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式膜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38399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式膜系统,该管式膜系统的溢流管的出口安装有网兜式柔性过滤袋,这样携带杂质、垢皮的原水从溢流口出来后,杂质和垢皮就被轻易拦截在网兜内,不会进入管式膜,定期清理网兜式柔性过滤袋内杂质。由于原水量小,相对过滤面积比自动反洗过滤器的过滤面积放大了上千倍,可实现超低压过滤,虽然不能自动清堵,但大幅延长清堵时间,一般一年清理一次即可,由于网兜成本极低,也可考虑直接更换。因此可取消自动反洗过滤器,减少设备投资,同时也可减少循环泵的规格,大幅减少系统能耗。由于无反洗水排放,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产水率。的产水率。的产水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式膜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管式膜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管式膜技术作为当前废水处理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支,为解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极好的技术支撑,尤其在废水处理及回用和海咸水淡化两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与应用前景,而其中作为预处理的管式膜处理系统因其流程短、加药少、占地小、操作容易、处理效果佳等优点得到市场的特别青睐。
[0003]管式膜特别适用于化学软化法生成的沉淀物的固液分离,但是,化学软化法的反应槽内触液的壁面结垢是必然的,在垢层厚度达1~2mm时由于温度变化和机械振动会龟裂,进而随机脱落形成片状垢皮,周而复始,这些片状垢皮若不被过滤掉直接进入管式膜系统,由于管式膜的流道直径仅8mm,滤层膜厚度仅0.2mm,错流流速为3~5m/s,极易造成两个致命问题:1、通不过的垢皮导致流道堵塞;2、能通过的垢皮由于高流速导致管式膜滤层划伤。若原水含大颗粒杂质多,所造成的问题和垢皮的影响相同。
[0004]为解决上述缺陷,现有通常在管式膜进水端设置粗过滤器,杂质量少会设置Y型过滤器,定期手工清堵;杂质量多则会设置自动反洗过滤器。在管式膜的前端设置过滤器虽然对进入管式膜中的水进行了过滤,但是过滤器对水量阻力会引起能耗,同时因管式膜的过滤机理引起了循环水量的剧增使自动反洗过滤器的规格能耗都增大了很多,降低了系统的产水率。
[0005]因此,如何在兼顾水质过滤和能耗低两方面,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一直关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在实现水质过滤的前提下,降低能耗又能提高管式膜产水率的管式膜系统。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管式膜系统,至少包括反应槽、浓缩槽和管式膜,所述浓缩槽的流体出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管式膜的进口,所述管式膜的回水口通过回水管路连通所述浓缩槽,并且所述反应槽和所述浓缩槽之间设置有溢流管,用于将所述反应槽中的液体导流至所述浓缩槽;所述溢流管的出口设置有网兜式柔性过滤袋,并且所述柔性过滤袋包括进口固定部和滤网,所述进口固定部与所述溢流管的出口端部固定,所述滤网大部分位于所述浓缩槽的内部。
[0008]与现有技术在管式膜进口安装过滤器相比,本技术中的管式膜系统的溢流管的出口安装有网兜式柔性过滤袋,这样携带杂质、垢皮的原水从溢流口出来后,杂质和垢皮就被轻易拦截在网兜内,不会进入管式膜,定期清理网兜式柔性过滤袋内杂质。由于原水量小,相对过滤面积比自动反洗过滤器的过滤面积放大了上千倍,可实现超低压过滤,虽然不能自动清堵,但大幅延长清堵时间,一般一年清理一次即可,由于网兜成本极低,也可考虑
直接更换。因此可取消自动反洗过滤器,减少设备投资,同时也可减少循环泵的规格,大幅减少系统能耗。由于无反洗水排放,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产水率。
[0009]可选地,所述溢流管的出口端部设置有环形凸缘,所述柔性过滤袋的进口固定部套装所述环形凸缘,并通过柔性绳捆绑固定于所述溢流管位于所述环形凸缘上游的小径管段。
[0010]可选地,所述浓缩槽的流体出口仅通过泵直接连通所述管式膜的进口。
[0011]可选地,所述溢流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竖直段位于所述反应槽的内部且进口端低于所述反应槽高度的一半,所述水平段的出口穿过所述反应槽和所述浓缩槽侧壁上的通孔延伸至所述浓缩槽,所述柔性过滤袋固定于所述水平段的出口。
[0012]可选地,所述反应槽为具有上端敞口的箱体,所述管式膜系统还包括机械搅拌器,工作时,所述机械搅拌器的搅拌头能够自所述敞口伸至所述反应槽的内部。
[0013]可选地,所述柔性过滤袋的滤袋的张开空间与所述浓缩槽的内腔体积相同。
[0014]可选地,还包括开口朝上的箱体,所述箱体内部通过隔板隔离形成所述浓缩槽和所述反应槽,所述隔板靠近上方的位置设置有供所述溢流管通过的通孔。
[0015]可选地,还包括曝水管路,用于清洗所述浓缩槽的底壁;所述曝水管路设于所述浓缩槽内部且靠近所述浓缩槽的槽底设置,所述曝水管路的管壁设置有若干曝水通孔,所述曝水管路的进口连通所述回水管路的出口。
[0016]可选地,所述柔性过滤袋的滤网下端靠近所述曝水管路。
[0017]可选地,还包括药管和进水管,分别用于向所述反应槽内部施加药剂和原水。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管式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I处放大示意图。
[0020]其中,图1至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一一对应关系如下:
[0021]1‑
药管、2

