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充电器、移动电源、无线充的三合一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7384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7: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实现充电器、移动电源、无线充的三合一电源,属于充电器技术领域,包括:壳体;AC/DC输入模块,设于壳体,实现AC输入转为DC;QI无线充模块,设于壳体,AC/DC输入模块将AC输入转为DC输出至QI无线充模块实现无线充电;移动电源,设于壳体,AC/DC输入模块将AC输入转为DC输出至移动电源为其充电;以及DC线输出接口,设于壳体,AC/DC输入模块将AC输入转为DC输出至TYPECPD输出接口,可实现笔记本电脑充电,集电源适配器、移动电源、无线充功能三合一,用户携带方便,且充电功能更强大,整体价格更实惠。整体价格更实惠。整体价格更实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实现充电器、移动电源、无线充的三合一电源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器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实现充电器、移动电源、无线充的三合一电源。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给手机、相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充电的电源,主要有下述所列3种类型,该类型电源采用高频电源技术、电池技术或无线充电技术,运用智能动态调整充电技术,把输入的电压/电流变换为用电设备需要的电压/电流,通常由机壳、电路板、磁性元件、电芯及其它元器件组成;此类电源轻巧、效率高、成本低、可靠性高,对空间、环境影响小,一般功率不大,广泛适用于办公场所的手机、相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充电。
[0003]目前,充电电源主要有3种类型:
[0004](1)单纯的AC/DC充电器(简称充电器);
[0005](2)单纯的无线充电器(简称无线充);
[0006](3)单纯的移动电源。
[0007]上述三种充电电源各只有一种充电模式,功能单一,用户外出时,如单独携带一种则不便于部分用电设备通电,但三种全部携带将会造成外出携带不便,且总体价格昂贵。

技术实现思路

[0008]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充电器、移动电源、无线充的三合一电源,它集电源适配器、移动电源、无线充功能三合一,用户携带方便,且充电功能更强大,整体价格更实惠。
[0010]2.技术方案
[001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2]一种可实现充电器、移动电源、无线充的三合一电源,包括:
[0013]壳体;
[0014]AC/DC输入模块,设于所述壳体,实现AC输入转为DC;
[0015]QI无线充模块,设于所述壳体,所述AC/DC输入模块将AC输入转为DC输出至QI无线充模块实现无线充电;
[0016]移动电源,设于所述壳体,所述AC/DC输入模块将AC输入转为 DC输出至移动电源为其充电;以及
[0017]DC线输出接口,设于所述壳体,所述AC/DC输入模块将AC输入转为DC输出至DC线输出接口,可实现笔记本电脑充电,集电源适配器、移动电源、无线充功能三合一,用户携带方便,且充电功能更强大,整体价格更实惠。
[001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
[0019]USB

