢀ
第二电流阻挡区
[0045]501
ꢀꢀꢀꢀꢀ
第二中心区
[0046]502
ꢀꢀꢀꢀꢀ
延伸区
[0047]504
ꢀꢀꢀꢀꢀ
缝隙
[0048]51
ꢀꢀꢀꢀꢀꢀ
载体
[0049]511
ꢀꢀꢀꢀꢀ
第一导电垫
[0050]512
ꢀꢀꢀꢀꢀ
第二导电垫
[0051]53
ꢀꢀꢀꢀꢀꢀ
绝缘部
[0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元件,包含: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其中该第一边缘和该第三边缘相对,且该第二边缘和该第四边缘相对;基板;半导体叠层,位于该基板上,该半导体叠层包含第一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以及活性层形成在其间;第一电极,形成在该第一半导体层上并与该第一半导体层电连接,包含第一焊盘电极相邻于该第一边缘与该第二边缘相交的角落;以及第二电极,形成在该第二半导体层上并与该第二半导体层电连接,包含第二焊盘电极以及第二指状电极从该第二焊盘电极朝向该第二边缘延伸;其中,该第一边缘和该第三边缘比该第二边缘和该第四边缘长;其中,由上视观之,该第二指状电极不平行于该第一边缘和该第三边缘,且该第二指状电极与该第一边缘的间距随着该第二指状电极延伸远离该第二焊盘电极而增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该第一电极还包含第一指状电极,沿着该第一边缘延伸。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元件,还包含透明导电层,位于该第二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其中位于该第四边缘与该第一指状电极末端之间的该第二半导体层的该上表面不被该透明导电层覆盖。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元件,还包含透明导电层,位于该第二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其中由上视观之,该第二半导体层包含轮廓,该轮廓包含与该第一指状电极相邻且平行的第一子轮廓;以及与该第一子轮廓连接且与该第一边缘相邻的第二子轮廓;其中该透明导电层与该第一子轮廓的间距小于该透明导电层与该第二子轮廓的间距。5.一种发光元件,包含:半导体叠层,包含第一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以及活性层形成在其间;暴露区,形成于该半导体叠层中,包含底部,其中该底部包含该第一半导体层的上表面;第一电极,包含第一焊盘电极,位于该暴露区上并电连接该第一半导体层;第二电极,位于该第二半导体层上并电连接该第二半导体层,包含第二焊盘电极;以及第一电流阻挡区,位于该第一焊盘电极下方,包含第一中心区;其中,该第一焊盘电极接触该第一中心区之外的该第一半导体层的该上表面;以及其中,该第一焊盘电极包含第一侧表面,该第一中心区包含第二侧表面,其中该第一侧表面的斜率大于该第二侧表面的斜率。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该第一焊盘电极的边缘与该第一中心区的间距D大于2μm。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元件,还包含: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以及第四边缘,其中该第一边缘和该第三边缘相对,且该第二边缘和该第四边缘相对;以及透明导电层,位于该第二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其中该第一电极还包含第一指状电极沿着该第一边缘延伸;
其中该第一焊盘电极邻近于该第二边缘,以及该第二焊盘电极邻近于该第四边缘;其中位于该第四边缘与该第一指状电极末端之间的该第二半导体层的该上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利铭叶宗勋沈建赋林育瑞欧震王心盈叶慧君
申请(专利权)人: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