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前路异形植骨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8028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颈椎前路异形植骨融合器。该融合器由上部、中部和下部组成,整体呈两头粗中间细的形态;上部、下部为横截面为中空、前大后小的近矩形的柱状结构,中部为横截面为中空的矩形柱状结构,上部的中空部分与中部、下部的中空部分连通,两侧壁为网状结构,前侧壁设置有螺孔。该融合器结构简单,集普通椎间融合器和普通钛网于一身,两端粗大及接近解剖设计,不仅增加了与上下椎体终板的接触面积,也增加了与手术椎体上下终板的接触和承载,中部的矩形设计增加了与手术椎体的侧面接触面积,增大了摩擦阻力,因此,可大大减少术后钛网的沉降概率。钛网的沉降概率。钛网的沉降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颈椎前路异形植骨融合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是一种颈椎外科用前路异形植骨融合器。

技术介绍

[0002]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是目前颈椎外科十分常见的手术方法,也是常用的植骨融合术,而目前植骨器多为圆柱形的钛网。由于圆柱形的钛网与椎体的接触面太小,影响植骨的融合,同时也导致钛网与残留椎体间的摩擦阻力变小,加上钛网上下两端尖锐且接触面积小,无法与上下椎体的终板相匹配,尤其在老龄社会的今天,骨质疏松的广泛存在,非常容易导致钛网下沉,可能导致植骨及内固定失败,导致严重后果。
[0003]而目前为了增大接触面积,有些公司设计了上下钛网垫片,但操作复杂,疗效不确切,也有个别设计了异形钛网,以增加侧面接触面积。但都无法同时解决钛网下沉及植骨融合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固定牢靠、植骨确切、降低沉降率的颈椎前路异形植骨融合器。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颈椎前路异形植骨融合器,由上部、中部和下部组成,整体呈两头粗中间细的形态;
[0007]上部为横截面为中空、前大后小的近矩形的柱状结构,上端面与上位椎体下方终板相匹配,上端面的表面具有齿状凸起;上部与中部在两侧壁呈缩进过渡连接,上部与中部在前侧壁及后侧壁平滑连接;
[0008]中部为横截面为中空的矩形柱状结构,中空部分用于放置植骨材料,两侧壁为网状结构;前侧壁设置有交错规律的螺孔,用于与椎体前方的钢板中间滑槽上的平头螺钉相匹配;
[0009]下部为横截面为中空、前大后小的近矩形的柱状结构,下端面与下位椎体上方终板相匹配,下端面的表面具有齿状凸起;下部与中部在两侧壁呈缩进过渡连接,下部与中部在前侧壁及后侧壁平滑连接;
[0010]上部的中空部分与中部、下部的中空部分连通。
[0011]优选地,该颈椎前路异形植骨融合器的前侧壁的厚度大于后侧壁的厚度。
[0012]优选地,所述上端面具有前侧低、后侧高的形态,所述下端面为水平平面。
[0013]优选地,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均带有向前弧度。
[0014]优选地,所述中部的后侧壁设置有多处微孔,用于椎管前渗血的通畅排出。
[0015]优选地,所述上部和下部的前侧壁也分别设置有一个螺孔。
[0016]优选地,所述上部的中空部分与中部、下部的中空部分的大小及形状相同。
[0017]本技术优点和效果是:
[0018]结构简单,集普通椎间融合器和普通钛网于一身,两端粗大及接近解剖设计,不仅增加了与上下椎体终板的接触面积,也增加了与手术椎体上下终板的接触和承载,中部的矩形设计增加了与手术椎体的侧面接触面积,增大了摩擦阻力,因此,可大大减少术后钛网的沉降概率。新型钛网的植骨量大,与植骨床接触面广,可以增加植骨融合的成功率。钛网前侧壁的弧形解剖设计,表面光滑,可有效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并可与椎体前方的钢板的中间螺钉相固定,避免钛网的移位,增加了钛网的稳定性,降低对后方脊髓神经的刺激,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的异形植骨融合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异形植骨融合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异形植骨融合器的上部的上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异形植骨融合器的中部的上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标号说明:1

