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库出入口的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48525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20:06
本申请涉及车库出入口的防撞装置,涉及防撞装置领域,包括设置于远离车库主体开口的后侧壁上的防撞机构和位于车库主体内顶面的报警机构,所述防撞机构的顶面固设有切刀,所述报警机构包括固设在车库主体内顶面的压力报警器、转动杆、设置在压力报警器一侧的转轴、设置在车库主体内顶面和转动杆之间的拉簧,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上固设有靠近压力报警器下方的压块,所述压块的上顶面为斜面,所述压块在拉簧的作用下能够使压力报警器和压块面面接触,所述转轴远离压力报警器的一侧固设有固定杆,所述转动杆和固定杆之间固设有用于使压力报警器和压块分离的张紧绳。本申请具有提高防撞性保护车体的效果。本申请具有提高防撞性保护车体的效果。本申请具有提高防撞性保护车体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库出入口的防撞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防撞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车库出入口的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必需品,为了减少汽车随便停放造成的城市交通拥挤,供驾驶员停放使用的车库随处可见。
[0003]目前,相关技术中的车库是呈立体式,驾驶员需要把车倒进车库中停好,驾驶员在停放车辆时,由于视线受阻,看不清车体尾端与墙体之间的距离,汽车容易与墙体发生碰撞,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0004]结合上述的相关技术,申请人认为该车库可以停放车辆,但是存在防撞性低、容易造成车损坏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防撞性降低车体损坏,本申请提供车库出入口的防撞装置。
[0006]本申请提供的车库出入口的防撞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车库出入口的防撞装置,防撞装置设置在车库主体内,防撞装置包括设置于远离车库主体开口的后侧壁上的防撞机构和位于车库主体内顶面的报警机构,所述防撞机构的顶面固设有切刀,所述报警机构包括固设在车库主体内顶面的压力报警器、转动杆、设置在压力报警器一侧的转轴、设置在车库主体内顶面和转动杆之间的拉簧,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上固设有靠近压力报警器下方的压块,所述压块的上顶面为斜面,所述压块在拉簧的作用下能够使压力报警器和压块面面接触,所述转轴远离压力报警器的一侧固设有固定杆,所述转动杆和固定杆之间固设有用于使压力报警器和压块分离的张紧绳。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果车主倒车时撞到防撞机构,防撞机构可以更好的保护车体降低损坏率,防撞机构上的切刀会把张紧绳切断进而触发报警机构,转动杆由于没有了张紧绳的拉力,拉簧会拉动转动杆沿转轴转动,压块压住压力报警器,使压力报警器发出声音,提醒车主不再继续倒车,降低车体的损坏。
[0009]可选的,所述转动杆远离压力报警器的一侧固设有第一柄环,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固设有第二柄环,所述张紧绳一端捆绑在第一柄环上,所述张紧绳另一端捆绑在第二柄环上。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柄环和第二柄环可以固定住张紧绳,捆绑的方式便于更换张紧绳。
[0011]可选的,所述车库主体内顶面于压力报警器和转轴之间固设有第一拉环,所述压块和转轴之间设置有第二拉环,所述第二拉环固设在转动杆的侧面上,所述拉簧的一端钩挂在第一拉环上,所述拉簧的另一端钩挂在第二拉环上。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拉环和第二拉环更便于拉簧的固定,钩挂的方式便
于更换拉簧。
[0013]可选的,所述压力报警器远离转轴一侧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设在车库主体内顶面上,所述固定件上转动连接有支撑杆。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达到提醒车主停车后,支撑杆使压力报警器和压块分离,降低压力报警器持续响造成扰民的几率,同时支撑杆的设置便于安装张紧绳。
[0015]可选的,所述转动杆远离转轴的一端开设有凹槽。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可嵌入凹槽里,更利于稳定住支撑杆。
[0017]可选的,所述支撑杆靠近车库主体内顶面的一侧固设有钩子,所述车库主体内顶面靠近钩子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柄环。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再次把张紧绳连接好后,可以用钩子把支撑杆钩在第三柄环上,降低支撑杆对转动杆正常使用的影响。
[0019]可选的,所述车库主体内顶面于压力报警器和转轴之间间隔设置有两个张紧组件,所述张紧组件包括两个连接杆和滑轮,所述滑轮设置在连接杆之间,所述张紧绳分别绕过两个滑轮,所述切刀设置在两个张紧组件之间。
[00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张紧组件可以使张紧绳张紧柄处于水平的状态,便于切刀切断张紧绳触发报警机构。
[0021]可选的,所述防撞机构包括竖直设置在车库主体远离开口的后侧壁上的安装板、与安装板间隔设置的缓冲板和设置于安装板和缓冲板之间的多个伸缩杆,所述缓冲板远离安装板的一侧固设有橡胶垫。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的设置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提高防撞性,保护车体。
