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6226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7:19
一种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包括后藕节软管、前藕节软管、罐本体、左喷嘴与右喷嘴,其中,罐本体的顶部开设有与罐柱腔相通的进液孔,进液孔包括进液前孔与进液后孔,罐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分隔板以将罐柱腔分隔为罐柱前腔、罐柱后腔,罐柱前腔、罐柱后腔的一端均与左喷嘴的内腔相连通,罐柱前腔、罐柱后腔的另一端均与左喷嘴的内腔相连通,罐柱前腔的中部经进液前孔与前内输入管的底端相连通,罐柱后腔的中部经进液后孔与后内输入管的底端相连通。本设计不仅能制取靠背式纤维,零部件之间的协作性较强,而且应变性较强,输入效率较好。输入效率较好。输入效率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离心纺丝装置,属于纺织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丝状纤维的成型方法,主要包括熔融纺丝、干法纺丝、湿法纺丝、静电纺丝、喷吹纺丝、离心纺丝等。其中,离心纺丝是指聚合物熔体或溶液借助高速旋转的装置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剪切力由细孔甩出而成纤维的方法,相比较传统的静电纺丝法,离心纺丝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
[0003]授权公告号为CN205617001U,授权公告日为2016年10月5日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离心纺丝装置,其包括电机、纺丝头和收集棒,纺丝头安装在电机的转轴顶部并由电机带动转动,纺丝头内具有容纳纺丝液的空腔,纺丝头顶部设有注液口,纺丝头侧壁设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喷丝孔,收集棒围绕纺丝头一圈设置,应用时,纺丝头由电机带动转动,纺丝液从纺丝头的喷丝孔中喷出,在喷丝孔与收集棒之间运动得到拉伸,同时溶剂挥发,形成纤维,通过收集棒接收得到纤维膜。虽然该设计能够实现基本的离心纺丝以得到纤维,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该设计每次只能产生单根纤维,不仅产量较低,而且创新性较弱,只能制取单一结构的纤维,难以满足现有需求,如靠背式纤维(两根不同的纤维背靠背的紧贴在一起)的制取。
[0004]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制取靠背式纤维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制取靠背式纤维的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包括罐本体、左喷嘴与右喷嘴,所述罐本体的内部开设有同轴的罐柱腔,罐本体的顶部开设有与罐柱腔相通的进液孔,且罐柱腔与左喷嘴、右喷嘴的内腔都相连通;所述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还包括后藕节软管与前藕节软管,所述后藕节软管的顶端与后外输入管相连通,后藕节软管的底端与后内输入管的顶端相连通,所述前藕节软管的顶端与前外输入管相连通,前藕节软管的底端与前内输入管的顶端相连通;所述进液孔包括进液前孔与进液后孔,所述罐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分隔板以将罐柱腔分隔为罐柱前腔、罐柱后腔,罐柱前腔、罐柱后腔的一端均与左喷嘴的内腔相连通,罐柱前腔、罐柱后腔的另一端均与左喷嘴的内腔相连通,罐柱前腔的中部经进液前孔与前内输入管的底端相连通,罐柱后腔的中部经进液后孔与后内输入管的底端相连通。