A输出接口,设于所述壳体,所述USB

A输出接口设置有1 个。
[002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
[0021]USB

C充电放接口,设于所述壳体,所述USB

C充电放接口设置有1个。
[002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
[0023]电池充电充按钮开关,设于所述壳体,用以实现电源开闭。
[002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
[0025]电池电量显示模块,设于所述壳体,用以显示电源电量。
[002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TYPE C PD输出接口插接有TYPE C线接入接口以连接充电设备。
[002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AC/DC输入模块包括火线端L和零线端N,所述火线端L和零线端N的输出端均连接有电感器 LF1,所述火线端L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1、电阻R2和电容CX1,所述电阻R1、电阻R2和电容CX1并联,所述电阻R1的输出端连接分别连接有电阻R3和电阻R4,所述电阻R2的输出端与电阻R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零线端N连接的电感器LF1的输出端与电阻R3、电阻R4和电容CX1的输出端连接,两个所述电感器LF1的输出端均连接有电感器LF2,两个所述电感器LF2的输出端连接有稳压二极管 BD1,所述稳压二极管BD1的正极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1和电感器L3,且电容C1和电感器L3并联,所述稳压二极管BD1的负极端与GND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BD1的输出端与电感器L3连接,所述电感器 L3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2和电容C3,且电容C2与电容C3并联,所述稳压二极管BD1的负极端与电容C1的输出端、电容C2的输出端和电容C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感器L3的输出端还分别连接有电阻 R5、电阻R6、电容C7和电容C8,所述电阻R5、电阻R6和电容C7 并联后与电容C8串联,所述电容C8的输出端与GND端连接,所述电感器L3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线圈TIA,所述线圈TIA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8和电阻R7,且电阻R8和电阻R7并联,所述电阻R8和电阻R7的输出端连接有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2的输出端与电容 C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线圈TIA的输出端连接有稳压源U1,所述线圈TIA的侧向感应设有线圈TIC,所述线圈TIC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15和电容C16,且电容C15和电容C16并联,所述电容C15和电容C16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三极管Q2、二极管D4和电容C14,所述电容C14的输出端连接有电阻R15,所述电容C14和电阻R15串联后与二极管D4和三极管Q2并联,所述电阻R15、二极管D4和三极管Q2的输出端连接有电阻R16,所述电阻R16的输出端与稳压源U1 连接,所述电容C15和电容C16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电容C17,所述电容C17的输出端与稳压源U1连接,所述线圈TIC的输出端还分别连接有电阻R19和电阻R20,所述电阻R20的输出端连接有电容C19,且电阻R20与电容C19串联后与电阻R19并联,所述电阻R19的输出端和电容C19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18、电阻R21、电容C18、和电阻R22,所述电阻R18与电阻R21并联,所述电容C18与电阻R18 并联后与稳压源U1连接,所述电阻R18的输出端分别与稳压源U1和电阻R2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21的输出端分别与GND端和稳压源U1连接。
[002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移动电源包括SC8813芯片,所述SC8813芯片的8引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26和电容C22连接,且电阻R26与电容C22并联,所述电容C22的输出端与GND端连接,所述SC8813芯片的9引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31和电阻R35,且电阻 R35与电阻R31并联,所述SC8813芯片的10引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29 和电阻R34,且电阻R29与电阻R34并联,所述SC8813芯片的16引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30和电阻R32,且电阻R30和电阻R32并联,所述SC8813芯片的17引脚连接有电阻R27,所述电阻R27的输出端连接有电容C23,所
述电容C23的输出端与GND端连接,所述SC8813 芯片的18引脚分别与电阻R24和电阻R22连接,且电阻R24与电阻 R22并联,所述电阻R24的输出端与GND端连接,所述电阻R22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6、电容C5、电容C4和电容C3,且电容C6、电容C5、电容C4和电容C3并联,所述C6、电容C5、电容C4和电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实现充电器、移动电源、无线充的三合一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AC/DC输入模块(1),设于所述壳体(10),实现AC输入转为DC;QI无线充模块(3),设于所述壳体(10),所述AC/DC输入模块(1)将AC输入转为DC输出至QI无线充模块(3)实现无线充电;移动电源(2),设于所述壳体(10),所述AC/DC输入模块(1)将AC输入转为DC输出至移动电源(2)为其充电;以及TYPE C PD输出接口,设于所述壳体(10),所述AC/DC输入模块(1)将AC输入转为DC输出至TYPE C PD,可实现笔记本电脑充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充电器、移动电源、无线充的三合一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USB

A输出接口(4),设于所述壳体(10),所述USB

A输出接口(4)设置有1个。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充电器、移动电源、无线充的三合一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USB

C充电放接口(5),设于所述壳体(10),所述USB

C充电放接口(5)设置有1个。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充电器、移动电源、无线充的三合一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充电充按钮开关(7),设于所述壳体(10),用以实现电源开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充电器、移动电源、无线充的三合一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电量显示模块(8),设于所述壳体(10),用以显示电源电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充电器、移动电源、无线充的三合一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TYPE C PD输出接口插接有TYPE C线接入接口(9)以连接充电设备。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充电器、移动电源、无线充的三合一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AC/DC输入模块(1)包括火线端L和零线端N,所述火线端L和零线端N的输出端均连接有电感器LF1,所述火线端L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1、电阻R2和电容CX1,所述电阻R1、电阻R2和电容CX1并联,所述电阻R1的输出端连接分别连接有电阻R3和电阻R4,所述电阻R2的输出端与电阻R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零线端N连接的电感器LF1的输出端与电阻R3、电阻R4和电容CX1的输出端连接,两个所述电感器LF1的输出端均连接有电感器LF2,两个所述电感器LF2的输出端连接有稳压二极管BD1,所述稳压二极管BD1的正极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1和电感器L3,且电容C1和电感器L3并联,所述稳压二极管BD1的负极端与GND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BD1的输出端与电感器L3连接,所述电感器L3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2和电容C3,且电容C2与电容C3并联,所述稳压二极管BD1的负极端与电容C1的输出端、电容C2的输出端和电容C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感器L3的输出端还分别连接有电阻R5、电阻R6、电容C7和电容C8,所述电阻R5、电阻R6和电容C7并联后与电容C8串联,所述电容C8的输出端与GND端连接,所述电感器L3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线圈TIA,所述线圈TIA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8和电阻R7,且电阻R8和电阻R7并联,所述电阻R8和电阻R7的输出端连接有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2的输出端与电容C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线圈TIA的输出端连接有稳压源U1,所述线圈TIA的侧向感应设有线圈TIC,所述线圈TIC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电容
C15和电容C16,且电容C15和电容C16并联,所述电容C15和电容C16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三极管Q2、二极管D4和电容C14,所述电容C14的输出端连接有电阻R15,所述电容C14和电阻R15串联后与二极管D4和三极管Q2并联,所述电阻R15、二极管D4和三极管Q2的输出端连接有电阻R16,所述电阻R16的输出端与稳压源U1连接,所述电容C15和电容C16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电容C17,所述电容C17的输出端与稳压源U1连接,所述线圈TIC的输出端还分别连接有电阻R19和电阻R20,所述电阻R20的输出端连接有电容C19,且电阻R20与电容C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智星杨譓鹏冷昭君詹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炬神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