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箱体装置系统,包括箱体本体,所述箱体本体内依次设置有格栅槽、第一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消毒池;所述第一厌氧池内设置有可生物降解填料材料组成的第一填料床层,所述可生物降解填料材料的表面吸附有含有厌氧菌群、聚磷菌的活性污泥,所述好氧池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钢丝网层、若干个可生物降解填料材料制备的填料颗粒、第二钢丝网层;所述填料颗粒的表面吸附有含好氧菌群、聚磷菌的活性污泥;该装置系统设备工艺简单,占地面积小、易操作控制,便于移动,利用该装置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去除生物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还能使得总氮、总磷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对分散农户生活污水实现高效净化。净化。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箱体装置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了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了一种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箱体装置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一些城郊部分区域或农村地区,居民生活集中程度不及城市,居住地较为分散,居民户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的处理方式很多情况比较简单、直接,甚至会出现厨房废水、厕所污水直接排放于地表或直接排放入河流中,造成了一定环境上的污染或水质污染。
[0003]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厨房污水、厕所污水等的处理方式也得到了重视。但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用于分散型污水的净化处理的装置系统,存在设备工艺流程复杂,控制难度大,可移动性差,设备运行稳定性差的问题,而且,对于生活污水的净化,往往会出现净化后水的总氮(TN)、总磷(TP)指标还是偏高,甚至难以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净化分散居民户中生活污水的装置系统存在的设备工艺复杂、操作控制难度大、净化后水中总氮、总磷指标偏高,难以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箱体装置系统,该装置系统设备工艺简单,占地面积小、易操作控制,便于移动,利用该装置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去除生物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还能使得总氮、总磷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对分散农户生活污水实现高效净化。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箱体装置系统,包括箱体本体,所述箱体本体内依次设置有格栅槽、第一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消毒池;
[0007]所述箱体本体侧壁顶部设置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用于将待处理生活污水通入所述箱体本体内;
[0008]所述格栅槽内设置有若干根间隔设置的格栅条,所述格栅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厌氧池的顶部,所述格栅槽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进水口排出的待处理生活污水,并将待处理生活污水进行初步过滤;
[0009]所述第一厌氧池内设置有可生物降解填料材料组成的第一填料床层,所述可生物降解填料材料的表面吸附有含有厌氧菌群、聚磷菌的活性污泥,所述第一厌氧池用于接收所述格栅槽过滤后的污水并将污水流经第一填料床层后从所述第一厌氧池的出水口排出;
[0010]所述好氧池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钢丝网层、若干个可生物降解填料材料制备的填料颗粒、第二钢丝网层;所述填料颗粒的表面吸附有含好氧菌群、聚磷菌的活性污泥;所述第二钢丝网层下方设置有曝气器;所述好氧池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厌氧池的出水口排出的污水并将污水依次流经第一钢丝网层、填料颗粒、第二钢丝网层后从所述好氧池的
底部出水口排出;
[0011]所述沉淀池用于接收所述好氧池的底部出水口排出的污水并进行沉淀处理,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污泥回流管,所述污泥回流管连接至所述格栅槽内;所述沉淀池的顶部设置有溢流出水口,所述溢流出水口连接至所述消毒池;
[0012]所述消毒池内设置有药剂箱,所述药剂箱内盛装有氯片或次氯酸钠溶液,所述药剂箱的出料口连接至所述消毒池内,所述消毒池用于接收所述沉淀池的所述溢流出水口排出的水,并将水进行消毒处理;
[0013]所述箱体本体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和所述消毒池相连;
[0014]其中,所述可生物降解填料材料是聚己内酯(PCL)、聚乳酸(PLA)、聚羟基丁酸戊酯的一种或多种。