[0007]所述前内输入管的中轴线与罐本体的中轴线之间夹成的前夹角为锐角,所述后内输入管的中轴线与罐本体的中轴线之间夹成的后夹角为锐角。
[0008]所述罐柱腔内卡塞有一个分隔板,该分隔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左角板、中平板、右角板,所述中平板位于罐柱腔的内部,罐柱腔被中平板分隔为罐柱前腔、罐柱后腔,中平板的正面与罐柱前腔相接触,中平板的背面与罐柱后腔相接触,中平板的顶部、底部与罐柱腔的腔壁的顶部、底部对应接触;所述左喷嘴、右喷嘴的结构一致,均包括后锥嘴、中柱嘴、前柱嘴,所述后锥嘴的一端与罐本体的端部相连接,后锥嘴的另一端经中柱嘴与前柱嘴相连接,所述左喷嘴、右喷嘴的内部均开设有依次相通的后嘴腔、中嘴腔、前嘴腔;所述左角板、右角板均位于罐柱腔的外部,且对应的位于左喷嘴、右喷嘴的内部;所述左角板、右角板的大直径端分别与中平板的端部相连接,左角板、右角板的小直径端均向外延伸至后嘴腔内,且左角板、右角板的小直径端的端部近后嘴腔、中嘴腔的交接处设置。
[0009]所述后嘴腔包括后嘴柱腔与后嘴锥腔,所述后嘴柱腔套设在罐本体的端部的外侧围上,所述后嘴锥腔罩在对应的左角板或右角板的外部;所述后嘴锥腔的大直径端与后嘴柱腔相连通,后嘴锥腔的小直径端与中嘴腔平齐连通,且中嘴腔的直径大于左角板、右角板的厚度。
[0010]所述中嘴腔包括中嘴后腔与中嘴前腔,所述中嘴后腔为圆柱型结构,所述中嘴前腔为锥台型结构,所述中嘴后腔的一端与后嘴锥腔的小直径端相连接,中嘴后腔的另一端与中嘴前腔的大直径端相连接,中嘴前腔的小直径端与前嘴腔相连通;所述中嘴后腔上与后嘴锥腔相连接的一端位于后锥嘴内,所述前嘴腔上与中嘴前腔相连接的一端位于中柱嘴内。
[0011]所述后藕节软管与前藕节软管的结构一致,均包括顶节管、中节管与底节管,所述顶节管的顶端与后外输入管或前外输入管相连通,顶节管的底端经中节管与底节管的顶端相连通,底节管的底端与前内输入管或后内输入管的顶端相连通;所述中节管、底节管的制作材料都为弹性材料,中节管、底节管均为变径结构,中节管两端交接处的直径为其直径最窄处,底节管两端交接处的直径为其直径最窄处。
[0012]所述中节管的长度大于底节管的长度。
[0013]所述顶节管的顶面与其底面之间夹成的顶节夹角为锐角;所述顶节管、中节管、底节管中,两两之间的交接处都外套设有加强筋。
[0014]所述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还包括椭圆形的顶遮盖网,该顶遮盖网包括多根上斜丝与多根下斜丝,上斜丝、下斜丝纵横交错以构成斜网孔,顶遮盖网内近其两端的部位分别与前外输入管、后外输入管的侧围固定连接,前外输入管的侧部与前外接口相连接,后外输入管的侧部与后外接口相连接,且前外接口与后外接口正对设置。
[0015]所述顶遮盖网的中部设置有上下连接的上压块与下顶块,上压块、下顶块之间夹有顶遮盖网的中部,上压块的顶部与驱动杆的底端相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一种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中,主要包括后藕节软管、前藕节软管、罐本体、左喷嘴、右喷嘴,其中,罐本体的两端分别与左、右喷嘴相连接,罐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分
隔板以将罐柱腔分隔为罐柱前腔、罐柱后腔,罐柱前、后腔的一端均与左喷嘴相连通,罐柱前、后腔的另一端均与左喷嘴相连通,同时,罐柱前腔的中部依次经进液前孔、前内输入管、前藕节软管后与前外输入管相连通,罐柱后腔的中部依次经进液后孔、后内输入管、后藕节软管后与后外输入管相连通,应用时,伴随罐本体的转动,前藕节软管、后藕节软管向罐柱前腔、罐柱后腔中分别输送不同的溶液(或熔融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两种不同的溶液从对应的某一个喷嘴内结合成同一根纤维的形式被甩出,如左喷嘴或右喷嘴,此时,喷出的纤维就包括三层结构,即两种溶液各自的单独部位,以及两者在中间接触部位时的接触体,从而得到靠背式纤维,此外,前藕节软管、后藕节软管的软管结构,既能利于原料溶液的输送,又不影响罐本体的转动,运行流畅,配合度较高。因此,本专利技术不仅能制取靠背式纤维,而且零部件之间的协作性较强。
