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0511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0 1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和一第一接着元件。固定部包括一第一元件和一第二元件,其中第一元件经由第一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二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二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二元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更具体地来说,本专利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驱动光学元件运动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都配有镜头模块而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这些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和轻薄化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
[0003]然而,前述镜头模块在组装时可能会因为组装失误或公差而产生缝隙,使得异物得以入侵,进而造成镜头或其他内部元件的磨损,亦可能导致镜头驱动模块无法使用。因此,如何解决前述问题始成一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公知的问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和一第一接着元件。固定部包括一第一元件和一第二元件,其中第一元件经由第一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二元件。
[0005]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活动部和一驱动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光学元件,且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运动。
[0006]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接着元件,且第一元件经由第二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二元件。第一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异于第二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一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二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一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二接着元件。第一元件包括一顶壁和一侧壁,顶壁具有板状结构且垂直于一主轴,侧壁具有板状结构且由顶壁的边缘延伸,且侧壁的延伸方向不垂直于主轴。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间隙,形成于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用以容纳第一接着元件。沿着主轴方向观察时,第一间隙围绕第二元件。沿着主轴方向观察时,第一间隙连续且不间断地围绕第二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间隙,用以容纳第二接着元件。第二间隙形成于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由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外部观察时,第一间隙未显露。由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外部观察时,第一接着元件未显露。由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外部观察时,第二间隙的至少部分显露。由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外部观察时,第二接着元件的至少部分显露。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在第一间隙中的最短距离相异于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在第二间隙中的最短距离。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在第一间隙中的最短距离小于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在第二间隙中的最短距离。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相连。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形成一容纳空间,用以容纳活动部。第一间隙与容纳空间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异于第二间隙与该容纳空间之间的最短距离。第一间隙与容纳空间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第二间隙与容纳空间之间的最短距离。第一接着元件未固化时的粘度相异于第二接着元件未固化时的粘度。第一接着元件未固化时的粘度小于第二接着元件未固化时的粘度。
[0007]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一第三接着元件、一第四接着元件、一第二弹性元件、一第五接着元件、一第六接着元件以及一第三元件。活动部经由第一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固定部。第一弹性元件经由第三接着元件连接固定部。第一弹性元件经由第四接着元件连接活动部。活动部经由第二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固定部。第二弹性元件经由第五接着元件连接固定部。第二弹性元件经由第六接着元件连接活动部。第三元件固定地设置于第一元件上。