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全成型正反针组织加针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技术

技术编号:3040794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0 1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善全成型正反针组织加针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或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将编织过程中加针的编织线圈采用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交错组成的方式,使得加针模块的纵向收缩率增加,从而匹配所编织的针织物的整体收缩率。本编织方法使得在加针模块区域更加平顺,避免阶梯状效果,丰富了针织物的表现方式。针织物的表现方式。针织物的表现方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善全成型正反针组织加针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针织领域,具体讲是一种改善全成型正反针组织加针效果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正反针组织由整行的正面线圈和整行的反面线圈纵向排列组合而成,该组织为全成型针织服装的常用组织,由于其正反针交界的特殊性,使得原有的加针效果成阶梯状,严重影响了其外观效果。具体的,如图2所示,黑白色间条分别代表正反针相间,该组织有较大的纵向收缩率,灰色区域为加针模块,多为正针编织交叉而成,纵向缩率小于组织,因此产生较明显的阶梯状外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善全成型正反针组织加针效果的编织方法,使得加针线圈由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组成并增加其纵向缩率。达到和整体组织匹配的效果,避免阶梯状效果,为全成型正反针组织加针的编织提供了新的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改善全成型正反针组织加针效果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或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将编织过程中加针的编织线圈采用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交错组成的方式,使得加针模块的纵向收缩率增加,从而匹配所编织的针织物的整体收缩率。从而使得在加针模块区域更加平顺,避免阶梯状效果。
[0005]作为优选方式,以一正一反正反针组织,右侧缝加针为例,包括以下步骤,
[0006]步骤1:将后下针床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右行编织前上针床针位线圈,再将挂在前上针床针位的线圈由前上针床翻回后下针床;
[0007]步骤2:将前下针床线圈翻至后上针床,纱嘴左行编织后上针床针位线圈,再将挂在后上针床针位的线圈由后上针床翻回前下针床;
[0008]步骤3:纱嘴右行编织后下针床针位线圈,同时编织加针针位前上针床针位;纱嘴左行编织前下针床针位线圈;
[0009]步骤4:将后下针床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右行编织前上针床针位线圈,其中,前上针床针位线圈包括加针针位的前上针床针位线圈,然后再将挂在前上针床针位的线圈由前上针床翻回后下针床;
[0010]步骤5:将前下针床线圈翻至后上针床,纱嘴左行编织后上针床针位线圈,再将挂在后上针床针位的线圈由后上针床翻回前下针床;
[0011]步骤6:纱嘴右行编织后下针床针位线圈,同时在加针针位编织前下针床针位线圈,纱嘴再左行编织前下针床其他针位线圈;
[0012]步骤7:将后下针床线圈翻至前上针床,其中包括加针针位后下针床针位线圈;纱嘴右行编织前上针床针位线圈,其中包括加针针位的前上针床针位线圈,然后由前上针床
所有针位线圈翻回后下针床;
[0013]步骤8:将前下针床线圈翻至后上针床,其中包括加针针位前下针床针位线圈;纱嘴左行编织后上针床针位线圈,其中包括加针针位的后上针床针位线圈,然后由后上针床所有针位线圈翻回前下针床;
[0014]步骤9:将加针针位后下针床针位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右行编织后下针床针位线圈,同时编织加针针位前上针床针位线圈,再将加针针位前上针床针位线圈翻回后下针床;
[0015]步骤10:将加针针位前下针床针位线圈翻至后上针床,纱嘴左行编织前下针床针位线圈,同时编织加针针位后上针床针位线圈,再将加针针位后上针床针位线圈翻回前下针床。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由上述改善全成型正反针组织加针效果的编织方法而成的针织物。
[0017]采用以上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使得加针线圈由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组成并增加其纵向缩率,避免阶梯状效果,达到和整体组织匹配的效果,为全成型正反针组织加针的编织提供了新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突破了传统产品工艺方法的局限性,属于业内首创,对更好地诠释设计理念和提高产品的品质感、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起到一定的作用,为针织产品开发及市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工业实用性方面,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能广泛应用于所有电脑横机。可满足并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推动我国针织行业的国际影响力。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反针组织的效果示意图。
