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和危害气体净化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41340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6: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和危害气体净化系统。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喷射段,其具有第一管体、分别与第一管体的内腔流体连通的进液口和进气口,其中进气口沿液体流动方向位于进液口的下游,且进气口的轴线与进液口的轴线成角度地布置;旋流发生段,其具有第二管体和设在第二管体内的旋流结构,第二管体具有内腔和与第二管体的内腔流体连通的气液喷出口;其中,第一管体的内腔与第二管体的内腔流体连通,喷射段被构造成向旋流发生段喷射气液混合流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采用喷射段与旋流发生段相结合的形式,可使微纳米气泡直径更小,产生质量更高的微纳米气泡。泡。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和危害气体净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危害气体处置
,尤其涉及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和危害气体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与普通气泡相比,微纳米气泡具有存在时间长、气液传质率高、界面点位高、能自发产生自由基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微纳米气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和河道治理中。现有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2003年7月23日公开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微小气泡发生器及具有该发生器的微小气泡发生装置”(公开号CN 1431927A)公开的方案中,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由于结构限制,产生的气泡质量普遍不高,且产生的气泡太大不能达到生产生活所需要求。
[0003]因此,行业内存在对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进行改进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至少解能决上述部分技术问题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0005]本专利技术还旨在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改进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危害气体净化系统。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喷射段,其具有第一管体、分别与第一管体的内腔流体连通的进液口和进气口,其中进气口沿液体流动方向位于进液口的下游,且进气口的轴线与进液口的轴线成角度地布置;旋流发生段,其具有第二管体和设在第二管体内的旋流结构,第二管体具有内腔和与第二管体的内腔流体连通的气液喷出口;其中,第一管体的内腔与第二管体的内腔流体连通,喷射段被构造成向旋流发生段喷射气液混合流体。
[0007]本专利技术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进液口与进气口的轴线成角度布置,使得经进液口流入的带压液体能够对经进气口流入的气体产生冲击,气体被高速液体所施加的剪切力剪切成气泡,并与液体混合形成气液混合流体。气液混合流体经旋流结构引流,从气液喷出口喷出,有助于形成符合要求的微纳米气泡。本专利技术中的微纳米气泡涉及微米级气泡和纳米级气泡。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喷射段与旋流发生段一体成型地直接连接在一起。由于喷射段直接与旋流发生段相连,可使微纳米气泡直径更小,能进一步增大气液接触面积,并增加气液接触时间,产生质量更高的微纳米气泡。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体设有颈缩部,颈缩部限定出进液口。借由颈缩部,液体流经进液口的前后会产生较大压差,在第一管体内产生负压,可以将气体抽吸入第一管体内。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这种自吸功能可适用于对有毒气体的吸收处理。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颈缩部被构造成带有通孔的环形挡板,通孔形成进液口。环形挡板沿第一管体的径向布置,液体从环形挡板的通孔沿第一管体的轴向流入第一管体的内腔
中并对气体进行冲击剪切。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液口的直径大致是第一管体的内径的1/4。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喷射段包括垂直连接至第一管体并与进气口流体连通的进气管,进气口形成在第一管体上。气体沿第一管体的径向流入第一管体的内腔,与沿第一管体轴向流入的液体汇合。液体流向和气体流向之间大致垂直的角度使得液体对气体的冲击更加充分,形成的气泡质量和数量更加理想。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体的远离喷射段的端部被构造为沿远离喷射段渐缩的锥形管段,锥形管段的最小内径处限定出气液喷出口。在第二管体内发生旋流的气液混合流体由于锥形管段的逐渐缩小式变径结构而进一步受到挤压,被剪切形成更小气泡,有助于形成符合要求的微纳米气泡。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旋流结构包括设在第二管体的内壁上并整体呈螺旋状延伸的多个旋流叶片,多个旋流叶片包括在第二管体的轴向上排列的多组旋流叶片,每组旋流叶片包括绕第二管体的周向排布的至少两个旋流叶片。旋流叶片的螺旋形构造使得气液混合流体在旋流叶片的引导下沿第二管体内壁回旋,同时朝气液喷出口移动。边回旋边移动的气液混合流体在到达气液喷出口时达到最大压力和回旋速度后突然扩张迸发进入外界,有助于形成内径极小的微纳米气泡。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危害气体净化系统,包括前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危害气体净化系统还包括:与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进液口流体连通的循环泵;用于容置液体的容器,容器的液体容腔与循环泵流体连通;其中,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气液喷出口用于插入容器的液体容腔并位于液面以下。
[0017]本专利技术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采用喷射段与旋流发生段相结合的形式,相比传统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该装置操作多样化,具有自吸能力,可进行有毒气体的吸收处理。由于喷射段直接与旋流发生段相连接,可使微纳米气泡直径更小,能进一步增大气液接触面积并增加气液接触时间,产生质量更高的微纳米气泡。该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能完成循环过程,大大提高产生微气泡的效率,可应用于工业化。
[0018]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特征部分在下文描述,部分可通过阅读本文而明白。
附图说明
[0019]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
[0020]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危害气体净化系统的示意图;
[0021]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示意图;
[0022]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在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进液口上游进行截取;
[0023]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在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旋流结构处进行截取;
[0024]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旋流结构的局部纵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晰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说明。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危害气体净化系统涉及利用微纳米技术处置危害气体。图1示出了危害气体净化系统1的示例。如图所示,危害气体净化系统1包括循环泵2、与循环泵2通过第一管路3流体连通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4和用于容置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4并与循环泵2通过第二管路8流体连通的容器7。
[0027]参考图1和图2,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4包括用于喷射气液混合流体的喷射段5和沿气液混合流体的流动方向在喷射段的下游连接至喷射段5的旋流发生段6。
[0028]参考图1至图3,喷射段5的第一管体50具有内腔501,液体被循环泵2经第一管路50泵送至第一管体50并进入内腔501。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液体以一定速度沿第一管体50的大致轴向进入内腔501中。第一管体50的内壁设有颈缩部51,限定出直径小于第一管体50的内径的进液口52。经循环泵2泵送的加压液体到达进液口52处,由于进液口52尺寸较小,液体从进液口52喷入内腔501中。液体流过进液口52的前后流速相差很大,流过进液口52进入内腔501的速度可以增大到流到进液口52之前的速度的几倍,在进液口52的上游侧A与下游侧(即内腔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喷射段,其具有第一管体、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腔流体连通的进液口和进气口,其中所述进气口沿液体流动方向位于所述进液口的下游,且所述进气口的轴线与所述进液口的轴线成角度地布置;旋流发生段,其具有第二管体和设在所述第二管体内的旋流结构,所述第二管体具有内腔和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腔流体连通的气液喷出口;其中,所述第一管体的内腔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腔流体连通,所述喷射段被构造成向所述旋流发生段喷射气液混合流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段与所述旋流发生段一体成型地直接连接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设有颈缩部,所述颈缩部限定出所述进液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缩部被构造成带有通孔的环形挡板,所述通孔形成所述进液口。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的直径大致是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的1/4。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纳米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祥迪郑毅张日鹏陈国鑫杨帅孙万付王正袁纪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