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41330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6: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型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和生态净化区,所述养殖区包括养殖水槽、气提式增氧机、底增氧装置、污垢传输槽和吸污装置,所述生态净化区设有环形沟和田面,所述环形沟沿集排污区开挖,挖出的塘泥置于环形沟与养殖区的衔接处垫高、夯实并形成田面。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改进型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通过对生态净化区的合理构建,最大化地发挥生态净化区的利用率,在保障养殖系统生态效益良好的前提下,显著地提高生态净化区产出的经济效益,使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更容易被养殖者采纳和规模化应用,有利于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程。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池塘养殖一般是在一定面积的土池内进行水产养殖,其除存在开展池塘清整、饲料投喂、渔药施用等养殖管理措施的人工成本高、效率低的弊端,还受池塘地形不规则、苗种成活率不易评估等不利因素影响,从而致使饲料、微生物制剂、渔药等渔用投入品的用量很难精准测算与施用,这增加了养殖成本投入和养殖管控风险,此外,频繁地进排水也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以及对水环境的污染。
[0003]经过不断地探索改进,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顺势而生,该系统设计上具有日常管理方便、节约劳动力成本、节约土地和水资源、苗种成活率高、水产品品质好、便于集中投饲、饲料利用率高、适用不同品种及不同规格的鱼类共同养殖、捕捞方便等诸多优点,但随着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的示范与推广应用,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的集排污效果不佳,生态净化区利用率低、产出经济效益不高,越来越成为阻滞进一步规模化推广应用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的瓶颈因素。
[0004]具体地说,一、囿于饲料残饵与鱼类排泄物在水体中很容易软化逸散、发酵分解形成悬浮物的特性(高温期间尤甚,如7、8、9月份),导致目前的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的工艺水平很难进行充分的集污吸污处理;二、养殖实践表明,约有70%左右的残饵、粪便及其代谢物得不到有效的集排污处理,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的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现象常见;三、为保障养殖区育成的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原则上生态净化区内仅允许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或水生蔬菜,或者低密度投放一些滤食性鱼类(鲢鳙鱼)、贝类(河蚌)、螺蛳等来改良水质,不允许放养吃食性鱼类尤其杜绝投饲养殖,倘若在生态净化区内投饲养殖吃食性鱼类,则有违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的设计初衷;四、在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的面积占比上,养殖区仅占其池塘总面积的3%-5%,生态净化区的面积则占其余的95%-97%,而池塘工业化系统养殖水槽的建设成本相较高昂;五、从目前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以及消费者需求来看,尚不能充分保障优质水产品的优价与供需两旺,期望养殖者仅为了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体生态效益,而自发地放弃生态净化区水体面积不进行养殖来促产增收,其可实现性不强。
[0005]养殖循环水零排放及规范化养殖是现代渔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优化构建出既顺应现代渔业产业发展方向,又能被广大养殖者采纳利用的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是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创造提供了一种构建简单、可操作性强的改进型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通过对生态净化区的合理构建,最大化地发挥生态净化区的利用率,在保障养殖系统生态效益良好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生态净化区产出的经济效益,使池
塘工业化养殖系统更容易被养殖者采纳和规模化应用,有利于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0007]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专利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和生态净化区,所述养殖区包含养殖水槽、气提式增氧机、底增氧装置、污垢传输槽和吸污装置(集排污区),所述生态净化区设有环形沟和田面,所述环形沟沿集排污区开挖,挖出的塘泥置于环形沟和养殖区的衔接处垫高、夯实并形成田面;
