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在制备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7500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8: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败酱草在制备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中的应用,以败酱草或败酱草提取物为原料制备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败酱草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5mg/mL,最小杀菌浓度为20mg/mL。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发现了败酱草在制备治疗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中的新用途,为临床治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带来了新的用药途径,对于防治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皮葡萄球菌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皮葡萄球菌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败酱草在制备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败酱草在制备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中的应用,属于医药


技术介绍

[0002]细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感染,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和抗菌药物的频繁使用,耐药细菌不断出现。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引起的感染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其耐药性主要表现为耐受多种抗菌药物,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
[0003]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的干燥全草。性凉,味辛、苦。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排脓之功效,常用于肠痈,肺痈,痢疾,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目前未见败酱草用于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抗菌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败酱草在制备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中的应用,为研究开发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药物提供新的途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败酱草在制备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中的应用。
[0007]作为一种优选,具体来说,是败酱草提取物在制备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中的应用。
[0008]上述应用中,所述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为体外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药物。
[0009]上述应用中,所述败酱草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20mg/mL。
[0010]上述应用中,所述败酱草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5mg/mL。
[0011]上述应用中,所述败酱草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3)将药材败酱草晾干、精选后粉碎并过筛,以4

8倍体积水,回流提取2

3次,每次1

3小时;
[0013](4)合并提取液,经蒸发浓缩后得到浓缩膏,将浓缩膏干燥浓缩后粉碎、过筛,得到败酱草提取物的干燥粉末。
[0014]本专利技术还请求保护一种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该药物中含有败酱草或败酱草的提取物。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败酱草对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体外抗菌作用的深入研究,首次发现了败酱草在制备治疗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中的新用途,为研究开发新型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药物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
础,为临床治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引起的感染带来了新的用药途径,对于防治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甲氧西林体外诱导模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甲氧西林体外诱导下表皮葡萄球菌敏感性变化及稳定性考察结果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败酱草水提物制备流程图。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验证效果,申请人对败酱草对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做了研究,其结果如下:
[0021]一、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获得
[0022]本实验通过体外强诱导方式(如图1所示),以甲氧西林作为诱导药物,采用强诱导法方法获得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
[0023]首先将药物进行倍比稀释,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8MIC(4μg/mL)、4MIC(2μg/mL)、2MIC(1μg/mL)、1MIC(0.5μg/mL)、1/2MIC(0.25μg/mL)和1/4MIC(0.125μg/mL)。
[0024]然后将过夜培养的表皮葡萄球菌稀释1.0
×
105~1.0
×
106cfu
·
mL
‑1,将其接种于无菌的96孔板中,每孔180μL。
[0025]最后将稀释好的药物无菌依次加入到每孔中,混匀,静置培养24h。将菌液生长的最大药物孔定义为第一代诱导菌,即P1,将其作为下一代诱导的母菌,重复以上步骤。对每一代诱导菌进行菌株的PCR鉴定和MIC测定,同时对其进行

80℃保存。
[0026]此外,为了考察上述获得耐药菌株的稳定性,利用无甲氧西林的TSB培养基对耐药突变菌进行连续传10代,依次取0代、2代、4代、6代、8代和10代的菌株进行MIC测定。经过21天诱导,表皮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最小抑菌浓度(MIC)从2μg/mL升至64μg/mL(图2),同时,利用无甲氧西林的TSB培养基对获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进行连续传10代以考察其稳定型(图2),最终获得MIC为64μg/mL稳定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0027]二、败酱草水提物制备
[0028]称取中药材败酱草30g晾干、精选后粉碎并过100目筛,以5倍体积水150mL,回流提取3次,每次2h,合并提取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后得到浓缩膏,将浓缩膏置于ZK

82B型真空干燥箱中,在60℃下浓缩至浸干,得半成品,检测后经粉碎、过筛,获取干燥粉末3g,每1g粉末约等于原药10g,储存于干燥处备用。
[0029]三、败酱草对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体外抗菌作用
[0030]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规定的肉汤稀释法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进行败酱草对表皮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0031]首先,将表皮葡萄球菌接种于TSB培养基中,37℃培养过夜,利用无菌生理盐水将其稀释至0.5麦氏比浊度,再利用TSB培养基对其进行稀释至1.0
×
105~1.0
×
106cfu
·
mL
‑1,将细菌混悬液加入无菌96孔培养板中,其中每孔加100μL。
[0032]然后,精确称取败酱草溶于培养基中,配制为160mg
·
mL
‑1,加入到第一个孔中,混匀,取100μL细菌混悬液加入到第2个孔中,混匀,依次稀释,直至第12个孔;最终从第12个孔中吸取100μL,将其弃去。
[0033]最后,按照CLSI推荐的方法,即以肉眼观察无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败酱草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结果为2.5mg/mL。
[0034]四、败酱草对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体外杀菌作用
[0035]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是指杀死初始浓度菌液中99.9%的供测试菌体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0036]最小杀菌浓度的测试步骤同上述“三”中MIC测试方法,取肉眼观察为澄清孔的液体20μL转至TSA平板,37℃培养过夜,在TSA平板中计数少于5个菌落者作为败酱草的MBC,结果为20mg/mL。
[0037]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宗旨的前提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败酱草在制备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中的应用。2.败酱草提取物在制备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中的应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药物为体外抗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药物。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败酱草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20mg/mL。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败酱草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5mg/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鑫张宁彭玮周永辉杨雨齐安丽丽罗宁宁李春燕邹松岐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