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衬桶及其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0773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0 1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衬桶及其制备工艺,涉及塑料内衬桶生产技术领域,该内衬桶包括导电母料40%~60%;聚丙烯20%~30%;聚乙烯20%~30%;该种内衬桶的制备工艺是通过对原料的混合搅拌、加热挤出、压延、加热成型、板材传动加热以及模具成型等步骤制得。本发明专利技术内衬桶整体结构性好,质量轻,无毒性,可根据客户需求需要,灵活调整原料配比及部分制备工艺,进而可获得不同性能的防静电内衬桶产品,本发明专利技术内衬桶的制备工艺能够通过机器模具一次性对板材进行冲压成型,进而直接生产出完整的内衬桶,同时,在机械条件下能够实现间歇性地半自动化操作,实现了生产的一体化,制备工艺简便,生产效率高,人力成本低。人力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衬桶及其制备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塑料内衬桶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内衬桶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内衬桶为套设在原料桶内、并可使得使原料桶循环使用的一种一次性塑料桶内胆,多用于各种液体及化学原料的储存和运输,其具有不易碎、不生锈、质轻等特点,塑料内衬桶存在的最主要目的是降低原料桶使用成本,解决原料桶使用后的不环保及资源浪费等问题。但由于在运输过程中,内衬袋袋体的外壁和包装桶之间难免出现摩擦产生静电,通常会在内衬袋袋体的外壁与包装桶之间做物理防静电处理。但是在罐装、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内衬袋袋体内盛放的液体也会与袋体的内壁产生摩擦静电。对于闪点较低的物料而言,这会产生燃烧或爆炸的风险。而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普通抗静剂存在持久性、湿度依赖性以及相容性等问题,并没有对包装桶用内衬袋的内部采取防静电措施,这使得内衬袋在实际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并受到使用场景的限制。
[0003]现有的塑料桶材料多采用塑料母粒、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等原料吹塑、注塑、吸塑、滚塑而成,得到的塑料内衬桶多用于盛装化工、农药、医药、食品、五金电子、机电等行业液体、化学原料,而上述原材料成分通常为非极性分子,既不能电离,又难以传递自由电子,一旦桶内胆中装有化工原料时,其在运输过程中就会因摩擦而产生静电,且这种静电难以消除,从而容易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另外,有些内衬桶内壁抗粘性差,加上本身体积大,化工原料盛装的多,导致固废处理成本高,存在不环保的问题。
[0004]目前,根据防静电效果的不同,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类:<br/>[0005]1)长效性防静电,表面电阻率一般可达到10^6

10^8Ω。
[0006]2)短效性防静电,表面电阻率一般可达到10^9

10^11Ω,其主要成分有表面活性剂,由于含有氢键,内衬桶表面通过与空气接触会形成一层膜,这种膜具有传导电流的作用,但其缺点是导电数值很不稳定,与空气湿度有关系,具体的,在不同空气湿度下防静电等级不同,并且工艺复杂,需要二次加热和二次拉伸。
[0007]3)永久性防静电,表面电阻率一般可达到10^3

10^5Ω,其主要成分有炭黑。
[0008]对此,公开号为CN111547356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包装桶用抗静电内衬袋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其内衬袋包括抗静电最内层及抗静电最外层的N层结构(N≥2),抗静电最内层的制备原料包括塑料母粒和高分子型永久抗静电剂,其中高分子型永久抗静电剂的重量比例为5%

25%;抗静电最外层的制备原料包括塑料母粒及离子型、非离子型、两亲性或高分子型抗静电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抗静电剂的重量比例为1%

