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0135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包括外管、中管和内管,并依次套设,中管与外管之间设置有上中管套,上中管套的一端与中管的内壁连接,在上中管套的另一端设置有上密封圈,上密封圈设置在上中管套的外侧;中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有下中管套,下中管套的一端与中管外壁连接,在下中管套的另一端设置有下密封圈,下密封圈设置在下中管套的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外管与中管的连接处增设上中管套和上密封圈,在中管与内管的连接处增设下中管套和下密封圈,且增设后设计合理,不会妨碍外管、中管与内管之间的伸缩,同时,中棒通过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实现密封,避免中棒内主弹簧上的润滑油外漏,提高用户使用感。提高用户使用感。提高用户使用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伞具
,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伞是一种提供阴凉环境或遮蔽雨、雪的工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专利技术伞的国家,伞是中国劳动人民一个重要的创造,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可以说伞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受中国文化影响,亚洲许多国家很早就有使用伞的传统,而欧洲至16世纪才开始风靡中国伞。
[0003]在日常生活中,伞一般包括有自动伞和手动伞,自动伞只需按压伞柄处的按钮,便可实现伞的开启和关闭,因此深受喜爱。自动伞的中棒一般包括有外管、中管和内管,并在中棒内设置有主弹簧,而此主弹簧是能实现自动开伞的主要部件,而为了避免主弹簧生锈,及降低开收伞时的异响,因此,在主弹簧的外部都会涂上一层润滑油,但润滑油会从外管与中管的连接处、及中管与内管的连接处外漏,从而对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密封性好的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包括外管、中管和内管,并依次套设,所述中管与外管之间设置有上中管套,所述上中管套的一端与中管的内壁连接,在所述上中管套的另一端设置有上密封圈,所述上密封圈设置在上中管套的外侧;
[0007]所述中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有下中管套,所述下中管套的一端与中管外壁连接,在所述下中管套的另一端设置有下密封圈,所述下密封圈设置在下中管套的内侧。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管顶端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上中管套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凸起相配合的第一卡槽,所述上中管套通过第一凸起卡入第一卡槽内与中管顶端卡固连接,所述上中管套另一端的外壁上则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上密封圈设于第一凹槽内。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管底端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下中管套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凸起相配合的第二卡槽,所述下中管套通过第二凸起卡入第二卡槽内与中管底端卡固连接,所述下中管套另一端的内壁上则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下密封圈设于第二凹槽内。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通过在外管与中管之间设置上中管套,并在上中管套设置上密封圈,使外管与中管之间的设计合理,且能实现外管与中管之间的密封;同时,在中管与内管之间设置下中管套,并在下中管套设置下密封圈,同样使中管与内管之间的设计合理,并实现中管与内管之间的密封,最终,通过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提高中棒的密封性能,以此避免主弹簧上的润滑油外漏,提高
用户使用感。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外管、中管、内管分解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中管、上中管套、下中管套分解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上中管套与上密封圈分解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下中管套与下密封圈分解示意图;
[0015]图5为本技术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外管与中管连接处剖视图;
[0016]图6为本技术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中管与内管连接处剖视图。
[0017]如附图所示:100、外管;200、中管;210、第一凸起;220、第二凸起;300、内管;400、上中管套;410、第一卡槽;420、第一凹槽;500、上密封圈;600、下中管套;610、第二卡槽;620、第二凹槽;700、下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1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1]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包括外管100、中管200和内管300,并依次套设,所述中管200与外管100之间设置有上中管套400,所述上中管套400的一端与中管200的内壁连接,在所述上中管套400的另一端设置有上密封圈500,所述上密封圈500设置在上中管套400的外侧;
[0022]所述中管200与内管300之间设置有下中管套600,所述下中管套600的一端与中管200外壁连接,在所述下中管套600的另一端设置有下密封圈700,所述下密封圈700设置在下中管套600的内侧。
[0023]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中棒内主弹簧上的润滑油外漏,在外管100与中管
200的连接处加设有上中管套400,并将上中管套400的一端与中管200的内壁进行连接,而在上中管套400的另一端则设置有上密封圈500,通过上密封圈500实现外管100与中管200之间的密封,使其密封性好;另外,由于上密封圈500的材质为弹性体,且与外管100的内壁相贴合,并不会对外管100造成较大的阻力,因此,并不会影响中管200与外管100之间的伸缩,从而使外管100、中管200及上中管套400之间的结构设计合理。
[0024]同样的,在中管200与内管300的连接处之间加设有下中管套600,将下中管套600的一端与中管200的外壁进行连接,在下中管套600的另一端则设置下密封圈700,通过下密封圈700实现中管200与内管300之间的密封,从而使其密封性好,且不会影响中管200与内管300之间的伸缩,使中管200、内管300及下中管套600之间的结构设计合理。
[0025]最终,通过上密封圈500、下密封圈700实现外管100、中管200及内管300之间的密封,以此避免中棒主弹簧上的润滑油外漏,提高用户使用感。
[0026]请参阅图,所述中管200顶端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凸起210,所述上中管套400一端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凸起210相配合的第一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包括外管、中管和内管,并依次套设,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管与外管之间设置有上中管套,所述上中管套的一端与中管的内壁连接,在所述上中管套的另一端设置有上密封圈,所述上密封圈设置在上中管套的外侧;所述中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有下中管套,所述下中管套的一端与中管外壁连接,在所述下中管套的另一端设置有下密封圈,所述下密封圈设置在下中管套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开收伞具中棒防油外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管顶端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上中管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增荣陈先荣
申请(专利权)人:惠阳荣双制伞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