上部,2

中部,3

下部,4

前侧壁,5

后侧壁,6

齿状凸起,7

侧壁网状结构,8

中空部分,9

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7]本实施例的一种颈椎外科用前路异形植骨融合器,为钛合金材质,如图1至图4所示,由上部1、中部2和下部3组成,呈两头粗中间细特征。上部1为横截面为中空、前大后小的近矩形柱状结构,前侧壁4带有向前弧度,与融合器中部2和下部3相连贯,上端面为前低后高的轻度弧形设计,与上位椎体下方终板相匹配,增大两者的接触面积,其表面进行齿状凸起6处理,增加接触摩擦力;下端与融合器的中部2连接,侧壁呈缩进连接,前侧壁4及后侧壁5与融合器中部2平滑连接,两侧壁弧形缩进连接,保证上部1与中部2连接的连贯性;后侧壁5也带有向前弧度,更有利于适应椎管前突的需要。
[0028]上部1的中空部分8呈前后带有前弧度的近矩形结构,其与中部2、下部3的中空部分8相连贯,大小及形状相同。上部1根据其高度和宽度设计有不同大小型号,在实体操作时以试模测量为基准。
[0029]中部2为横截面为中空、前方带有轻度向前弧度的矩形柱状结构,中空部分8用于放置植骨材料,两侧壁为网状结构7,使得植骨材料与椎体侧壁相接触,有利于植骨融合,同
时增加摩擦力及接触面,后侧壁5也带有向前弧度,有利于适应椎管前突的需要。后侧壁5带有许多微孔,利于椎管前渗血的通畅排出;前侧壁4带有轻微弧度,利于与部分切除的椎体两侧相匹配,保证椎前的光滑度,前侧壁中央有交错规律的螺孔9,可与椎体前方的钢板中间滑槽上的平头螺钉相匹配,增加融合器的稳定性;柱状体前侧壁4较厚,与融合器的上部1和下部3相连贯,厚度相当,提高了融合器的强度。中部2根据其高度和宽度设计有不同大小型号,在实体操作时以试模测量为基准。
[0030]下部3与上部1类似,为横截面为中空、前大后小的柱状结构,前侧壁4带有轻度向前弧度,其上端与融合器的中部2平滑连接,其下端面为水平平面设计,其表面进行齿状凸起6处理,增加接触摩擦力。其上端与融合器的中部2连接,前侧壁4和后侧壁5与融合器的中部2平滑连接,保持与中部2和上部1连接的连贯性,两侧壁呈缩进连接,同样,下部3根据其高度和宽度设计有不同大小型号,在实体操作时以试模测量为基准。
[0031]在实际操作时,先常规行椎体次全切除,对脊髓充分减压后,刮除上位椎体下方及下位椎体上方的软骨板后,用组配式的假体试模分别测量上位椎间隙、椎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椎前路异形植骨融合器,其特征在于,由上部、中部和下部组成,整体呈两头粗中间细的形态;上部为横截面为中空、前大后小的近矩形的柱状结构,上端面与上位椎体下方终板相匹配,上端面的表面具有齿状凸起;上部与中部在两侧壁呈缩进过渡连接,上部与中部在前侧壁及后侧壁平滑连接;中部为横截面为中空的矩形柱状结构,中空部分用于放置植骨材料,两侧壁为网状结构;前侧壁设置有交错规律的螺孔,用于与椎体前方的钢板中间滑槽上的平头螺钉相匹配;下部为横截面为中空、前大后小的近矩形的柱状结构,下端面与下位椎体上方终板相匹配,下端面的表面具有齿状凸起;下部与中部在两侧壁呈缩进过渡连接,下部与中部在前侧壁及后侧壁平滑连接;上部的中空部分与中部、下部的中空部分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凤金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博约至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