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异于第一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小于第一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同于第二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四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同于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异于第三接着元件及/或第四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三接着元件及/或第四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六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异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六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小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第一弹性元件经由第三接着元件连接第二元件。第一弹性元件具有板状结构。第一弹性元件垂直于主轴。第一弹性元件的材料相异于第二元件的材料。第一弹性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二元件具有塑胶材质。第二弹性元件经由第五接着元件连接第一元件。第二弹性元件具有板状结构。第二弹性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一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三接着元件可产生形变,以分散过度的应力。第四接着元件可产生形变,以分散过度的应力。第六接着元件可产生形变,以分散过度的应力。驱动组件的至少部分经由第五接着元件连接固定部。驱动组件的一磁性元件经由第五接着元件连接固定部。磁性元件具有金属材质。沿着垂直主轴的方向观察时,第三元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磁性元件和第一元件之间。沿着主轴方向观察时,第三元件和磁性元件重叠,且第三元件和第一元件重叠。第三元件的材料相异于第一元件的材料。第三元件具有塑胶材质。第三元件经由第五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一元件。第二弹性元件经由第五接着元件连接第三元件。第五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一元件。第五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三元件。第五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磁性元件。第五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二弹性元件。
[0008]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一弹性元件还包括一第一固定部连接段、一第一活动部连接段以及一第一弹性变形段。第一固定部连接段经由第三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固定部。第一活动部连接段经由第四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活动部。第一活动部连接段经由第一弹性变性段活动地连接第一固定部连接段,其中第一固定部连接段经由第三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第二元件,且第一弹性变形段可产生形变以分散过度的应力。前述第二弹性元件还包括一第二固定部连接段、一第二活动部连接段以及一第二弹性变形段。第二固定部连接段经由第五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固定部。第二活动部连接段经由第六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活动部。第二活动部连接段经由第二弹性变形段活动地连接第二固定部连接段,其中第二弹性变形段可产生形变以分散过度的应力。
[0009]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一接着元件以加热方式进行固化。第二接着元件以照光方式进行固化。第三接着元件以照光方式进行固化。第四接着元件以照光方式进行固化。第五接着元件以加热方式进行固化。第六接着元件以照光方式进行固化。第一接着元件具有树脂材质。第二接着元件具有树脂材质。第三接着元件具有树脂材质。第四接着元件具有树脂材质。第五接着元件具有树脂材质。第六接着元件具有树脂材质。
[0010]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七接着元件,用以电性连接驱动组件。第七接着元件固化后包括一导电区段和一接着区段。接着区段具有树脂材质。导电区段具有金属材质。接着区段的电阻率大于导电区段的电阻率。导电区段的电导率相异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电导率。导电区段的电导率大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电导率。接着区段的杨氏模数相异于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接着区段的杨氏模数大于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接着区段的杨氏模数相异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接着区段的杨氏模数小于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活动部经由第七接着元件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包括:一固定部,包括:一第一元件;以及一第二元件,固定地连接该第一元件;以及一第一接着元件,其中该第一元件经由该第一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该第二元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活动部,用以连接该光学元件;以及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活动部相对于该固定部运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接着元件,且该第一元件经由该第二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该第二元件;该第一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异于该第二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该第一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大于该第二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该第一接着元件直接接触该第二接着元件;该第一元件包括一顶壁和一侧壁,该顶壁具有板状结构且垂直于一主轴,该侧壁具有板状结构且由该顶壁的边缘延伸,且该侧壁的延伸方向不垂直于该主轴;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间隙,形成于该第一元件和该第二元件之间,用以容纳该第一接