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端侧输出的连接组件,包括线束隔离板和设置在线束隔离板上的连接排以及设置在线束隔离板上的采集线路。采集线路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侧连接板和接插器。第一柔性电路板和侧连接板相连,并组成L形结构。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线束隔离板上。接插器设于侧连接板末端,并通过侧连接板连接第一柔性电路板。第一柔性电路板上设有采集片连接连接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侧连接板的连接使得接插器能够远离线束隔离板,并且通过侧连接板不同长度的配置,可以使得接插器设置在电池模组的不同位置处而远离输出电极,从而提高电池包低压线束走线的自由度,并同时将电池模组的高压接口和低压接口分离,避免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交错。束交错。束交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端侧输出的连接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模组的连接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在基于电池模组的电池包中,电池模组的连接组件通常包括线束隔离板和设置在线束隔离板上的连接排、输出极极耳以及用于采集电池温度和电压的采集线路。采集线路一般采用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由于其柔性,可以抵消电池振动和电池膨胀带来的尺寸变化,由此能够更好地保护线路。柔性电路板一般连接有接插器。通过接插器的对接,将采集线路接入电池包中的电池管理系统。
[0003]现有技术下,接插器通常直接设置在线束隔离板上并由线束隔离板支撑。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装配简单。但此种结构通常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电池包中作为低压线束的采集线束与电池电极相连的高压线束难以分开,特别的接插器位置设置容易造成低压线束和高压线束交错,从而容易导致高压线束对低压线束产生干扰;再比如,接插器与线束隔离板位置相对固定,也意味着电池包内线束连接缺少足够的自由度,导致电池包低压线束连接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电池包内低压线束和高压线束连接的便利性,同时避免低压线束和高压线束交错。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方案如下:
[0006]一种基于端侧输出的连接组件,包括线束隔离板和设置在所述线束隔离板上的连接排以及设置在线束隔离板上的采集线路;所述采集线路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侧连接板和接插器;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和侧连接板相连,并组成L形结构;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所述线束隔离板上;所述接插器设于所述侧连接板末端,并通过所述侧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设有采集片连接所述连接排。
[0007]进一步,所述线束隔离板包括主隔板和设置在所述主隔板上的若干竖隔板和若干连接孔;所述竖隔板包括边缘竖隔板和孔边竖隔板;所述孔边竖隔板设于在所述连接孔的边缘;所述边缘竖隔板设于主隔板的边缘;所述边缘竖隔板和孔边竖隔板隔离而成电路板槽;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槽内;所述连接排设置在所述连接孔内。
[0008]进一步,所述连接孔排列成排;所述电路板槽设于沿着所述连接孔排列方向的两侧;相邻连接孔之间设有连通两侧电路板槽的连通槽。
[0009]进一步,沿着所述连接孔排列方向的两端还分别设有极耳连接槽;所述极耳连接槽内设有极柱孔;所述极耳连接槽用于设置极耳排;所述极耳排设置在所述极耳连接槽内,并连接输出极极耳。
[0010]进一步,所述连接孔呈方形,两个对角分别设有前卡位部和后卡位部;所述连接排卡在所述前卡位部和后卡位部之间。
[0011]进一步,所述连接排包括两个通过缓冲桥相连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极柱连接部和前卡位槽;所述极柱连接部用于与电池的极柱焊接相连;所述前卡位槽用于收容所述前卡位部。
[0012]进一步,所述连接板上还设置有采集片连接槽;所述采集片连接槽用于收容并连接所述采集片。
[0013]进一步,所述侧连接板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和所述接插器。
[0014]进一步,所述侧连接板还包括绝缘衬底板;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粘连在所述绝缘衬底板上。
[0015]进一步,所述侧连接板上设置有若干扣钉孔;所述用于固定所述侧连接板。
[0016]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侧连接板的连接使得接插器能够远离线束隔离板,并且通过侧连接板不同长度的配置,可以使得接插器设置在电池模组的不同位置处而远离输出电极,从而提高电池包低压线束走线的自由度,并同时将电池模组的高压接口和低压接口分离,避免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交错。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8]图2是线束隔离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连接排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侧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2]其中,
