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机器人升降减震底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5365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机器人升降减震底盘,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该智能机器人升降减震底盘,包括收纳盒,收纳盒的下端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后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电机,两个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圆周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两个第一锥形齿轮的圆周表面均啮合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两个第二锥形齿轮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螺杆,两个螺杆的圆周表面均螺纹连接有螺母,第一凹槽的前后内壁均开设有两个第二凹槽,两个螺母的左右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于四个第二凹槽的相靠近内壁,两个第三弹簧的相靠近端均开设有第二滑槽,再通过第一固定板上端固定的弹簧来进行减震第二固定板上端的压力,从而达到减震上端的效果。从而达到减震上端的效果。从而达到减震上端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机器人升降减震底盘


[0001]本技术属于机器人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机器人升降减震底盘。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移动机器人开始研究自主车、建筑机器人、消防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火山探险机器人和空间机器人等应用于许多。在一些危险的情景,往往需要移动机器人代替人类去进行营救,作为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机器人能够自动执行各种操作,适应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为释放人类工作负担、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了很大的效益,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0003]但机器人不能升降导致在使用时不便捷,导致机器人在工作时效率低,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再使用时通常的机器人还不能减震导致装置内部无法减震,影响了生产进度,给生产商造成很大的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机器人升降减震底盘,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导致机器人在工作时效率低,导致工作质量下降,并影响了生产进度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智能机器人升降减震底盘,包括收纳盒,所述收纳盒的下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后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电机,两个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圆周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两个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的圆周表面均啮合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两个所述第二锥形齿轮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螺杆,两个所述螺杆的圆周表面均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第一凹槽的前后内壁均开设有两个第二凹槽,两个所述螺母的左右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于四个第二凹槽的相靠近内壁,两个所述螺母的相靠近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受力板,所述第二受力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弹簧,两个所述第三弹簧的相靠近端均开设有第二滑槽,两个所述第二滑槽的相靠近内壁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杆,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第二受力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四个固定块,四个所述固定块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圆形柱和第二弹簧,四个所述第二弹簧分别套设于四个圆形柱的圆周表面,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上端通过铰轴活动铰接有第一受力板,四个所述套筒的圆周内壁分别滑动连接于四个圆形柱的圆周表面,所述第一凹槽的下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杆,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杆分别活动贯穿于两个螺母的上端。
[0007]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收纳盒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板,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四个第一弹簧,位于左侧的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和位于右侧的两个第一弹簧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
[0008]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收纳盒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荧光板,所述第二受力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
[0009]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收纳盒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控制开关,所述
控制开关和两个第一电机之间电性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的相靠近端均固定连接有滑块。
[0011]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第一滑槽,两个所述滑块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第一滑槽的相远离内壁。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方案中,在使用种智能机器人升降减震底盘时通过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一锥形齿轮,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具体使用何种型号的第一电机由熟悉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自行选择,且以上关于第一电机等均属于现有技术,本方案不做赘述,从而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啮合连接使得第二锥形齿轮带动螺杆进行转动,再通过螺杆的螺纹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使得螺母进行上下移动,通过螺母的上下移动来使得机器人进行升降,再通过第二固定杆来进行插接在螺母的上端,使得螺母在活动时更加稳定,避免在活动时上端压力过大导致内部的零件造成损坏,从而导致效率降低,从而使得让机器人上升下降更加稳定,再通过第二受力板上端固定的固定块,通过固定块上端分别固定的圆形柱和第二弹簧,使得再通过机器上升导致压力过大,通过第一受力板下端的零件使得机器人内部的下端进行减震,让机器人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0014]2、本方案中,通过收纳盒上端固定的两个第一固定板来进行隔离,再通过第一固定板上端固定的弹簧来进行减震第二固定板上端的压力,从而达到减震上端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第一立体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剖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结构的第二立体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结构的侧视图;
[0020]图中:1、收纳盒;2、第一凹槽;3、第一电机;4、第一锥形齿轮;5、第二锥形齿轮;6、螺杆;7、螺母;8、控制开关;9、第二凹槽;10、第一固定板;11、第一弹簧;12、第二固定板;13、第一滑槽;14、第一受力板;15、第三固定板;16、荧光板;17、滑块;18、第二滑槽;19、第一固定杆;20、套筒;21、固定块;22、圆形柱;23、第二弹簧;24、伸缩杆;25、第三弹簧;26、第二受力板;27、第二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1
[0023]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24]一种智能机器人升降减震底盘,包括收纳盒1,收纳盒1的下端开设有第一凹槽2,第一凹槽2的后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电机3,两个第一电机3的输出轴圆周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4,两个第一锥形齿轮4的圆周表面均啮合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5,两个第二锥形齿轮5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螺杆6,两个螺杆6的圆周表面均螺纹连接有螺母7,第一凹槽2的前后内壁均开设有两个第二凹槽9,两个螺母7的左右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于四个第二凹槽9的相靠近内壁,两个螺母7的相靠近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受力板26,第二受力板2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弹簧25,两个第三弹簧25的相靠近端均开设有第二滑槽18,两个第二滑槽18的相靠近内壁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杆19,两个第一固定杆19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套筒20,第二受力板2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四个固定块21,四个固定块21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圆形柱22和第二弹簧23,四个第二弹簧23分别套设于四个圆形柱22的圆周表面,两个第一固定杆19的上端通过铰轴活动铰接有第一受力板14,四个套筒20的圆周内壁分别滑动连接于四个圆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机器人升降减震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盒(1),所述收纳盒(1)的下端开设有第一凹槽(2),所述第一凹槽(2)的后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电机(3),两个所述第一电机(3)的输出轴圆周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4),两个所述第一锥形齿轮(4)的圆周表面均啮合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5),两个所述第二锥形齿轮(5)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螺杆(6),两个所述螺杆(6)的圆周表面均螺纹连接有螺母(7),所述第一凹槽(2)的前后内壁均开设有两个第二凹槽(9),两个所述螺母(7)的左右两端分别滑动连接于四个第二凹槽(9)的相靠近内壁,两个所述螺母(7)的相靠近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受力板(26),所述第二受力板(2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固定板(15),两个所述第三固定板(15)的相靠近端均开设有第二滑槽(18),两个所述第二滑槽(18)的相靠近内壁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杆(19),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19)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套筒(20),所述第二受力板(2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四个固定块(21),四个所述固定块(21)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圆形柱(22)和第二弹簧(23),四个所述第二弹簧(23)分别套设于四个圆形柱(22)的圆周表面,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19)的上端通过铰轴活动铰接有第一受力板(14),四个所述套筒(20)的圆周内壁分别滑动连接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沁黄艺坤林遵豪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思知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