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除尘效果的玻璃加工用切割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玻璃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除尘效果的玻璃加工用切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玻璃是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般是用多种无机矿物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辅助原料制成的,由于具有高透光率、无污染、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玻璃加工时,切割是必备的工序,现有的切割装置在对玻璃进行切割时,无法防止碎屑的飞溅,且不能对粉尘进行处理,导致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且飞溅的碎屑污染操作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具有除尘效果的玻璃加工用切割装置,在封闭的空间内进行操作,且还可对碎屑和粉尘进行收集,从而不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也不会污染环境。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工作台、支撑脚和保护罩,工作台下表面的四角均固定有支撑脚,工作台的上侧设有保护罩,该保护罩的外周壁与工作台的外周壁呈同一垂直面设置,保护罩左侧壁的下侧设有进料口;它还包含:
[0005]传送滚轮,所述的传送滚轮为数个,且数个传送滚轮从左至右呈同一平面设置,传送滚轮的前后两侧分别通过轴承与保护罩的前后两侧壁旋接,且传送滚轮后端的转动轴通过转动轮组连接,该转动轮组嵌设在保护罩后侧壁上的空腔内;
[0006]丝杆,所述的丝杆为两个,且两个丝杆前后对称设置于保护罩内部上侧的前后两侧,丝杆的左端通过轴承与保护罩的左侧壁旋接,后侧的丝杆的右端通过轴承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除尘效果的玻璃加工用切割装置,它包含工作台(1)、支撑脚(2)和保护罩(3),工作台(1)下表面的四角均固定有支撑脚(2),工作台(1)的上侧设有保护罩(3),该保护罩(3)的外周壁与工作台(1)的外周壁呈同一垂直面设置,保护罩(3)左侧壁的下侧设有进料口(4);其特征在于,它还包含:传送滚轮(5),所述的传送滚轮(5)为数个,且数个传送滚轮(5)从左至右呈同一平面设置,传送滚轮(5)的前后两侧分别通过轴承与保护罩(3)的前后两侧壁旋接,且传送滚轮(5)后端的转动轴通过转动轮组连接,该转动轮组嵌设在保护罩(3)后侧壁上的空腔内;丝杆(6),所述的丝杆(6)为两个,且两个丝杆(6)前后对称设置于保护罩(3)内部上侧的前后两侧,丝杆(6)的左端通过轴承与防护罩(9
‑
12)的左侧壁旋接,后侧的丝杆(6)的右端通过轴承与保护罩(3)的右侧壁旋接,丝杆(6)的左端通过转动轮组连接,且该转动轮组嵌设在保护罩(3)的左侧壁内;调节电机(7),所述的调节电机(7)嵌设并固定在防护罩(9
‑
12)的右侧壁内,调节电机(7)的输出轴与前侧的丝杆(6)的右端固定连接,调节电机(7)与外部电源连接;移动座(8),所述的移动座(8)设置于保护罩(3)的内部,移动座(8)外顶部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前后两侧的丝杆(6)上的两个丝母固定连接;升降机构(9),所述的升降机构(9)设置于移动座(8)的内部;升降座(10),所述的升降座(10)设置于保护罩(3)内部的中侧,升降座(10)与升降机构(9)连接;移动机构(11),所述的移动机构(11)设置于升降座(10)的内部;切割轮(12),所述的切割轮(12)设置于防护罩(9
‑
12)内部的下侧,且切割轮(12)悬设于传送滚轮(5)的上侧;固定架(13),所述的固定架(13)呈倒“U”形设置,固定架(13)与移动机构(11)连接,固定架(13)罩设在切割轮(12)的外侧,且切割轮(12)左右两侧的转动轴分别通过轴承与固定架(13)左右两侧的竖板旋接;旋转电机(14),所述的旋转电机(14)设置于固定架(13)上侧的内壁上,旋转电机(14)的输出轴插设在固定架(13)左侧的竖板内,且旋转电机(14)通过转动轮组与切割轮(12)左侧的转动轴连接;收集箱(15),所述的收集箱(15)设置于工作台(1)的右下侧,且收集箱(15)左侧壁的上侧通过滑块滑动设置在工作台(1)下表面上的滑槽内,工作台(1)上设有导向槽(16),该导向槽(16)的左侧呈漏斗状,导向槽(16)的右侧呈敞口式结构,且导向槽(16)的右侧设置于收集箱(15)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除尘效果的玻璃加工用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机构(9)包含:升降杆(9
‑
1),所述的升降杆(9
‑
1)为两个,升降杆(9
‑
1)前后对称设置于保护罩(3)内部的前后两侧,升降杆(9
‑
1)的上端穿过移动座(8)的上侧壁后,露设在移动座(8)的上侧,升降杆(9
‑
1)的下端分别固定在升降座(10)上侧壁的前后两侧,升降杆(9
‑
1)左侧壁的中心设有驱动槽(9
‑
2),该驱动槽(9
‑
2)的前侧分别向下倾斜设置;驱动块(9
‑
3),所述的驱动块(9
‑
3)为两个,且驱动块(9
‑
3)设置于驱动槽(9
‑
2)的内部;定位杆(9
‑
4),所述的定位杆(9
‑
4)的后端固定在前侧的驱动块(9
‑
3)的前侧壁上,定位
杆(9
‑
4)的前端活动插设在移动座(8)的前侧壁内;连接杆(9
‑
5),所述的连接杆(9
‑
5)呈“Z”形设置,连接杆(9
‑
5)上侧的横杆固定在前侧的驱动块(9
‑
3)的后侧壁上,连接杆(9
‑
5)下侧的横杆固定在后侧的驱动块(9
‑
3)的前侧壁上;内螺纹管(9
‑
6),所述的内螺纹管(9
‑
6)固定在后侧的驱动块(9
‑
3)的后侧壁上;螺杆(9
‑
7),所述的螺杆(9
‑
7)插设在内螺纹管(9
‑
6)内,且通过螺纹旋接,螺杆(9
‑
7)的后端穿过内螺纹管(9
‑
6)的后端后,通过轴承与移动座(8)的后侧壁旋接;驱动杆(9
‑
8),所述的驱动杆(9
‑
8)的后端通过轴承与移动座(8)的后侧壁旋接,驱动杆(9
‑
8)的前端通过支板与移动座(8)的下侧壁连接,驱动杆(9
‑
8)通过齿轮副与螺杆(9
‑
7)的后端连接;旋转盘(9
‑
9),所述的旋转盘(9
‑
9)为两个,且两个旋转盘(9
‑
9)前后对称套设并固定在驱动杆(9
‑
8)的两端上,两个旋转盘(9
‑
9)的相对面分别向驱动杆(9
‑
8)的一侧倾斜设置;驱动盘(9
‑
10),所述的驱动盘(9
‑
10)设置于驱动杆(9
‑
8)的下侧,驱动盘(9
‑
10)与其中一个旋转盘(9
‑
9)相啮合设置;换向电机(9
‑
11),所述的换向电机(...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