[0023]4是线束隔离板,41是主隔板,42是竖隔板,421是边缘竖隔板,422是孔边竖隔板,43是连接孔,431是后卡位部,432是前卡位部,44是电路板槽,441是连通槽,442是定位柱,443是槽边开口,45是极耳连接槽,451是极柱孔;
[0024]51是连接排,511是连接板,512是缓冲桥,513是极柱连接部,514是采集片连接槽,515是前卡位槽,52是输出极极耳,53是采集线路,531是第一柔性电路板,532是侧连接板,5321是绝缘衬底板,5322是第二柔性电路板,533是接插器,534是采集片,538是扣钉孔,55是极耳排。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图1和图5分别示例了本技术两种实施方式的基于端侧输出的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用于设置在电池模组上,包括线束隔离板4和设置在线束隔离板4上的若干连接排51以及设置在线束隔离板4上的采集线路53。采集线路53用于采集电池模组上电池的温度和电压,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531、侧连接板532和接插器533。第一柔性电路板531和侧连接板相连532,并组成L形结构。第一柔性电路板531设置线束隔离板4上。接插器533设于侧连接板532末端,并通过侧连接板532上的线路连接第一柔性电路板531。第一柔性电路板531上设有若干采集片534连接连接排51。其中,部分采集片534连接有用于采集电池模组上电池
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未在图中示出,但不妨碍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0027]参照图2,线束隔离板4,包括主隔板41、设置在主隔板41上若干竖隔板42和设置在主隔板41上的若干连接孔43。竖隔板42位于线束隔离板4的正面;线束隔离板4的背面则紧贴电池模组中的电池组。边缘竖隔板421设于主隔板41的边缘。孔边竖隔板422设于在连接孔43的边缘。连接孔43用于设置连接排51,与电池模组中电池极柱相对应,排列成排。每个连接孔43对应两个相邻电池端面上的两个极柱,连接孔43内设置的连接排51连接这两个相应电池的极柱。沿着连接孔43排列方向两侧设有通过边缘竖隔板421和孔边竖隔板422隔离而成的电路板槽44。相邻连接孔43之间设有连通两侧电路板槽44的连通槽441。电路板槽44用于设置第一柔性电路板531,并设有若干用于与第一柔性电路板531卡位的定位柱442。电路板槽44端部边缘设置有槽边开口443。电路板槽44内的第一柔性电路板531通过槽边开口443连接侧连接板532。
[0028]连接孔43呈方形,内设有连接排卡位机构。连接排卡位机构包括分别设于两个对角的后卡位部431和前卡位部432。也就是,两个后卡位部431分别对角设置,两个前卡位部432对角设置,两个后卡位部431和两个前卡位部432分别位于不同的对角上。连接排51卡在后卡位部431和前卡位部432之间,具体来说,两个前卡位部4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端侧输出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束隔离板和设置在所述线束隔离板上的连接排以及设置在线束隔离板上的采集线路;所述采集线路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侧连接板和接插器;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和侧连接板相连,并组成L形结构;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所述线束隔离板上;所述接插器设于所述侧连接板末端,并通过所述侧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设有采集片连接所述连接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端侧输出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隔离板包括主隔板和设置在所述主隔板上的若干竖隔板和若干连接孔;所述竖隔板包括边缘竖隔板和孔边竖隔板;所述孔边竖隔板设于在所述连接孔的边缘;所述边缘竖隔板设于主隔板的边缘;所述边缘竖隔板和孔边竖隔板隔离而成电路板槽;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槽内;所述连接排设置在所述连接孔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端侧输出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排列成排;所述电路板槽设于沿着所述连接孔排列方向的两侧;相邻连接孔之间设有连通两侧电路板槽的连通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端侧输出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连接孔排列方向的两端还分别设有极耳连接槽;所述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江南,杜俊丰,刘晨南,姜斌,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塔菲尔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