[0008]经过本申请改进后的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所述环形沟可以作为养殖区以外的又一养殖区,所述田面上可以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挺水水生蔬菜或农作物;
[0009]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养殖区占工业化养殖池塘总面积的3%-5%,生态净化区占工业化养殖池塘总面积的95%-97%;所述田面面积占工业化养殖池塘总面积的 35%-40%;
[0010]所述养殖区由数个养殖水槽并列形成,每个养殖水槽深1.8m-2.0m,长 18m-20m,宽5m-6m;
[0011]所述生态净化区池深1.2-1.5m,向池下挖0.6-0.8m深形成环形沟,所述环形沟与养殖区等宽;平整后的田面高,即田面距环形沟沟底的距离,为1.1m-1.2m;
[0012]所述养殖区可以设置在工业化养殖池塘的边缘或者中间,但是基于开展投饲、病害防治、捕捞等养殖管理措施的便利以及建设成本的考虑,优选设置在工业化养殖池塘系统的边沿位置;
[0013]所述环形沟内的水流可以直接利用自然风的吹拂下进行循环,优选的可以在所述环形沟内安装推水机,加强水流循环;
[0014]本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的建造方法为:选取面积适宜的养殖池塘(优选为25 亩-30亩)建设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分设为养殖区和围绕养殖区的生态净化区,其中,所述养殖区占工业化养殖池塘总面积的3%-5%,生态净化区占工业化养殖池塘总面积的95%-97%;所述养殖区包含养殖水槽、气提式增氧机、底增氧装置、污垢传输槽和吸污装置(集排污区),所述生态净化区设有环形沟和田面,所述环形沟沿集排污区开挖,挖出的塘泥置于环形沟和养殖区的衔接处垫高、夯实并形成田面,使得田面面积占工业化养殖池塘总面积的35%-40%;
[0015]通过对生态净化区的改造,改造后的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得到了最大化地利用:一、使生态净化区的池貌形成了有高有低的格局,一方面便于充分开展种养结合模式,另一方面也便于整个生态净化区的水体流动循环;二、环形沟为生态净化区中水位最深的部分,可以用于养殖青虾、泥鳅等杂食性的特色经济品种;三、田面部分为生态净化区中水位最浅的部分,可以用于种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挺水蔬菜或作物,比如莲藕、水稻等;四、沿养殖水槽集排污区开挖环形沟,有利于从集排污区逸散出的残饵、鱼类粪便及其代谢物进入生态净化区后,通过杂食性特色水产品种的摄食行为、浮游生物与挺水蔬菜或作物吸收利用、以及通过水体的微循环和自净化能力,使得生态净化区实现了良性的物质循环;五、挺水植物的遮荫作用可以降低生态净化区水体的水温,通过循环流动可以促进养殖 (水槽)区的水生动物的快速生长,且能有效地预防养殖病害的发生,有利于保障水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生态效益显著。
[0016]有益效果:相比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改进型工业化养殖池塘系统通过对生态净化区的合理构建,使得该系统更便于综合种养,能最大化地发挥生态净化区的利用
率,在保障养殖系统生态效益良好的前提下,显著地提高生态净化区产出的经济效益,使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更容易被养殖者采纳和规模化应用,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出详细说明。
[0020]实施例
[0021]选取25亩养殖池塘建设为一种改进型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如图1和2所示,该养殖池塘系统为长方形,分设为养殖区1和剩下的围绕养殖区1的生态净化区2,其中,养殖区1设在池塘的边沿,养殖区1的面积占工业化养殖池塘总面积的3%,生态净化区2的面积占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1)和生态净化区(2),所述养殖区(1)包括养殖水槽、气提式增氧机、底增氧装置、污垢传输槽和吸污装置(集排污区),所述生态净化区(2)设有环形沟(3)和田面(4),所述环形沟(3)沿集排污区开挖,挖出的塘泥置于环形沟(3)和养殖区(1)的衔接处垫高、夯实并形成田面(4);所述养殖区(1)占工业化养殖池塘总面积的3%-5%,生态净化区(2)占工业化养殖池塘总面积的95%-97%;所述田面(4)面积占工业化养殖池塘总面积的35%-40%;所述养殖区(1)由数个养殖水槽并列组成,每个养殖水槽深1.8m-2.0m,长18m-20m,宽5m-6m;所述生态净化区(2)池深1.2m-1.5m,向池下挖0.6m-0.8m深形成环形沟(3),所述环形沟(3)与养殖区(1)等宽;平整后的田面(4)高,即田面(4)距环形沟(3)沟底的距离,为1.1m-1.2m;所述养殖区(1)设置在工业化养殖池塘系统的边沿;所述环形沟(3)内安装有推水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其特征是该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用于养殖黄颡鱼,步骤包括:1)水草栽培:净化区移栽伊乐藻和轮叶黑藻,水草覆盖率占净化区面积的60%~80%;水草移栽后每667m2施氨基酸肥水素0.8~1.2kg;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朝晖张永江郭闯盖建军姚国兴芦光宇张岩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