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无内胎车轮专用滚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8506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2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式无内胎车轮专用滚型模具,包括上滚型模和下滚型模,其中轮辋外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与轮辋外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之间成135~14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无内胎车轮专用滚型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车轮轮辋成型
,特别涉及一种组合式无内胎车轮专用滚型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无内胎轮辋采用热轧钢板对焊为圆筒状,然后滚压成形型面、扩张定径,滚压成形遵守“一滚定中心,二滚成形状,三滚精整”的变形量分配原则,由于在加工过程中,钢板内壁与模具表面作用过程中常常出现钢板受损,对产品的品质造成不良影响。采用型钢制作无内胎轮辋的方式,能够提高产品自身强度和刚度,适应载重汽车的重载、路况差、持续行驶时间长等情况,满足了载重汽车轮辋的市场需求,但现有的模具在型钢制作无内胎轮辋的过程中,成型精度比较差,急需一种相应的滚型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无内胎车轮专用滚型模具,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对模具形状的调整,能够使轮辋的成型精度提高,解决现有的型钢制作无内胎轮辋,成型精度差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式无内胎车轮专用滚型模具,包括上滚型模和与所述上滚型模相配合的下滚型模,上滚型模与下滚型模之间形成组合式无内胎轮辋的型腔,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上滚型模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轮辋外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轮辋外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轮辋外侧面第一梯形槽过渡成型部、轮辋外侧面梯形槽成型部、轮辋外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和轮辋外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其中,轮辋外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与轮辋外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之间的角度A为135~140
°
轮辋外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与轮辋外侧面第一梯形槽过渡成型部之间的角度B为168
°
~172
°
,轮辋外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与轮辋外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之间的角度C为135
°
~140
°
,轮辋外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与轮辋外侧面梯形槽成型部之间的角度D为168
°
~172
°
,角度误差范围
±1°

[0005]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下滚型模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轮辋内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轮辋内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轮辋内侧面第一梯形槽过渡成型部、轮辋内侧面梯形槽成型部、轮辋内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和轮辋内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
[000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上滚型模和下滚型模的两侧均设有挡块。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在所述下滚型模的轮辋内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外侧设有容置组合式无内胎轮辋的凹槽。
[000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的轮辋外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与轮辋内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之间的高度间隙t1为9mm,所述轮辋外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与轮辋内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之间的高度间隙t2为9.5mm,所述轮辋外侧面第一梯形槽过渡成型部与轮辋内侧面第一梯形槽过渡成型部之间的高度间隙t3为9.5mm,所述轮辋外侧面梯形槽成
型部和轮辋内侧面梯形槽成型部之间的高度间隙t4为9.75mm,所述的轮辋外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和轮辋内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之间的高度间隙t5为9.5mm,所述轮辋外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与轮辋内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之间的高度间隙t6为9mm,间隙尺寸误差范围
±
0.5mm。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的轮辋外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的宽度W1为35mm~37mm,所述轮辋外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和轮辋外侧面第一梯形槽过渡成型部的宽度W2为37mm~39mm、轮辋外侧面第一梯形槽过渡成型部的宽度W3均为338mm~40mm,所述轮辋外侧面梯形槽成型部的槽底宽度W4为47~50mm,所述轮辋外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的宽度W6为32mm~34mm;轮辋外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的宽度W5为34mm~36mm;所述轮辋外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左边缘和轮辋外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右边缘之间的间距W7为270mm~276mm,宽度尺寸误差范围为
±
2mm。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本技术的组合式无内胎车轮专用滚型模具,根据组合式无内胎轮辋的型材各部的形状和公差,对模具形状进行改进,且改进后的模具成形精度提高,保证了轮辋的精度要求,从而使加工出的车轮而更加适应载重汽车的重载、路况差、速度快等情况,满足了载重汽车轮辋的市场需求。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滚型模和下滚型模结合部的局部放大图。
[0014]图中:1、上滚型模;11、轮辋外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12、轮辋外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13、轮辋外侧面第一梯形槽过渡成型部;14、轮辋外侧面梯形槽成型部;15、轮辋外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16、轮辋外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2、下滚型模;21、轮辋内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22、轮辋内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23、轮辋内侧面第一梯形槽过渡成型部;24、轮辋内侧面梯形槽成型部;25、轮辋内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26、轮辋内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3、挡块;4、组合式无内胎轮辋。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
[0018]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无内胎车轮轮辋的滚型模具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包括上滚型模和与所述上滚型模相配合的下滚型模,上滚型模1与下滚型模2之间形成组合式无内
胎轮辋4的型腔,其中上滚型模1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轮辋外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11、轮辋外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12、轮辋外侧面第一梯形槽过渡成型部13、轮辋外侧面梯形槽成型部14、轮辋外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15和轮辋外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16;其中轮辋外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11与轮辋外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12之间的角度A为135~140
°
,轮辋外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12与轮辋外侧面第一梯形槽过渡成型部13之间的角度B为168
°
~172
°
,轮辋外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16与轮辋外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15之间的角度C为135
°
~140
°
,轮辋外侧面第二胎圈座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无内胎车轮专用滚型模具,包括上滚型模(1)和与所述上滚型模(1)相配合的下滚型模(2),上滚型模(1)与下滚型模(2)之间形成组合式无内胎轮辋(4)的型腔,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上滚型模(1)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轮辋外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11)、轮辋外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12)、轮辋外侧面第一梯形槽过渡成型部(13)、轮辋外侧面梯形槽成型部(14)、轮辋外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15)和轮辋外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16);其中轮辋外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11)与轮辋外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12)之间的角度A为135~140
°
,轮辋外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12)与轮辋外侧面第一梯形槽过渡成型部(13)之间的角度B为168
°
~172
°
,轮辋外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16)与轮辋外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15)之间的角度C为135
°
~140
°
,轮辋外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15)与轮辋外侧面梯形槽成型部(14)之间的角度D为168
°
~172
°
,角度误差范围
±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无内胎车轮专用滚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滚型模(2)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轮辋内侧面第一轮缘成型部(21)、轮辋内侧面第一胎圈座成型部(22)、轮辋内侧面第一梯形槽过渡成型部(23)、轮辋内侧面梯形槽成型部(24)、轮辋内侧面第二胎圈座成型部(25)和轮辋内侧面第二轮缘成型部(2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无内胎车轮专用滚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滚型模(1)和下滚型模(2)的两侧均设有挡块(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无内胎车轮专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宝瑞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衡业汽车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