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车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9546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驻车空调,其包括其上形成有穿孔的底座、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底座共同限定出容置空间的外罩、设于容置空间内的压缩机及位于底座的远离外罩一侧的安装板及螺栓;压缩机的底部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穿孔相对应的第一通孔,安装板上形成有与所述穿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螺栓穿过所述安装板上的第二通孔、所述底座上的穿孔、所述压缩机上的第一通孔;所述螺栓伸出所述第一通孔的端部设有螺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于底座远离压缩机的一侧设置安装板,并通过螺栓将安装板、底座与压缩机固定连接,通过安装板有效增大受力面积,提高压缩机的安装可靠性;并降低了压缩机的安装高度,从而降低整体高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驻车空调


[0001]本技术属于车载空调的
,尤其涉及一种驻车空调。

技术介绍

[0002]驻车空调中压缩机为核心部件,压缩机安装的可靠性尤为重要。目前压缩机与底座的连接通过局部受力,其受力面积小,容易导致连接失效。
[0003]有鉴于此,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驻车空调。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驻车空调,它包括:
[0007]底座,其上形成有穿孔;
[0008]外罩,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底座共同限定出容置空间;
[0009]压缩机,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压缩机的底部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穿孔相对应的第一通孔;
[0010]安装板,其上形成有与所述穿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安装板设于所述底座的远离所述外罩的一侧;
[0011]螺栓,其穿过所述安装板上的第二通孔、所述底座上的穿孔、所述压缩机上的第一通孔;所述螺栓伸出所述第一通孔的端部设有螺母。
[0012]优选的,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外罩的一侧设有向靠近所述压缩机一侧凹陷的第一凹腔,所述安装板收容于所述第一凹腔内。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凹腔的底部与所述穿孔的位置相对应的区域形成有向靠近所述压缩机一侧凹陷的第二凹腔;所述穿孔贯穿所述第二凹腔;
[0014]所述安装板上形成有凹坑,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凹坑;所述凹坑收容于所述底座上的第二凹腔内,且所述螺栓的螺头收容于所述凹坑内。
[0015]优选的,所述底座上靠近所述压缩机的一侧设有环绕所述穿孔的环板;所述环板的周向设有加强筋。
[0016]优选的,所述加强筋呈辐射状分布。
[0017]优选的,所述压缩机的连接板下侧设有第一减震垫,所述第一减震垫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环板所限定的内腔中。
[0018]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上侧设有第二减震垫,所述第二减震垫位于所述螺母与所述连接板之间。
[0019]优选的,所述螺栓与所述安装板焊接连接。
[0020]优选的,所述底座为注塑件。
[0021]优选的,所述安装板为钣金件。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2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驻车空调,其包括其上形成有穿孔的底座、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底座共同限定出容置空间的外罩、设于容置空间内的压缩机及位于底座的远离外罩一侧的安装板及螺栓;压缩机的底部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穿孔相对应的第一通孔,安装板上形成有与所述穿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螺栓穿过所述安装板上的第二通孔、所述底座上的穿孔、所述压缩机上的第一通孔;所述螺栓伸出所述第一通孔的端部设有螺母;本技术于底座远离压缩机的一侧设置安装板,并通过螺栓将安装板、底座与压缩机固定连接,通过安装板有效增大受力面积,提高压缩机的安装可靠性;降低了压缩机的安装高度,从而降低整体高度。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内部分解解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剖视图;
[0029]图6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底座及出风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底座及出风通道的剖视图;
[0031]图8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0032]图9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0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接水盘的剖视图;
[0034]图11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接水盘的另一种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2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6]图13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压缩机与底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7]图14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底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8]图15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16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安装板与螺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40]图17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18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19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第一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20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第二固定部结构示意图;
[0044]图21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底座与冷凝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45]图22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底座与冷凝器的另一视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46]图23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冷凝风机与风机罩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24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室外送风单元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48]图25为本技术驻车空调的室外送风单元的剖视图。
[0049]以上各图中:驻车空调100;外罩101;容置空间102;蜗壳103;底座1;冷却室10;内进风口11;内出风口12;风道连接壁13;外进风口15;散热风口16;气流通道17;进气通道18;连通口19;进气孔14;穿孔90;环板99;加强筋93;第一凹腔94;第二凹腔95;第一分板96;第
二分板97;第三分板98;内壳8;送风口81;进风通道82;吸风口83;面板84;侧壳板85;导风板86;出风通道9;第一风道壁91;第二风道壁92;压缩机20;第一减震垫201;第二减震垫202;安装板30;凹坑301;第二通孔302;螺栓303;室内送风单元2;蒸发器21;贯流风机22;第一风机电机23;室外送风单元3;冷凝风机32;第二风机电机33;电控盒34;冷凝器31;第一安装支板311;第二安装支板312;第三安装支板313;第四安装支板314;接水盘4;第一侧壁41;第一侧板411;第二侧板412;第二侧壁42;第三侧壁43;第四侧壁44;第一排水孔4a;第二排水孔4b;第三排水孔4c;第四排水孔4d;第一分流角45;排水接头50;过滤棉104;底壁40;第一底板401;第二底板402;第二分流角46;挡水筋47;缺口48;排水槽49;连接台60;第一固定部61;第二固定部62;第三固定部63;第四固定部64;侧挡板65;第一螺钉柱66;第二螺钉柱67;加强板68;第一支撑壁71;第二支撑壁72;安装孔73;连接孔74;风机罩5;第一定位板51;第二定位板52;第三定位板53;第四定位板54;第二风机腔55;风机安装座56;外出风口57;避让孔58。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座,其上形成有穿孔;外罩,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底座共同限定出容置空间;压缩机,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压缩机的底部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穿孔相对应的第一通孔;安装板,其上形成有与所述穿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安装板设于所述底座的远离所述外罩的一侧;螺栓,其穿过所述安装板上的第二通孔、所述底座上的穿孔、所述压缩机上的第一通孔;所述螺栓伸出所述第一通孔的端部设有螺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外罩的一侧设有向靠近所述压缩机一侧凹陷的第一凹腔,所述安装板收容于所述第一凹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驻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腔的底部与所述穿孔的位置相对应的区域形成有向靠近所述压缩机一侧凹陷的第二凹腔;所述穿孔贯穿所述第二凹腔;所述安装板上形成有凹坑,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凹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雄春秦正磊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