着元件;沿着该主轴方向观察时,该第一间隙围绕该第二元件;沿着该主轴方向观察时,该第一间隙连续且不间断地围绕该第二元件;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间隙,用以容纳该第二接着元件;该第二间隙形成于该第一元件和该第二元件之间;由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外部观察时,该第一间隙未显露;由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外部观察时,该第一接着元件未显露;由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外部观察时,该第二间隙的至少部分显露;由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外部观察时,该第二接着元件的至少部分显露;该第一元件和该第二元件在该第一间隙中的最短距离相异于该第一元件和该第二元件在该第二间隙中的最短距离;该第一元件和该第二元件在该第一间隙中的最短距离小于该第一元件和该第二元件在该第二间隙中的最短距离;该第一间隙与该第二间隙相连;该第一元件和该第二元件形成一容纳空间,用以容纳该活动部;该第一间隙与该容纳空间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异于该第二间隙与该容纳空间之间的最短距离;该第一间隙与该容纳空间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该第二间隙与该容纳空间之间的最短距离;该第一接着元件未固化时的粘度相异于该第二接着元件未固化时的粘度;该第一接着元件未固化时的粘度小于该第二接着元件未固化时的粘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其中该活动部经由该第一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该固定部;
一第三接着元件,其中该第一弹性元件经由该第三接着元件连接该固定部;一第四接着元件,其中该第一弹性元件经由该第四接着元件连接该活动部;一第二弹性元件,其中该活动部经由该第二弹性元件活动地连接该固定部;一第五接着元件,其中该第二弹性元件经由该第五接着元件连接该固定部;一第六接着元件,其中该第二弹性元件经由该第六接着元件连接该活动部;以及一第三元件,固定地设置于该第一元件上;该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异于该第一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该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小于该第一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该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同于该第二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该第四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同于该第三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该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异于该第三接着元件及/或该第四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该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大于该第三接着元件及/或该第四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该第六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相异于该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该第六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小于该第五接着元件固化后的杨氏模数;该第一弹性元件经由该第三接着元件连接该第二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具有板状结构;该第一弹性元件垂直于该主轴;该第一弹性元件的材料相异于该第二元件的材料;该第一弹性元件具有金属材质;该第二元件具有塑胶材质;该第二弹性元件经由该第五接着元件连接该第一元件;该第二弹性元件具有板状结构;该第二弹性元件具有金属材质;该第一元件具有金属材质;该第三接着元件可产生形变,以分散过度的应力;该第四接着元件可产生形变,以分散过度的应力;该第六接着元件可产生形变,以分散过度的应力;该驱动组件的至少部分经由该第五接着元件连接该固定部;该驱动组件的一磁性元件经由该第五接着元件连接该固定部;该磁性元件具有金属材质;沿着垂直该主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三元件的至少部分位于该磁性元件和该第一元件之间;沿着该主轴方向观察时,该第三元件和该磁性元件重叠,且该第三元件和该第一元件重叠;该第三元件的材料相异于该第一元件的材料;该第三元件具有塑胶材质;该第三元件经由该第五接着元件固定地连接该第一元件;
该第二弹性元件经由该第五接着元件连接该第三元件;该第五接着元件直接接触该第一元件;该第五接着元件直接接触该第三元件;该第五接着元件直接接触该磁性元件;该第五接着元件直接接触该第二弹性元件。5.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包括:一第一元件;以及一第二元件,连接该第一元件;以及一第一接着元件,其中该第一元件经由该第一接着元件连接该第二元件。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元件包括一接着强化结构,用以提升该第一元件和该第二元件之间的接着强度,且该接着强化结构包括:一第一接着表面,直接接触该第一接着元件,其中该第一接着表面垂直于一主轴;一第一容纳空间,形成于该第一接着表面上,且具有由该第一接着表面凹陷的内凹结构;一第二接着表面,位于该第一容纳空间中,且邻接该第一接着表面,其中该第一接着表面和该第二接着表面不平行,且该第二接着表面和该主轴不平行;一第三接着表面,位于该第一容纳空间中,且邻接该第二接着表面,其中该第二接着表面和该第三接着表面不平行,且该第一接着表面平行于该第三接着表面;一第一突起结构,由该第三接着表面凸出,其中沿着该主轴方向观察时,该第一容纳空间围绕该第一突起结构;一第四接着表面,位于该第一突起结构上,且邻接该第三接着表面,其中该第三接着表面和该第四接着表面不平行,且该第四表面和该主轴不平行;一第五接着表面,位于该第一突起结构上,且邻接该第四接着表面,其中该第四接着表面和该第五接着表面不平行,且该第三接着表面平行于该第五接着表面;一第二容纳空间,形成于该第五接着表面上,且具有由该第五接着表面凹陷的内凹结构;一第六接着表面,位于该第二容纳空间中,且邻接该第五接着表面,其中该第五接着表面和该第六接着表面不平行,且该第六接着表面和该主轴不平行;一第七接着表面,位于该第二容纳空间中,且邻接该第六接着表面,其中该第六接着表面和该第七接着表面不平行,且该第五接着表面平行于该第七接着表面;一第二突起结构,由该第七接着表面凸出,其中沿着该主轴方向观察时,该第二容纳空间围绕该第二突起结构;一第八接着表面,位于该第二突起结构上,且邻接该第七接着表面,其中该第七接着表面和该第八接着表面不平行,且该第八接着表面和该主轴不平行;以及一第九接着表面,位于该第二突起结构上,且邻接该第八接着表面,其中该第八接着表面和该第九接着表面不平行,且该第五接着表面平行于该第九接着表面;沿着垂直于该主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二接着表面、该第三接着表面以及该第四接着表面形成U字形结构;