[0023]可选的,所述伸缩杆包括内部中空的杆套和设置在杆套内部的滑杆,所述杆套和滑杆之间固设有弹簧。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可在车体尾端撞上防撞机构时进行压缩,进而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0025]可选的,所述滑杆的一端位于杆套内,所述滑杆的另一端位于杆套外,所述滑杆位于杆套内的一端固设有限位块,所述杆套固设有与限位块相适配的限位环,所述弹簧位于滑杆伸入杆套的一端与缓冲板之间。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和限位环的设置可以避免滑杆从杆套中脱离出去,更好地提高防撞性。
[0027]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8]1.防撞机构设置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保护车体,降低车体的损坏率,报警机构的设置可以在车撞到防撞机构时发出声响,提醒车主不要再倒车,同时保证车主的安全。
[0029]2.张紧组件的设置可以使张紧绳张紧并处于水平状态,便于切刀切断张紧绳触发报警机构,达到提醒车主的目的。
[0030]3.支撑杆和固定件的设置可以使压力报警器和压块分离,也便于张紧绳的重新连接,以免压力报警器持续响造成扰民。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整体图。
[003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表示报警机构的剖视图。
[0033]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003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表示防撞机构的剖视图。
[0035]附图标记说明:1、车库主体;11、第三柄环;2、报警机构;21、压力报警器;22、转动杆;221、压块;222、凹槽;223、第一柄环;224、第二拉环;23、转轴;24、拉簧;241、第一拉环;25、固定杆;251、第二柄环;26、张紧绳;27、固定件;28、支撑杆;281、钩子;29、张紧组件;291、连接杆;292、滑轮;3、防撞机构;31、安装板;311、安装孔;32、伸缩杆;321、杆套;322、限位环;323、滑杆;324、限位块;33、缓冲板;34、弹簧;35、切刀;36、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7]车库出入口的防撞装置,防撞装置设置在车库主体1内,车库主体1固设在地面上,车库主体1为一端开口的长方体型,参照图1,防撞装置包括报警机构2和防撞机构3,防撞机构3设置于车库主体1远离开口一端的后侧壁,报警机构2设置于车库主体1的内顶面,报警机构2位于防撞机构3的上方,当车主倒车的时候,如果车体尾端撞上防撞机构3,防撞机构3对车体起到缓冲作用,且会触发报警机构2发出声响,提醒车主不要再倒车进而保证车主的安全。
[0038]参照图2和图3,报警机构2包括压力报警器21和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库出入口的防撞装置,防撞装置设置在车库主体(1)内,其特征在于:防撞装置包括设置于远离车库主体(1)开口的后侧壁上的防撞机构(3)和位于车库主体(1)内顶面的报警机构(2),所述防撞机构(3)的顶面固设有切刀(35),所述报警机构(2)包括固设在车库主体(1)内顶面的压力报警器(21)、转动杆(22)、设置在压力报警器(21)一侧的转轴(23)、设置在车库主体(1)内顶面和转动杆(22)之间的拉簧(24),所述转动杆(22)的一端与转轴(23)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22)上固设有靠近压力报警器(21)下方的压块(221),所述压块(221)的上顶面为斜面,所述压块(221)在拉簧(24)的作用下能够使压力报警器(21)和压块(221)面面接触,所述转轴(23)远离压力报警器(21)的一侧固设有固定杆(25),所述转动杆(22)和固定杆(25)之间固设有用于使压力报警器(21)和压块(221)分离的张紧绳(2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库出入口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22)远离压力报警器(21)的一侧固设有第一柄环(223),所述固定杆(25)的底端固设有第二柄环(251),所述张紧绳(26)一端捆绑在第一柄环(223)上,所述张紧绳(26)另一端捆绑在第二柄环(251)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库出入口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库主体(1)内顶面于压力报警器(21)和转轴(23)之间固设有第一拉环(241),所述压块(221)和转轴(23)之间设置有第二拉环(224),所述第二拉环(224)固设在转动杆(22)的侧面上,所述拉簧(24)的一端钩挂在第一拉环(241)上,所述拉簧(24)的另一端钩挂在第二拉环(224)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库出入口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报警器(21)远离转轴(23)一侧设置有固定件(27),所述固定件(27)固设在车库主体(1)内顶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翔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集塔景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