[0015]本技术提供的生活污水的处理装置系统是箱体结构系统,该箱体结构系统主要由有格栅槽、第一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消毒池组成,生活污水经过箱体结构中的五个净化池后,通过五个净化池的相互配合,利用该装置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去除生物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还能使得总氮、总磷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对分散农户生活污水实现高效净化。同时,该箱体装置系统设备工艺简单,占地面积小、易操作控制,便于移动,对分散农户的生活污水处理有着明显的优势。
[0016]其中,本技术的装置系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首先通过格栅槽进行初步过滤将待处理废水中的固定废渣除去,然后污水流经第一厌氧池,第一厌氧池内呈厌氧状态,填充含厌氧菌的颗粒活性污泥,且活性污泥吸附在可生物降解填料材料上,厌氧微生物的厌氧反硝化作用,可以将生活污水中的硝酸根、亚硝酸根等硝态氮转化为氮气,脱出氮元素;同时好氧池设置好氧条件,池内设置有填料颗粒,填料颗粒的表面贴附着含好氧菌群的活性污泥,曝气的条件下,水中富含氧气,污水中的有机物被降解,同时,好氧菌起硝化作用,将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硝态氮;聚磷菌起到除磷的作用,然后沉淀池将水进行沉淀净化,污泥通过排泥装置回流至格栅槽,沉淀池的上层清液经过消毒池的消毒后即可排出,排出后的净化水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0017]目前,在小规模分散式污水处理中,常常出现因进水可利用碳源不足导致反硝化不彻底,进而造成出水总氮超标的问题。有部分研究和专利采用添加小分子碳源和天然材料作为碳源补充,以支持反硝化。但如甲醇、葡萄糖等小分子碳源成本过高,污泥产率高;秸秆、淀粉、玉米芯等天然材料存在碳源释放不稳定和产生废渣堵塞管道的问题。本技术的厌氧池和好氧池中均设置了负载以聚己内酯(PCL)、聚乳酸(PLA)、聚羟基丁酸戊酯的一种或多种为原料的可生物降解的填料,该可生物降解填料相比传统有机塑料填料,具有更好的亲水性,可以更好地吸附微生物形成生物膜,不存在天然材料产生的废渣堵塞管道的问题。可生物降解填料在厌氧区,经过污水浸泡和微生物的作用,会缓慢释放碳源,有助于回流液中硝酸盐氮在缺氧条件下被反硝化为气态氮,达到脱氮的目的。好氧区,可生物降解填料同样会缓慢释放碳源,有助于使未完全反硝化的硝态氮进一步发生好氧反硝化,也可以达到脱氮的目的。同时,在好氧区,缓慢释放的碳源也有助于氨氮被同化、异养硝化。另外,好氧区的填料为悬浮设置,当曝气启动时,呈现流化状态,有助于污水中污染物传质。另外,在缺氧区和好氧区,可生物降解填料的有助于微生物的附着、繁殖,形成更加稳定的生物膜,使世代时间相对较长的微生物,如厌氧氨氧化菌、硝化菌等也可以附着在生物膜上,
避免起污水处理作用的微生物流失。最后,在好氧区和缺氧区,添加可生物降解填料形成的生物膜还可以在同一空间内形成不同的营养条件、溶解氧条件微环境,提升污水处理微生物多样性。通过厌氧池和好氧池的协同作用,可避免污水中可利用碳源不足导致反硝化不彻底而造成的出水总氮超标的问题。
[001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格栅槽中,相邻两个格栅条之间的间隔为8mm~15mm。格栅槽可以将待处理的生活污水进行初步过滤,将生物污水中的一些固体废渣残留在格栅槽中。优选地,所述格栅槽中,相邻两个格栅条之间的间隔为10mm~15mm,例如11mm、12mm、13mm、14mm、15mm等。
[0019]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格栅槽与所述第一厌氧池之间为可拆卸连接设置。格栅槽可拆卸设置便于对格栅槽中残留的固体废渣进行清理。
[0020]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箱体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本体,所述箱体本体内依次设置有格栅槽(1)、第一厌氧池(2)、好氧池(3)、沉淀池(4)、消毒池(5);所述箱体本体侧壁顶部设置有第一进水口(11),所述第一进水口用于将待处理生活污水通入所述箱体本体内;所述格栅槽(1)内设置有若干根间隔设置的格栅条,所述格栅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厌氧池(2)的顶部,所述格栅槽(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进水口(11)排出的待处理生活污水;所述第一厌氧池(2)内设置有可生物降解填料材料组成的第一填料床层(21),所述可生物降解填料材料的表面吸附有含有厌氧菌群、聚磷菌的活性污泥,所述第一厌氧池(2)用于接收所述格栅槽(1)过滤后的污水并将污水流经第一填料床层(21)后从所述第一厌氧池(2)的出水口排出;所述好氧池(3)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钢丝网层(31)、若干个可生物降解填料材料制备的填料颗粒、第二钢丝网层(32);所述填料颗粒的表面吸附有含好氧菌群、聚磷菌的活性污泥;所述第二钢丝网层(32)下方设置有曝气器(33);所述好氧池(3)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厌氧池(2)的出水口排出的污水并将污水依次流经第一钢丝网层(31)、填料颗粒、第二钢丝网层(32)后从所述好氧池(3)的底部出水口排出;所述沉淀池(4)用于接收所述好氧池(3)的底部出水口排出的污水,所述沉淀池(4)的底部设置有污泥回流管(41),所述污泥回流管(41)连接至所述格栅槽(1)内;所述沉淀池(4)的顶部设置有溢流出水口,所述溢流出水口连接至所述消毒池(5);所述消毒池(5)内设置有药剂箱(51),所述药剂箱(51)内盛装有氯片或次氯酸钠溶液,所述药剂箱(51)的出料口连接至所述消毒池(5)内,所述消毒池(5)用于接收所述沉淀池(4)的出水口排出的水;所述箱体本体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52),所述第一出水口(52)和所述消毒池(5)相连;其中,所述可生物降解填料材料是聚己内酯、聚乳酸、聚羟基丁酸戊酯的一种或多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茂霞,江滔,苏泽模,常佳丽,
申请(专利权)人:乐山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