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偷窥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6826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偷窥膜,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离型膜层、主膜层、第一胶粘层、防窥功能层、第二胶粘层及第二离型膜层;所述防窥功能层包括百叶窗式防偷窥层;所述百叶窗式防偷窥层由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离子导体层、离子存储层及第二透明导电层;在防偷窥膜的防窥功能层中使用百叶窗式防偷窥层,并在百叶窗式防偷窥层中设置了电致变色层,能够通过手动切换电致变色层的通电/断电情况,改变电致变色层的颜色,实现防偷窥功能的开启和关闭,从而实现了在防偷窥模式和正常使用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模式和正常使用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模式和正常使用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偷窥膜


[0001]本技术涉及屏幕保护膜
,特别涉及一种防偷窥膜。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公共场合使用智能手机和便携式电脑的场景越来越多。人们通过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浏览信息,在ATM存取款等操作,因屏幕可视角度过大,信息很容易被人获取,使用防偷窥膜因可视范围小,能有效的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但传统的防偷窥膜存在透光率差,屏幕亮度低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以及在需要家庭共享等不需屏蔽场景时不能自由切换的问题。
[0003]授权公告号为CN205800347U的专利提出石墨烯掺杂的百叶窗结构的防偷窥钢化玻璃膜,在正视屏幕的30度范围内可很好的保护使用者的隐私,但存在透光率差以及需要广角可视时屏幕漆黑无法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自由切换的防偷窥膜。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防偷窥膜,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离型膜层、主膜层、第一胶粘层、防窥功能层、第二胶粘层及第二离型膜层;
[0007]所述防窥功能层包括百叶窗式防偷窥层;
[0008]所述百叶窗式防偷窥层由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离子导体层、离子存储层及第二透明导电层。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主膜层为透明钢化玻璃,厚度为0.2~0.4mm;
[0010]所述第一胶粘层和所述第二胶粘层采用PU胶或OCA光学胶中的一种,厚度为20~100nm。r/>[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离型膜层和所述第二离型膜层的材质为PET、PE或OPP 中的一种,厚度为10~100μm。
[0012]进一步的,所述防窥功能层还包括防眩光填充层;
[0013]所述防眩光填充层与所述防窥功能层沿水平方向交替排列。
[0014]进一步的,所述百叶窗式防偷窥层包括底板和多个与所述底板垂直的并且沿水平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隔板,多个所述隔板的第一侧均与所述底板连接以构成梳型结构;
[0015]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侧相邻的一侧与所述底板的一侧共面,并与所述第一胶粘层连接;
[0016]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侧相邻的另一侧与所述底板的另一侧共面,并且与所述第二胶粘层连接。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远离电致变色层的一侧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靠近离子存储层的一侧设有电极;
[0018]所述电极设有两根电极线;
[0019]所述电极线用于与外部微型电源和开关相连接。
[0020]进一步的,所述隔板的宽度为20~50μm,厚度为50~200μm;
[0021]相邻两个隔板的间隔为50~100μm;
[0022]所述底板的宽度为0.2~2mm,厚度为50~200μm。
[0023]进一步的,所述电致变色层为多孔结构的电致变色薄膜;
[0024]所述多孔结构中孔的孔径为50~200nm。
[002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厚度为50~150nm,表面电阻为500~1000欧姆;
[0026]所述电致变色层厚度为0.5~50μm;
[0027]所述离子导体层厚度为1~100μm的电解质导体层;
[0028]所述离子存储层厚度为1~100μm。
[0029]进一步的,所述百叶窗式防偷窥层还包括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
[0030]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厚度均为2~10μm;
[0031]所述第一透明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
[0032]所述第二透明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远离所述离子存储层的一侧。
[003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防偷窥膜的防窥功能层中使用百叶窗式防偷窥层,并在百叶窗式防偷窥层中设置了电致变色层,能够通过手动切换电致变色层的通电/断电情况,改变电致变色层的颜色,实现防偷窥功能的开启和关闭,从而实现了在防偷窥模式和正常使用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防偷窥膜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防偷窥膜的防窥功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6]标号说明:
[0037]1、第一离型膜层;2、主膜层;3、第一胶粘层;4、防窥功能层;5、第二胶粘层;6、第二离型膜层;41、百叶窗式防偷窥层;411、第一透明基板;412、第一透明导电层;413、电致变色层;414、离子导体层;415、离子存储层;416、第二透明导电层;417、第二透明基板;418、电极连接导线;42、防眩光填充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39]请参照图1

图2,一种防偷窥膜,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离型膜层、主膜层、第一胶粘层、防窥功能层、第二胶粘层及第二离型膜层;
[0040]所述防窥功能层包括百叶窗式防偷窥层;
[0041]所述百叶窗式防偷窥层由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离子导体层、离子存储层及第二透明导电层。
[0042]从上述描述可知,在防偷窥膜的防窥功能层中使用百叶窗式防偷窥层,并在百叶
窗式防偷窥层中设置了电致变色层,能够通过手动切换电致变色层的通电/断电情况,改变电致变色层的颜色,实现防偷窥功能的开启和关闭,从而实现了在防偷窥模式和正常使用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
[0043]进一步的,所述主膜层为透明钢化玻璃,厚度为0.2~0.4mm;
[0044]所述第一胶粘层和所述第二胶粘层采用PU胶或OCA光学胶中的一种,厚度为20~100nm。
[0045]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胶粘层和第二胶粘层种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PU胶与OCA光学胶均有高透光的性质,提高了透光率。
[004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离型膜层和所述第二离型膜层的材质为PET、PE或OPP 中的一种,厚度为10~100μm。
[0047]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离型膜层和第二离型膜层种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提高了可选择性。
[0048]进一步的,所述防窥功能层还包括防眩光填充层;
[0049]所述防眩光填充层与所述防窥功能层沿水平方向交替排列。
[0050]由上述描述可知,防眩光填充层与防窥功能层沿水平方向交替排列,其中在间隙中填充纳米粒子功能膜使其具有防眩光功能,能够实现防眩光功能和防窥功能的同时不影响膜的体积。
[0051]进一步的,所述百叶窗式防偷窥层包括底板和多个与所述底板垂直的并且沿水平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隔板,多个所述隔板的第一侧均与所述底板连接以构成梳型结构;
[0052]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侧相邻的一侧与所述底板的一侧共面,并与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偷窥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离型膜层、主膜层、第一胶粘层、防窥功能层、第二胶粘层及第二离型膜层;所述防窥功能层包括百叶窗式防偷窥层;所述百叶窗式防偷窥层由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离子导体层、离子存储层及第二透明导电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偷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膜层为透明钢化玻璃,厚度为0.2~0.4mm;所述第一胶粘层和所述第二胶粘层采用PU胶或OCA光学胶中的一种,厚度为20~100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偷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型膜层和所述第二离型膜层的材质为PET、PE或OPP中的一种,厚度为10~100μ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偷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窥功能层还包括防眩光填充层;所述防眩光填充层与所述防窥功能层沿水平方向交替排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偷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窗式防偷窥层包括底板和多个与所述底板垂直的并且沿水平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隔板,多个所述隔板的第一侧均与所述底板连接以构成梳型结构;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侧相邻的一侧与所述底板的一侧共面,并与所述第一胶粘层连接;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侧相邻的另一侧与所述底板的另一侧共面,并且与所述第二胶粘层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开煌高鹏虞成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