进水管、3

反应槽、4

浓缩槽、5

溢流管、6

机械搅拌器、7

排泥管、8

循环泵、9

环形凸缘、10

柔性过滤袋、11

管式膜、12

回水管路、13

管式膜产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3]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管式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I处放大示意图。
[002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式膜系统,至少包括反应槽、浓缩槽和管式膜。
[0025]管式膜是采用管式大流量错流过滤,水流切向高速流过膜表面,在过滤的同时还有冲刷清洁膜表面的作用,污染物不易累积,膜面不易污染。错流式滤膜作为过滤是为了达到非常好的出水水质来代替传统的沉降或澄清工艺。过滤利用微孔的膜把废水中的悬浮物分离出来。它不需要沉淀物粒径足够大和比重足够大,是一种很有效的固液分离方法。
[0026]由于管式膜的滤膜可以承受很高的污泥浓度2~5%,一般不设沉降澄清装置,而是配置一个浓缩槽将浓水回流到浓缩槽与原水混合循环过滤,浓缩槽浓度达到设定值时定
量排泥维持系统物料平衡。
[0027]管式膜设置有管式膜产水出口13,以便管式膜内部的产水流至外部。
[0028]药剂和原水通过管路进入反应槽3,如图1所示,系统相应设置有药管1和进水管2,分别用于向反应槽3内部施加药剂和原水。在反应槽3内部反应,原水中的大部分杂质沉淀析出。反应槽3和浓缩槽4之间设置有溢流管5,用于将反应槽3中的液体导流至浓缩槽4,即反应后的液体经过溢流管5进入浓缩槽4内部。
[0029]本技术中浓缩槽4的流体出口通过管路连通管式膜11的进口,管式膜11的回水口通过回水管路12连通浓缩槽4,系统通过浓缩槽4循环实现连续地进水、产水和排泥、排杂质,从而达到水量平衡。
[0030]本技术中溢流管5的出口设置有网兜式柔性过滤袋10,并且柔性过滤袋10包括进口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式膜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反应槽(3)、浓缩槽(4)和管式膜(11),所述浓缩槽(4)的流体出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管式膜的进口,所述管式膜(11)的回水口通过回水管路(12)连通所述浓缩槽(4),并且所述反应槽(3)和所述浓缩槽(4)之间设置有溢流管(5),用于将所述反应槽(3)中的液体导流至所述浓缩槽(4);所述溢流管(5)的出口设置有网兜式柔性过滤袋(10),并且所述柔性过滤袋(10)包括进口固定部和滤网,所述进口固定部与所述溢流管(5)的出口端部固定,所述滤网大部分位于所述浓缩槽(4)的内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5)的出口端部设置有环形凸缘(9),所述柔性过滤袋(10)的进口固定部套装所述环形凸缘(9),并通过柔性绳捆绑固定于所述溢流管(5)位于所述环形凸缘(9)上游的小径管段。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槽(4)的流体出口仅通过泵(8)直接连通所述管式膜(11)的进口。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5)包括相互连接的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竖直段位于所述反应槽(3)的内部且进口端低于所述反应槽(3)高度的一半,所述水平段的出口穿过所述反应槽(3)和所述浓缩槽(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岩峰陈双娇江艳芳郑进朗杨丁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