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渗止水系统、防渗箱体及注水式防洪箱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35368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渗止水系统、防渗箱体及注水式防洪箱,该防渗止水系统包括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当相邻的注水式防洪箱联接在一起时,第一密封带的一端与第二密封带的一端垂直抵接,第一密封带与第二密封带形成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密封的止水系统。在迎水面和挡水面之间形成连续的密封系统,提高了防渗止水的效果,且具有使用方便,造型美观等优点。造型美观等优点。造型美观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渗止水系统、防渗箱体及注水式防洪箱


[000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注水式防洪箱。

技术介绍

[0002]防洪装置是一种重要的应急设备,在江河水库防洪以及城市防洪中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的防洪方法一般是在大堤上增设子堤,子堤的形式包括沙袋、土袋、木质护坡子堤以及各种形式的防洪墙。
[0003]采用沙袋、土袋等方式,人力资源使用量大,而且搭建和拆除的速度较慢;采用永久性的防洪土墙的方式,会破坏景观和交通;可拆卸防洪挡墙,需要提前较长的时间进行组装,而且为了提高组装速度需要较多的组装人员。组装人员常常需要在雨天、泥泞地段进行作业。后期对防洪挡墙的拆除也较为麻烦和耗时。
[0004]现有防洪方式还存在共同的问题在于:影响景观,尤其是影响城市景观;对于不同的地面,其联接处以及与地面接触面,密封效果尚不能达到预期。在水压较大时,小的渗漏会逐渐变大,影响整体的防水效果,而且堵漏的工作量也比较大。
[0005]故,需要一种新型的注水式防洪箱。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技术目的:提供一种防渗止水系统,以增强止水效果,同时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防渗止水系统的注水式防洪箱。
[0007]技术方案:防渗止水系统,包括:
[0008]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一密封带,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底部;
[0009]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二密封带,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底部;
[0010]当相邻的注水式防洪箱联接在一起时,第一密封带的一端与第二密封带的一端抵接,第一密封带与第二密封带形成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密封的止水系统。
[0011]采用第一密封带,在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底部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密封结构,解决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地面之间的防渗止水问题。在注水式防洪箱本体底部形成连续密封的止水结构。在每个注水式防洪箱单元形成连续的密封结构。通过第二密封带,在联接件底部形成长度方向上连续的防渗止水结构。同时第一密封带与第二密封带抵接,因此在整个系统中形成连续密封的止水结构。通过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以及注水式防洪箱与联接件联接处的连续密封,获得整体上连续密封的效果,增强了注水式防洪箱组成的防洪系统与地面的密封效果。
[0012]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带为两组或两组以上,至少部分区域在长度方向上平行。通过两组或以上平行的密封结构,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形成二次或三次密封,进一步提高防渗止水效果。
[0013]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带嵌接、螺接、或粘接固定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底部。
[0014]第一密封带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工程上可实施且经济的方式进行。
[0015]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带具有平直段和位于平直段两端的弯折段,所述弯折段延伸至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的配合面;
[0016]当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配合时,弯折段与第二密封带抵接。
[0017]在注水式防洪箱底部布设的第一密封带的形态有多种,例如采用曲线、折线等连续的线条均可实现密封。为了制造的方便以及美观起见,将第一密封带的主体结构与箱体长度方向平齐,然后两端弯折,通过弯折部与联接件上的第二密封带抵接,从而形成连续密封,在工程上更经济,在外形上更加美观。
[0018]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带和/或第二密封带为橡胶带、塑胶带、泡沫带或硅胶带。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的弹性系数符合工程设计的要求,即注水式防洪箱内注入水等物质时,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受压变形,从而与地面形成更加紧密的密封结构。
[0019]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之间设置有密封带。
[0020]通过在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联接件之间设置密封带,提高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联接件联接处,即在高度方向上的密封效果。
[0021]一种注水式防洪箱,包括:
[0022]本体,具有容置腔体和开放端面,本体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一密封带;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联接件配合部;
[0023]盖体,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扣合联接,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注水孔;
[0024]联接件,同时与相邻注水式防洪箱的本体上的联接件配合部联接;联接件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二密封带;
[0025]当相邻的注水式防洪箱联接在一起时,第一密封带的一端与第二密封带的一端抵接,形成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密封的止水系统。
[0026]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包括:所述注水式防洪箱的背水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槽。
[0027]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包括:所述固定槽与联接件适配。
[0028]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包括:所述注水式防洪箱的迎水面设置有若干增强结构。
[0029]一种防渗箱体,包括:
[0030]防渗箱体本体,具有容置腔体和开放端面,本体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一密封带;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联接件配合部;
[0031]盖体,与防渗箱体本体扣合联接,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注液孔;
[0032]联接件,同时与相邻的防渗箱体本体上的联接件配合部联接;联接件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二密封带;
[0033]所述防渗箱体本体、盖体和联接件中至少与液体接触的区域,采用防腐材料制作或设置有耐腐蚀层和/或防污层。
[0034]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当相邻的防渗箱体联接在一起时,第一密封带的一端与第二密封带的一端抵接,形成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密封的止液系统。
[0035]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当相邻的防渗箱体联接在一起时,在接触液体的一侧铺设耐
腐蚀布。
[0036]有益效果:通过止水系统的设计,在注水式防洪箱的底部形成长度方向上的防渗止水结构,同时在注水式防洪箱之间的联接处,形成连续的密封,从而在整体上获得连续防渗止水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3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3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4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中,各附图标记如下:注水式防洪箱1、注水式防洪箱本体101、第一凹槽102、平直段102a、弯折段102b/102c、凸起103、背水面加强部104、背水面联接槽105、侧面联接槽106、注水孔107、盖体加强部108、迎水面加强部109、排水孔110、联接件2、第二凹槽201。
具体实施方式
[0042]结合图1和图4的实施例描述防渗止水系统,在该实施例中,注水式防洪箱1主要包括注水式防洪箱本体101,本体的底部一体成型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102,该第一凹槽102具有大致与长度方向平行的平直段102a、和向内侧延伸的弯折段102b/102c。联接件2的底部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201。。将柔性的密封带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防渗止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一密封带,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底部;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二密封带,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底部;当相邻的注水式防洪箱联接在一起时,第一密封带的一端与第二密封带的一端抵接,第一密封带与第二密封带形成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密封的止水系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止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带为两组或两组以上,至少部分区域在长度方向上平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止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带嵌接、螺接、或粘接固定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底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止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带具有平直段和位于平直段两端的弯折段,所述弯折段延伸至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的配合面;当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配合时,弯折段与第二密封带抵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止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带和/或第二密封带为橡胶带、泡沫带、塑胶带或硅胶带。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防渗止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之间设置有密封带。7.一种注水式防洪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具有容置腔体和开放端面,本体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一密封带;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联接件配合部;盖体,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扣合联接,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注水孔;联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东顾芳芳徐进超
申请(专利权)人: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