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可调节的中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91864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高度可调节的中模机构,中模的外径设有台肩,中模置于中模套内,中模套设有台阶孔,中模的上部外围配置有中模压环,中模压环具有与中模的台肩相配的压肩,压肩压住台肩,通过第一沉头螺栓将中模压环与中模套连接,中模压环将中模压住固定;中模固定架设有台阶孔,中模套置于其内,通过第二沉头螺栓将中模套与中模固定架连接;上料板置于中模固定架上,与中模正对的上料板部位开设有料孔;上料板上分布有沉头螺栓孔,中模固定架上设有螺纹孔,通过第三沉头螺栓将上料板安装于中模固定架上;上料板上分布有顶丝孔,顶丝孔中配装有调节顶丝。中模拆装简便,压合锁紧牢靠;利用调节顶丝控制上料板的整体高度和水平度。用调节顶丝控制上料板的整体高度和水平度。用调节顶丝控制上料板的整体高度和水平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度可调节的中模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自动成型机的中模机构,尤其涉及一种高度可调节的中模机构,属于硬质合金生产制造


技术介绍

[0002]硬质合金自动压机的中模机构中的上料板用于使自动粉末成型机送料装置可顺利完成粉料对中模的填充动作,会影响产品稳定性,装置上料板与中模固定架间的平行度,上料板与中模连接紧密度对产品成型有较大影响,如果上料板超出中模的高度会导致中模安装区大量溢粉,造成粉料浪费及产品重量异常;如果上料板低于中模的高度导致中模与推料盒发生碰撞损坏中模或推料盒;如果中模与自动成型机模架不水平,导致粉料填装不充分或粉料填装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度可调节的中模机构。
[0004]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高度可调节的中模机构,特点是:包含中模、中模套以及上料板,中模的外径设有台肩,中模置于中模套内,中模套设有用于定位承载中模的台阶孔,中模的上部外围配置有中模压环,中模压环具有与中模的台肩相配的压肩,压肩压住台肩,通过第一沉头螺栓将中模压环与中模套连接,中模压环将中模压住固定;
[0006]中模固定架设有用于定位承载中模套的台阶孔,中模套置于其内,通过第二沉头螺栓将中模套与中模固定架连接;
[0007]中模压环的上平面、中模套的上平面与中模固定架的上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料板置于其上,与中模正对的上料板部位开设有料孔,供粉料从上料板进入中模内;
[0008]上料板上分布有沉头螺栓孔,相对应地,中模固定架上设有螺纹孔,通过第三沉头螺栓将上料板安装于中模固定架上;
[0009]上料板上分布有顶丝孔,顶丝孔中配装有调节顶丝。
[0010]进一步地,上述的高度可调节的中模机构,其中,上料板上沉头螺栓孔共有四只,以中模的中心为中心,呈正四边形的四顶点式分布,相对应地,第三沉头螺栓共有四只。
[0011]进一步地,上述的高度可调节的中模机构,其中,上料板上顶丝孔共有四只,以中模的中心为中心,呈正四边形的四顶点式分布。
[0012]进一步地,上述的高度可调节的中模机构,其中,上料板上每只沉头螺栓孔的两侧各设一顶丝孔,顶丝孔中均配装有调节顶丝。
[0013]进一步地,上述的高度可调节的中模机构,其中,中模压环设有沉头螺栓孔,相对应地,中模套上设有螺纹孔,装入第一沉头螺栓将中模压环与中模套连接。
[0014]进一步地,上述的高度可调节的中模机构,其中,中模套设有沉头螺栓孔,相对应
地,中模固定架上设有螺纹孔,装入第二沉头螺栓将中模套与中模固定架连接。
[001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0016]①
中模压环的压肩压住中模的台阶,第一沉头螺栓穿过沉头螺栓孔和螺丝孔将中模压环与中模套连接,将中模压住固定;如果中模的表面需要修复或者需要整体更换,只需拆卸螺丝,更换中模即可,拆装更换极为简便,且压合锁紧牢靠,稳定性佳,保证工作过程中无相对位移;
[0017]②
上料板上分布有顶丝孔,顶丝孔中配装有调节顶丝,可以调节控制上料板的整体高度和水平度;从而可以降低上料板的设计厚度,正常安装时上料板高度略低于阴模高度;减薄整体中模厚度,并通过使中模平衡方向可进行高度调节的方式,保证上料板与中模高度一致,并采用更方便的形式进行中模整体高度的调节,达到中模与模架呈水平放置的目的;
[0018]③
上料板上每只沉头螺栓孔的两侧各设一顶丝孔,顶丝孔中均配装有调节顶丝;可见,每一调整点利用双顶丝调整上料板的平面度,从而保障平面度达到微米级;
[0019]④
设计巧妙,上料板可调节结构,使中模厚度减薄3mm以上,节约制作成本;减少硬纸板及金属板这些易耗品的损耗,降低生产成本,避免生产调试过程中中模与推料盒碰撞问题的发生,模具安装方便快捷,减少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和原材料损失。
[0020]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2]图1:本技术中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见下表:
[0024]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
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方位术语和次序术语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7]如图1所示,高度可调节的中模机构,包含中模1、中模套2以及上料板5,中模1的外径设有台肩,中模1置于中模套2内,中模套2设有用于定位承载中模1的台阶孔,中模1的上部外围配置有中模压环3,中模压环3具有与中模1的台肩相配的压肩,压肩压住台肩,中模压环3设有沉头螺栓孔,相对应地,中模套2上设有螺纹孔,装入第一沉头螺栓6将中模压环3与中模套2连接,中模压环3将中模1压住固定;
[0028]中模固定架4设有用于定位承载中模套2的台阶孔,中模套2置于其内,中模套2设有沉头螺栓孔,相对应地,中模固定架4上设有螺纹孔,装入第二沉头螺栓7将中模套2与中模固定架4连接;
[0029]中模压环3的上平面、中模套2的上平面与中模固定架4的上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料板5置于其上,与中模1正对的上料板5部位开设有料孔,供粉料从上料板5进入中模1内;
[0030]上料板5上分布有沉头螺栓孔,相对应地,中模固定架4上设有螺纹孔,通过第三沉头螺栓8将上料板5安装于中模固定架4上;
[0031]上料板5上每只沉头螺栓孔的两侧各设一顶丝孔,顶丝孔中均配装有调节顶丝9。
[0032]具体设计时,上料板5上沉头螺栓孔共有四只,以中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度可调节的中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中模(1)、中模套(2)以及上料板(5),中模(1)的外径设有台肩,中模(1)置于中模套(2)内,中模套(2)设有用于定位承载中模(1)的台阶孔,中模(1)的上部外围配置有中模压环(3),中模压环(3)具有与中模(1)的台肩相配的压肩,压肩压住台肩,通过第一沉头螺栓(6)将中模压环(3)与中模套(2)连接,中模压环(3)将中模(1)压住固定;中模固定架(4)设有用于定位承载中模套(2)的台阶孔,中模套(2)置于其内,通过第二沉头螺栓(7)将中模套(2)与中模固定架(4)连接;中模压环(3)的上平面、中模套(2)的上平面与中模固定架(4)的上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料板(5)置于其上,与中模(1)正对的上料板(5)部位开设有料孔,供粉料从上料板(5)进入中模(1)内;上料板(5)上分布有沉头螺栓孔,相对应地,中模固定架(4)上设有螺纹孔,通过第三沉头螺栓(8)将上料板(5)安装于中模固定架(4)上;上料板(5)上分布有顶丝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望李振利张均辉刘瑞坤王义文杨军金璇
申请(专利权)人:潜江新锐硬质合金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