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猕猴桃早期落叶病的药剂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44730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40
一种用于猕猴桃早期落叶病的药剂的制备方法是以玉米秸秆、甘蔗皮、黄柏树枝、皂角树枝、槐树枝、纯化水、复合菌剂为原料,分别经提取、浓缩干燥、碳化、发酵、混合干燥制得。本发明专利技术对环境友好,解决了化学药剂对环境污染问题,抑菌性能试验表明本发明专利技术药剂对引起猕猴桃褐斑病的叶点霉菌具有极强的灭杀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抑菌4天,即可有效灭杀叶点霉菌,发酵过程微生物之间可合理共生,不会出现微生物拮抗问题,而提取之后的浸膏主含黄柏碱、皂角皂苷、芦丁等抑菌成分,可增强微生物发酵液的抑菌效果,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储存过程长,放置12月,产品性状不会变色,且抑菌效果不会下降,值得市场推广应用。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猕猴桃早期落叶病的药剂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猕猴桃病害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猕猴桃早期落叶病药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猕猴桃种植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严重的落叶现象,连年落叶,对树势和产量都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引起猕猴桃落叶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生理性落叶病,其二是病理性褐斑病。针对生理性落叶病,主要通过合理修剪、科学灌水、合理负载等手段均可解决相应问题,而针对病理性褐斑病则较为难治。
[0003]猕猴桃褐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其致病病原菌为叶点霉菌,该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枝干,有时也危害果实表面,病斑主要始发于叶缘,也有叶面,初呈水渍状污绿色小斑,后沿叶缘或向内扩展,形成不规则的褐色病斑,多雨高湿条件下,病情扩散迅速,病斑由褐变黑,引起霉烂,正常气候下,病斑四周深褐色,中央褐色至浅褐色,其上散生或密生许多黑色小点粒,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器。高温下被害叶片向叶面卷曲,易破裂,后期干枯脱落,叶面中部的病斑明显比叶处的小,病斑透过叶背,呈黄棕褐色。
[0004]目前,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治主要有效手段是采用化学防治,具体方法是在病菌初侵染期就开始进行,杀菌剂选用防治真菌性病害的农药,而化学农药防治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因此,寻求一个可以替代化学农药对猕猴桃褐斑病进行防治是目前猕猴桃种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防治叶点霉菌引起的猕猴桃早期落叶病的药剂制备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用于猕猴桃早期落叶病的药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以玉米秸秆、甘蔗皮、黄柏树枝、皂角树枝、槐树枝、纯化水、复合菌剂为原料,分别经提取、浓缩干燥、碳化、发酵、混合干燥制得;其中所述提取是将黄柏树枝、皂角树枝、槐树枝加溶剂提取;所述复合菌剂是由地衣芽孢杆菌、绿色木霉菌、乳酸乳球菌、白蚁链霉菌等组成。
[0008]上述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为GDMCC1.182,上述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为GDMCC3.602,上述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为CGMCC1.12794,上述白蚁链霉菌(Streptomyces termitum)为GDMCC802609;前述菌种均为市售产品。
[0009]进一步,所述提取是取黄柏树枝、皂角树枝、槐树枝置于万能粉碎机中,粉碎过10~20目筛,得到混合粗粉,加入混合粗粉总质量10~15倍的纯化水,设置温度80~90℃,提取2~3小时,提取结束,用滤布过滤,收集滤液和滤饼,分别保存,备用;所述黄柏树枝、皂角
树枝、槐树枝质量比为1:1~3:2~5。
[0010]进一步,所述浓缩干燥是将滤液置于真空减压浓缩罐中,设置真空度为

0.05~

0.08MPa,温度为60~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60℃)的稠膏,将稠膏置于减压真空干燥箱中,设置真空度为

0.05~

0.08MPa,温度为60~70℃,真空干燥24~36小时,得到干膏,将干膏置于万能粉碎机中进行粉碎,过100目筛,得到浸膏粉,备用。
[0011]进一步,所述碳化是将玉米秸秆、甘蔗皮混合粉碎,过10~20目筛,得到玉米秸秆与甘蔗皮的混合粉末,加入提取步骤收集的滤饼,混合均匀,置于真空碳化炉中,设置真空度为