[0019]图2为现有技术的正反针组织的效果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编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就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2]如图1所示,一种改善全成型正反针组织加针效果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或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将编织过程中加针的编织线圈采用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交错组成的方式,使得加针模块的纵向收缩率增加,从而匹配所编织的针织物的整体收缩率。使得在加针模块区域更加平顺,避免产生现有技术的阶梯状效果。
[0023]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提及的加针模块指的是正反针组织编织过程中众多加针动作的集合,可以指其动作本身的集合,也可以是由上述加针动作所形成的编织结构。
[0024]通过上述编织方法,可以获得和整体组织匹配的效果,避免阶梯状效果的全成型针织服装的正反针组织,从而丰富了针织物的表现结构。
[0025]实施例1
[0026]为了更好表达并便于理解,以一正一反正反针组织,右侧缝加针为例,如图3所示,该改善全成型正反针组织加针效果的编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7]步骤1:将后下针床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右行编织前上针床针位线圈,再将挂在前上针床针位的线圈由前上针床翻回后下针床;
[0028]步骤2:将前下针床线圈翻至后上针床,纱嘴左行编织后上针床针位线圈,再将挂在后上针床针位的线圈由后上针床翻回前下针床;
[0029]步骤3:纱嘴右行编织后下针床针位线圈,同时编织加针针位前上针床针位;纱嘴左行编织前下针床针位线圈;
[0030]步骤4:将后下针床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右行编织前上针床针位线圈,其中,前上针床针位线圈包括加针针位的前上针床针位线圈,然后再将挂在前上针床针位的线圈由前上针床翻回后下针床;
[0031]步骤5:将前下针床线圈翻至后上针床,纱嘴左行编织后上针床针位线圈,再将挂在后上针床针位的线圈由后上针床翻回前下针床;
[0032]步骤6:纱嘴右行编织后下针床针位线圈,同时在加针针位编织前下针床针位线圈,纱嘴再左行编织前下针床其他针位线圈;
[0033]步骤7:将后下针床线圈翻至前上针床,其中包括加针针位后下针床针位线圈;纱嘴右行编织前上针床针位线圈,其中包括加针针位的前上针床针位线圈,然后由前上针床所有针位线圈翻回后下针床;
[0034]步骤8:将前下针床线圈翻至后上针床,其中包括加针针位前下针床针位线圈;纱嘴左行编织后上针床针位线圈,其中包括加针针位的后上针床针位线圈,然后由后上针床所有针位线圈翻回前下针床;
[0035]步骤9:将加针针位后下针床针位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右行编织后下针床针位线圈,同时编织加针针位前上针床针位线圈,再将加针针位前上针床针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全成型正反针组织加针效果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或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其特征在于:将编织过程中加针的编织线圈采用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交错组成的方式,使得加针模块的纵向收缩率增加,从而匹配所编织的针织物的整体收缩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全成型正反针组织加针效果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后下针床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右行编织前上针床针位线圈,再将挂在前上针床针位的线圈由前上针床翻回后下针床;步骤2:将前下针床线圈翻至后上针床,纱嘴左行编织后上针床针位线圈,再将挂在后上针床针位的线圈由后上针床翻回前下针床;步骤3:纱嘴右行编织后下针床针位线圈,同时编织加针针位前上针床针位;纱嘴左行编织前下针床针位线圈;步骤4:将后下针床线圈翻至前上针床,纱嘴右行编织前上针床针位线圈,其中,前上针床针位线圈包括加针针位的前上针床针位线圈,然后再将挂在前上针床针位的线圈由前上针床翻回后下针床;步骤5:将前下针床线圈翻至后上针床,纱嘴左行编织后上针床针位线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卫国叶明安倪森键水根妹
申请(专利权)人:斓帛职业培训学校桐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