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蚜茧蜂饲养用高效转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9959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蚜茧蜂饲养用高效转移装置,包括一端设置有开口的转移网筒,转移网筒外侧等间距的粘贴固定有多个分隔机构,分隔机构包括连接条、连接圈、布圈和捆扎带,布圈由中空的布圈制成,两个布圈与多个连接条组成中空筒状结构,中空筒状结构等间距的粘贴在转移网筒的外侧,布圈中间设置有用于布圈收紧的捆扎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转移网筒外侧设置有多个分隔单元,在蚜茧蜂进行转移配对使用,先通过转移口将待转移蚜茧蜂向转移网筒内转移一个,利用分隔机构将转移至转移网筒内部的蚜茧蜂独立分隔,然后再次重复进行独立分隔作用,直至蚜茧蜂全部转移至转移网筒内,利用转移网筒即可进行转移,便捷实用。便捷实用。便捷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蚜茧蜂饲养用高效转移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蚜茧蜂饲养用转移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蚜茧蜂饲养用高效转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蚜茧蜂是膜翅目姬蜂总科、蚜茧蜂科、蚜茧蜂亚科的通称,全世界已知400余种,中国已知100余种,此科广布世界,以古北界和东洋界较多。蚜茧蜂是蚜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是开展蚜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昆虫。因此,研究蚜茧蜂生物学习性,探究蚜茧蜂生活史,对蚜虫综合治理、开展以虫治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003]蚜茧蜂在人工繁育饲养过程中,在雌雄不同性别进行配对时,需要将其转移,现有的人工转移配对时,转移效率较慢,而且转移不当容易造成蚜茧蜂的死亡或收到外力的损伤,影响蚜茧蜂的转移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蚜茧蜂饲养用高效转移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蚜茧蜂饲养用高效转移装置,包括一端设置有开口的转移网筒,所述转移网筒外侧等间距的粘贴固定有多个分隔机构,所述分隔机构包括连接条、连接圈、布圈和捆扎带,所述布圈由中空的布圈制成,且其设置有两个,在两个所述布圈之间均匀的固定有多个连接条,多个连接条与两个布圈组成中空筒状结构,所述中空筒状结构等间距的粘贴在转移网筒的外侧;
[0006]所述连接圈设置有三个,且其均匀的粘贴固定在中空筒状结构外侧,所述布圈中间设置有用于布圈收紧的捆扎带。
[0007]优选的,所述转移网筒的开口处通过柔性套固定连通有转移口。
[0008]优选的,所述柔性套与转移网筒连接处的端口直径小于与转移口连接处的端口直径。
[0009]优选的,所述转移口的另一端固定连通有柔性垫圈。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条和连接圈均由柔性塑料条制成,所述转移网筒为长条状柔性网筒结构,且其网孔直径小于待转移的蚜茧蜂。
[0011]优选的,所述捆扎带的一端固定在布圈的内侧,且在布圈的外侧固定有扎扣,所述扎扣用于将捆扎带的外侧段固定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捆扎带为低弹性连接带。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4]本技术通过在转移网筒外侧设置有多个分隔单元,在分隔单元的作用下能将转移网筒内分隔成多个相互独立的转移单元,在蚜茧蜂进行转移配对使用,先通过转移口将待转移蚜茧蜂向转移网筒内转移一个,然后将转移网筒内的蚜茧蜂推送至转移网筒最末
端的分隔机构包含的转移单元空间内,然后将分隔机构靠近转移口的布圈收紧,或者将分隔机构的两端的布圈都收紧,即可将转移至转移网筒内部的蚜茧蜂独立分隔,然后再次向转移网筒内输送一个蚜茧蜂,重复进行独立分隔作用,直至蚜茧蜂全部转移至转移网筒内,利用转移网筒即可进行转移,转移至合适位置后,先打开最靠近转移口的蚜茧蜂转移单元外的分隔机构,将蚜茧蜂放出,然后依次进行,即可完成蚜茧蜂的高效转移配对作业,便捷实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分隔机构与转移网筒连接结构放大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分隔机构两端锁紧状态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
转移网筒;2