30~

50pa,设置碳化温度为300~400℃,保温2~3小时,自然冷却,收集碳化后物料,备用;所述玉米秸秆与甘蔗皮的质量比为2:3~5,所述玉米秸秆与甘蔗皮的混合粉末与滤饼的质量比为10:2~4,玉米秸秆、甘蔗皮经过粉碎混合后,再与滤饼进行混合,特定粒径的玉米秸秆和甘蔗皮的混合粉末包裹于滤饼表面,形成完整包裹,再配合上述无氧碳化工艺,该碳化实现了无氧部分碳化,包裹在外层的玉米秸秆和甘蔗皮的混合粉末由外向内碳化、其碳化量为总混合粉末质量的20%~50%,而内部的滤饼未被碳化;此外,碳化的同时也是对混合粉末进行干热灭菌,为后续发酵提供无菌基质,而混合粉末表面碳化,形成孔洞,对发酵堆起到一定支撑作用,同时该孔洞结构可为后续发酵的微生物提供更好的呼吸作用,而包裹于内部的滤饼以及未被碳化的混合粉末,可通过表面的孔洞持续为后续发酵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保证顺利发酵,不会由于滤饼等物质的参与,导致发酵环境恶化。
[0012]为了保证发酵更加彻底,上述特定的部分碳化的发酵底物配合特定的两段发酵手段可提高发酵效率,具体来讲是将上述制得的碳化混合粉末置于发酵罐中,加入纯化水,搅拌均匀,加入乳酸乳球菌和地衣芽孢杆菌,设置发酵温度为28~32℃,发酵8~10天,第一段发酵结束,然后加入绿色木霉菌、白蚁链霉菌,保持发酵温度为28~32℃,继续发酵30~35天,发酵结束,过滤,收集发酵液,备用;所述碳化混合粉末与纯化水的质量比为1:2~5,所述碳化混合粉末、乳酸乳球菌、地衣芽孢杆菌、绿色木霉菌、白蚁链霉菌的活菌数质量比为100:0.15~0.25:0.15~0.25:0.25~0.35:0.25~0.35。
[0013]乳酸乳球菌是厌氧型细菌,而地衣芽孢杆菌生长过程需要大量氧气,具有生物夺氧功能,发酵过程中,可吸收乳酸乳球菌周围的氧气,促进乳酸乳球菌发酵,另一方面,地衣芽孢杆菌发酵过程能产生多种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氨基酸,有机酸,促生长因子,而乳酸乳球菌在代谢过程中可消耗地衣芽孢杆菌代谢产生的维生素,同时合成叶酸等B族维生素,为发酵提供更加全面的营养物质,而乳酸乳球菌在发酵过程中,其代谢产物使得周围pH快速降低,而特定部分碳化工艺得到的混合粉末,加入纯化水后,溶液呈弱碱性,可保证整个发酵环境的pH中和为弱酸性,为微生物发酵提供更佳的发酵环境,绿色木霉菌发酵最佳pH为6.0~6.5,白蚁链霉菌发酵最佳pH为6.0~7.5,由于有部分碳化工艺得到的混合粉末存在,不会因为乳酸乳球菌的发酵产物导致pH下降,从而抑制绿色木霉菌和白蚁链霉菌的发酵;另一方面,表面形成孔洞的部分碳化混合粉末,可为发酵堆起到支撑作用,保证菌种发酵过程中的呼吸作用,同时,具有孔洞的混合粉末,又可为微生物发酵过程输送营养物质,配合特殊的两段发酵工艺,使得本专利技术微生物发酵效率高大幅度提高;抑菌方面,地衣芽孢杆菌具有夺氧功能,可争夺叶点霉菌周围的氧气,从而起到抑菌作用,而绿色木霉菌代谢产生毒性蛋白作用,可导致抑制叶点霉菌的氨基酸吸收与蛋白质合成障碍,减少多聚核糖体的形成,从而减弱叶点霉菌的生长,绿色木霉菌产生的葡聚糖酶还可使真菌细胞壁释放出
葡聚糖来源的诱导物,启动猕猴桃的防御反应,促进猕猴桃产生和积累与抗病性有关的酚类化合物和木质素等。同时,绿色木霉菌产生的蛋白酶能使消解植物细胞壁的病原菌降解,直接抑制病原菌萌发,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猕猴桃早期落叶病的药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以玉米秸秆、甘蔗皮、黄柏树枝、皂角树枝、槐树枝、纯化水、复合菌剂为原料,分别经提取、浓缩干燥、碳化、发酵、混合干燥制得;其中所述提取是将黄柏树枝、皂角树枝、槐树枝加溶剂提取;所述复合菌剂是由地衣芽孢杆菌、绿色木霉菌、乳酸乳球菌、白蚁链霉菌等组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猕猴桃早期落叶病的药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是取黄柏树枝、皂角树枝、槐树枝置于万能粉碎机中,粉碎过10~20目筛,得到混合粗粉,加入混合粗粉总质量10~15倍的纯化水,设置温度80~90℃,提取2~3小时,提取结束,用滤布过滤,收集滤液和滤饼,分别保存,备用;所述黄柏树枝、皂角树枝、槐树枝质量比为1:1~3:2~5。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猕猴桃早期落叶病的药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干燥是将滤液置于真空减压浓缩罐中,设置真空度为

0.05~

0.08MPa,温度为60~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60℃)的稠膏,将稠膏置于减压真空干燥箱中,设置真空度为

0.05~

0.08MPa,温度为60~70℃,真空干燥24~36小时,得到干膏,将干膏置于万能粉碎机中进行粉碎,过100目筛,得到浸膏粉,备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猕猴桃早期落叶病的药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是将玉米秸秆、甘蔗皮混合粉碎,过10~20目筛,得到玉米秸秆与甘蔗皮的混合粉末,加入提取步骤收集的滤饼,混合均匀,置于真空碳化炉中,设置真空度为

30~

50pa,设置碳化温度为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哲馨唐建民陈泽雄廖钦洪张文林决登伟兰建彬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文理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