25%。该专利技术可以达到有效防止IBC桶和袋体之间产生的摩擦静电危害,并可以导出运输过程中由于物料不断晃动与袋体间产生的静电,消除了包装桶内衬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0009]公开号为CN109178597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内衬桶工艺,该内衬桶由以下重量百分比原料制成:碳黑50%、聚丙乙烯25%、聚乙烯25%,其工艺包括将原料搅拌混匀、加热挤出、制成片材、加热软化、压模成型等。
[0010]随着社会的发展,内衬桶的生产技术在逐渐完善,理想的制备工艺是能够通过冲压成型一次性、直接生产出完整的内衬桶,但是由于工艺及设备的不够完善,还不能够形成一体化地操作,导致生产效率较低。同时,现有内衬桶生产原料的选用及配比一直是专业人员研究的课题,通过研究原料配比及工艺,以优化改善制品的各项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11]针对上述问题及现状,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全新配方的内衬桶及其制备工艺,该种内衬桶具有更加优异综合性能,能够更好应用在化工、农药、医药、食品、五金电子、机电等行业领域中。
[001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13]一种内衬桶,由以下按重量百分比计的原料制成:
[0014]导电母料40%~60%;
[0015]聚丙烯20%~30%;
[0016]聚乙烯20%~30%;
[0017]上述导电母料由聚丙烯、聚乙烯、炭黑、硬酯酸锌及辅料组成,导电母料中的聚丙烯和聚乙烯所占重量比之和为58%,炭黑所占重量比为40%、硬酯酸锌所占重量比为1%、辅料所占重量比为1%。
[0018]进一步地,上述内衬桶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9](1)将原料混匀,将混合料加热软化,并挤出,挤出加热成型温度为230℃
±
10℃,挤出过程螺杆的加热温度为210℃~235℃,模口温度控制在225℃~230℃;
[0020](2)将挤出的物料加热挤出成型至板材,期间板材加热成型的软化温度为220℃~270℃,并通过压棍控制板材厚度,所述压棍温度为45℃;
[0021](3)加热软化所述板材,再通过模具冲压成型即得,其中,板材加热软化的温度为200

250℃。
[0022]更进一步地,上述混合料还进行了加热烘干处理,按1吨的所述混合料,其加热烘干的温度为90~140℃,时间为1~3小时。
[0023]更进一步地,上述板材软化时采用上下层加热,且加热成型的温度根据速度决定,当是以8秒为一模的生产周期时,上层温度自左向右依次设定为270℃,260℃,250℃,240℃,240℃,250℃,260,270℃,下层温度自左向右依次设定为240℃,230℃,220℃,220℃,220℃,220℃,230℃,240℃。
[0024]本专利技术的内衬桶及其制备工艺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5](1)本专利技术内衬桶由导电母料、聚丙烯及聚乙烯三种原料制成,原料简单,成本低廉,且易于配比制备;
[0026](2)本专利技术内衬桶的制备工艺能够通过机器模具一次性对板材进行冲压成型,进而直接生产出完整的内衬桶,同时,其材质可在机械条件下能够实现间歇性地半自动化操作,实现了生产的一体化,制备工艺简便,生产效率高,人力成本低;
[0027](3)本专利技术可根据客户需求需要,可灵活调整原料配比及部分制备工艺,进而可获得以下两种不同性能特点的内衬桶产品:
[0028]①
普通型内衬桶(如实施例5),该种内衬桶导电防静电效果一般,在109‑
10
11
之间,
属于抗静电级别,其拉伸强度为76.2MPa,耐低温脆性≤

65℃;

导电型内衬桶(如实施例2),该种内衬桶导电防静电效果较好,在106‑
108之间,属于抗静电级别,其拉伸强度为81.3MPa,耐低温脆性≤

65℃;
[0029](4)本专利技术的内衬桶整体结构性好,质量轻,无毒性,使用方便,内胆桶壁抗粘性强,与化工原料粘合少,可较好地降低固废处理成本,绿色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衬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按重量百分比计的原料制成:导电母料40%~60%;聚丙烯20%~30%;聚乙烯20%~30%;所述导电母料由聚丙烯、聚乙烯、炭黑、硬酯酸锌及辅料组成,导电母料中的聚丙烯和聚乙烯所占重量比之和为58%,炭黑所占重量比为40%、硬酯酸锌所占重量比为1%、辅料所占重量比为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衬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在导电母料中的重量占比为29%~36%;所述聚乙烯在导电母料中的重量占比为22%~2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衬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按重量百分比计的原料制成:导电母料40%;聚丙烯30%;聚乙烯30%;所述导电母料中的聚丙烯所占重量比为36%,聚乙烯所占重量比为2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衬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按重量百分比计的原料制成:导电母料50%;聚丙烯25%;聚乙烯25%;所述导电母料中的聚丙烯所占重量比为29%,聚乙烯所占重量比为29%。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衬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按重量百分比计的原料制成:导电母料60%;聚丙烯20%;聚乙烯20%;所述导电母料中的聚丙烯所占重量比为32%,聚乙烯所占重量比为26%。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矿叶勇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洁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