沿着垂直于该主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六接着表面、该第七接着表面以及该第八接着表面形成U字形结构;该第二接着表面和该第三接着表面之间的夹角相异于该第六接着表面和该第七接着表面之间的夹角;该第二接着表面和该第三接着表面之间的夹角小于该第六接着表面和该第七接着表面之间的夹角;该第三接着表面和该第四接着表面之间的夹角相异于该第七接着表面和该第八接着表面之间的夹角;该第三接着表面和该第四接着表面之间的夹角小于该第七接着表面和该第八接着表面之间的夹角;沿着垂直于该主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二接着表面和该第四接着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异于该第六接着表面和该第八接着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沿着垂直于该主轴的方向观察时,该第二接着表面和该第四接着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该第六接着表面和该第八接着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该第一接着表面和该第五接着表面不共面;该第五接着表面和该第九接着表面不共面;该第一接着表面和该第九接着表面不共面;该第一接着表面和该第五接着表面面朝相同方向;该第五接着表面和该第九接着表面面朝相同方向;沿着垂直于该主轴的方向观察时,在该主轴方向上,该第九接着表面位于该第一接着表面和该第五接着表面之间;该第一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一接着表面;该第一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二接着表面;该第一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三接着表面;该第一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四接着表面;该第一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五接着表面;该第一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六接着表面;该第一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七接着表面;该第一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八接着表面;该第一接着元件直接接触第九接着表面。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元件还包括一连接部,该第一元件经由该连接部连接该第二元件;该连接部包括一凸出区段,且该凸出区段由该第一接着表面凸出;该第二元件具有板状结构,且该板状结构垂直于该主轴;该第二元件包括一开口,对应该连接部;该连接部包括一定位区段,用以限制该第二元件在该主轴上相对于该第一元件的位置;沿着垂直该主轴的方向观察时,该凸出区段位于定位区段和该第一接着表面之间;沿着该主轴方向观察时,在垂直该主轴的方向上,该定位区段的最大尺寸大于该凸出
区段的最大尺寸;该定位区段和该凸出区段为一体成型;该定位区段和该凸出区段具有相同材质;该定位区段和该凸出区段之间未经由胶水连接。8.一种光学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用以承载具有一光轴的一光学元件;一固定部,连接该活动部,其中该活动部可相对于该固定部移动;以及一阻尼元件,连接该活动部以及该固定部。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驱动机构,其中该活动部设置于该固定部内,且该活动部具有一承载件以及一框架,其中该承载件活动地设置于该框架内,用以承载该光学元件,且该阻尼元件连接该框架以及该固定部。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驱动机构,其中该光学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缓冲件,沿一垂直方向连接该承载件以及该框架。1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一固定部,该活动部可相对该固定部运动;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以及一电路组件,电性连接该驱动组件,其中该电路组件包括一接地元件。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电路组件还包括:一第一控制元件,输出一第一控制信号以控制该驱动组件;以及一第二控制元件,输出一第二控制信号以控制该驱动组件;其中该第一控制元件包括:一第一感测单元,用以感测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的运动并输出一第一感测信号;一第一记忆单元,纪录该驱动组件特性的一第一预设信息;以及一第一控制单元,根据该第一感测信号及/或该第一预设信息输出该第一控制信号;其中该第二控制元件包括:一第二感测单元,用以感测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的运动并输出一第二感测信号;一第二记忆单元,纪录该驱动组件特性的一第二预设信息;以及一第二控制单元,根据该第二感测信号及/或该第二预设信息输出该第二控制信号;其中:该第一预设信息包括该第一感测信号与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的位置关系;该第一预设信息经由一外部设备测量而得;该第二预设信息包括该第二感测信号与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的位置关系;该第二预设信息经由该外部设备测量而得;该外部设备不设置于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中。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固定部包括一外框以及一底座;该接地元件与该外框经由一第一电性接点电性连接;该外框具有一顶面以及由该顶面的一边缘延伸的一侧壁;
该底座与该外框沿着一主轴方向排列;沿着该主轴方向观察时,该固定部具有多边形的结构;沿着该主轴方向观察时,该第一电性接点位于该固定部的一角落;该接地元件与该外框经由一第二电性接点电性连接;沿着该主轴方向观察时,该第二电性接点位于该固定部的一角落;沿着该主轴方向观察时,该主轴位于该第一电性接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湘琴刘守宸王冠博范凯博许展荣张少中洪世伟谢明錞金维斌陈圣宗廖佑怀林信宏沈炜哲张慈友林坤仕邱哲翔宋欣忠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