[0017]2、本专利技术一种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中,罐柱腔内卡塞有一个分隔板,该分隔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左角板、中平板、右角板,其中,中平板位于罐柱腔的内部,罐柱腔被中平板分隔为罐柱前腔、罐柱后腔,分隔板两端的左角板、右角板分别对应的延伸至左喷嘴、右喷嘴的内部,左角板、右角板的小直径端均向外延伸至后嘴腔内,左、右角板的小直径端的端部近后嘴腔、中嘴腔的交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包括罐本体(3)、左喷嘴(1)与右喷嘴(2),所述罐本体(3)的内部开设有同轴的罐柱腔(31),罐本体(3)的顶部开设有与罐柱腔(31)相通的进液孔(32),且罐柱腔(31)与左喷嘴(1)、右喷嘴(2)的内腔都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还包括后藕节软管(6)与前藕节软管(60),所述后藕节软管(6)的顶端与后外输入管(7)相连通,后藕节软管(6)的底端与后内输入管(64)的顶端相连通,所述前藕节软管(60)的顶端与前外输入管(70)相连通,前藕节软管(60)的底端与前内输入管(65)的顶端相连通;所述进液孔(32)包括进液前孔(321)与进液后孔(322),所述罐本体(3)的内部设置有分隔板(30)以将罐柱腔(31)分隔为罐柱前腔(311)、罐柱后腔(312),罐柱前腔(311)、罐柱后腔(312)的一端均与左喷嘴(1)的内腔相连通,罐柱前腔(311)、罐柱后腔(312)的另一端均与左喷嘴(1)的内腔相连通,罐柱前腔(311)的中部经进液前孔(321)与前内输入管(65)的底端相连通,罐柱后腔(312)的中部经进液后孔(322)与后内输入管(64)的底端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内输入管(65)的中轴线与罐本体(3)的中轴线之间夹成的前夹角(651)为锐角,所述后内输入管(64)的中轴线与罐本体(3)的中轴线之间夹成的后夹角(641)为锐角。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罐柱腔(31)内卡塞有一个分隔板(30),该分隔板(30)包括依次连接的左角板(301)、中平板(302)、右角板(303),所述中平板(302)位于罐柱腔(31)的内部,罐柱腔(31)被中平板(302)分隔为罐柱前腔(311)、罐柱后腔(312),中平板(302)的正面与罐柱前腔(311)相接触,中平板(302)的背面与罐柱后腔(312)相接触,中平板(302)的顶部、底部与罐柱腔(31)的腔壁的顶部、底部对应接触;所述左喷嘴(1)、右喷嘴(2)的结构一致,均包括后锥嘴(21)、中柱嘴(22)、前柱嘴(23),所述后锥嘴(21)的一端与罐本体(3)的端部相连接,后锥嘴(21)的另一端经中柱嘴(22)与前柱嘴(23)相连接,所述左喷嘴(1)、右喷嘴(2)的内部均开设有依次相通的后嘴腔(24)、中嘴腔(25)、前嘴腔(26);所述左角板(301)、右角板(303)均位于罐柱腔(31)的外部,且对应的位于左喷嘴(1)、右喷嘴(2)的内部;所述左角板(301)、右角板(303)的大直径端分别与中平板(302)的端部相连接,左角板(301)、右角板(303)的小直径端均向外延伸至后嘴腔(24)内,且左角板(301)、右角板(303)的小直径端的端部近后嘴腔(24)、中嘴腔(25)的交接处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液输入转动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嘴腔(24)包括后嘴柱腔(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智明刘康李文慧梅顺齐吴紫俊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纺织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