分隔机构;21

连接条;22

连接圈;23

布圈;24

捆扎带;25

扎扣;3

转移口;31

柔性垫圈;4

柔性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蚜茧蜂饲养用高效转移装置,包括一端设置有开口的转移网筒1,所述转移网筒1为长条状柔性网筒结构,且其网孔直径小于待转移的蚜茧蜂,能避免转移过程中待转移蚜茧蜂从转移网筒1中滑出,避免造成蚜茧蜂丢失等损失。
[0022]所述转移网筒1的开口处通过柔性套4固定连通有转移口3,所述柔性套4与转移网筒1连接处的端口直径小于与转移口3连接处的端口直径,即柔性套4为锥形筒结构,较大口便于蚜茧蜂转移过程中进入转移口,较小口能便于与转移网筒1之间连接,利于蚜茧蜂在转移网筒1内进行移动。
[0023]为了使得蚜茧蜂转移时转移口3与待转移的蚜茧蜂养殖口之间连接紧密,避免蚜茧蜂在转移时流失,所述转移口3的另一端固定连通有柔性垫圈31,柔性垫圈31增加连接的紧密性,提高了转移效率。
[0024]所述转移网筒1外侧等间距的粘贴固定有多个分隔机构2,所述分隔机构2包括连接条21、连接圈22、布圈23和捆扎带24,所述布圈23由中空的布圈制成,且其设置有两个,在两个所述布圈23之间均匀的固定有多个连接条21,多个连接条21与两个布圈23组成中空筒状结构,所述中空筒状结构等间距的粘贴在转移网筒1的外侧,即中空筒状结构将转移网筒1分隔成多个转移单元,在转移过程中每个中空筒状结构即可作为独立的蚜茧蜂转移单元,避免蚜茧蜂转移过程中相互挤压造成损伤现象的发生,能提高转移质量。
[0025]所述连接圈22设置有三个,且其均匀的粘贴固定在中空筒状结构外侧,所述连接条21和连接圈22均由柔性塑料条制成,在连接圈22的作业下能形成蚜茧蜂转移过程中的支
撑空间,避免空间收缩对蚜茧蜂造成损伤。
[0026]所述布圈23中间设置有用于布圈23收紧的捆扎带24,所述捆扎带24的一端固定在布圈23的内侧,且在布圈23的外侧固定有扎扣25,所述扎扣25用于将捆扎带24的外侧段固定连接,扎扣25结构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在捆扎带24的作业下能将布圈23收集,即可完成中空筒状单元的两端收紧调整,便于完成蚜茧蜂转移单元的相互独立隔开,其收紧状态具体如图3所示。
[0027]为了增加分隔后的稳定性,避免捆扎带24发生滑脱现象,所述捆扎带24为低弹性连接带。
[0028]在使用时,先通过转移口将待转移蚜茧蜂向转移网筒1内转移一个,然后将转移网筒1内的蚜茧蜂推送至转移网筒1最末端的分隔机构2包含的空间内,然后将分隔机构2靠近转移口3的布圈23收紧,或者将分隔机构2的两端的布圈23都收紧,即可将转移至转移网筒1内部的蚜茧蜂独立分隔,然后再次向转移网筒1内输送一个蚜茧蜂,重复进行独立分隔作用,直至蚜茧蜂全部转移至转移网筒1内,利用转移网筒1即可进行转移。
[0029]转移至合适位置后,先打开最靠近转移口3的蚜茧蜂转移单元外的分隔机构2,将蚜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蚜茧蜂饲养用高效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设置有开口的转移网筒(1),所述转移网筒(1)外侧等间距的粘贴固定有多个分隔机构(2),所述分隔机构(2)包括连接条(21)、连接圈(22)、布圈(23)和捆扎带(24),所述布圈(23)由中空的布圈制成,且其设置有两个,在两个所述布圈(23)之间均匀的固定有多个连接条(21),多个连接条(21)与两个布圈(23)组成中空筒状结构,所述中空筒状结构等间距的粘贴在转移网筒(1)的外侧;所述连接圈(22)设置有三个,且其均匀的粘贴固定在中空筒状结构外侧,所述布圈(23)中间设置有用于布圈(23)收紧的捆扎带(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蚜茧蜂饲养用高效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网筒(1)的开口处通过柔性套(4)固定连通有转移口(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蚜茧蜂饲养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艳红李雷雷王文豪沈海龙杜梦园李世民陈琦刘迪范志业陈莉
申请(专利权)人: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