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装变形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5268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6: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拆装变形机器人,其包括车头部、车体部、货箱和场景拼搭玩具,所述车头部包括驾驶腔壳、车门体、车头顶壳和前轮,所述车体部包括连接件、两条车尾壳和后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在变形前,整体呈车型,可以作为玩具车玩耍;在展开后,整体呈机器人形,可以作为机器人玩耍,即实现在玩具车和机器人之间互变,能以不同的姿势玩耍,趣味性高;另外还可以配有场景拼搭玩具进行组合玩耍,可以呈现出停车场的场景效果,大大丰富了玩法,为玩耍者提供更多的乐趣。为玩耍者提供更多的乐趣。为玩耍者提供更多的乐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拆装变形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玩具,具体涉及一种拆装变形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市场上现有的玩具车虽然种类繁多、形状各异,但是,这种玩具车仅能够作为玩具车进行玩耍,玩法方式单一,不具有额外的新鲜感,导致其的可玩性和趣味性不高,容易使玩耍者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缺少乐趣,难以长久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当儿童想玩其他玩具时玩具车将被闲置,因此会大量增加家长的玩具购买成本,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具有多种玩法,娱乐性高的拆装变形机器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巧妙、合理,玩法多,娱乐性高的拆装变形机器人。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拆装变形机器人,其包括车头部和车体部,所述车头部包括驾驶腔壳、车门体、车头顶壳和前轮,两车门体的上缘对称铰接在驾驶腔壳的两侧壁上,在展开时能形成机器人形玩具的手臂部分,所述前轮设置在车门体的下部位置,所述驾驶腔壳的顶面设有凹腔,所述车头顶壳的内表面设有头形内壳,该车头顶壳的侧缘铰接在驾驶腔壳上,且能翻转使所述头形内壳收回或翻出所述凹腔内,在翻出时能形成机器人形玩具的头部,而驾驶腔壳形成机器人形玩具的躯干部;所述车体部包括连接件、两条车尾壳和后轮,所述连接件的前端铰接在所述驾驶腔壳上,两条车尾壳对称铰接在连接件的尾端,且能相互分开或合并,所述后轮设置在所述车尾壳的尾部;在连接件翻转垂直驾驶腔壳的底面时,该连接件能形成机器人形玩具的臀部,两条车尾壳相互分开时能形成机器人形玩具的腿部。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驾驶腔壳的底面尾部设有收纳槽,该收纳槽的槽壁上设有轴孔,所述连接件的前部伸入收纳槽,且设有与所述轴孔相适配的铰接轴。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连接件的尾部设有转轴,两条车尾壳的前端均设有与该转轴相适配的转孔,两条车尾壳的转孔边沿相对面上设有相互啮合的齿圈。使得两条车尾壳能同步相对作打开或合拢动作。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车体部上设有货箱,该货箱的底面设有卡孔,所述车体部上设有与该卡孔相适配的钩脚。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货箱包括底板、左箱壳、右箱壳和提手,所述左箱壳和右箱壳的下缘位置对称铰接在底板的两侧边,并能相对翻转拼合形成具有内部空间的箱体,该左箱壳与右箱壳的相拼合位置处设有钩环,并在所述右箱壳上设有与该钩环相适配的卡凸;所述左箱壳和右箱壳的顶面向下凹入形成一供提手收回的收回腔,提手的两端向下弯折并铰接在收回腔的侧壁上。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车体部设有延长部,该延长部包括延长壳和辅
助轮,两辅助轮对称设置在延长壳的两侧,所述延长壳的前端设有卡头,并在所述车体部上设有与该卡头相适配的卡槽。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货箱内放置有场景拼搭玩具。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场景拼搭玩具包括积木台和支撑脚,所述左箱壳和右箱壳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支撑脚相适配的插孔。将支撑脚的一端插入插孔,在左箱壳和右箱壳打开后,通过支撑脚对左箱壳和右箱壳打进行支撑,使左箱壳和右箱壳的平躺与底板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一个较大面积的台面,所述积木台平铺在所述台面上。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场景拼搭玩具还包括玩具轨道、放置在积木台上的玩具停车平台、玩具维修站、玩具指示牌、玩具路灯、玩具加油机、玩具雪糕筒等等。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在变形前,整体呈车型,可以作为玩具车玩耍;在展开后,整体呈机器人形,可以作为机器人玩耍,即实现在玩具车和机器人之间互变,能以不同的姿势玩耍,趣味性高;另外还可以配有场景拼搭玩具进行组合玩耍,可以呈现出停车场的场景效果,大大丰富了玩法,为玩耍者提供更多的乐趣。
[0015]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1。
[0017]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1。
[0018]图3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2。
[0019]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2。
[0020]图5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3。
[0021]图6是图5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本技术中货箱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4。
[0024]图9是本技术中玩具停车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0是本技术中玩具维修站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1是本技术中玩具消防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参见图1至图1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拆装变形机器人,其包括车头部和车体部,所述车头部包括驾驶腔壳1、车门体2、车头顶壳3和前轮4,两车门体2的上缘对称铰接在驾驶腔壳1的两侧壁上,在展开时能形成机器人形玩具的手臂部分,所述前轮4设置在车门体2的下部位置,所述驾驶腔壳1的顶面设有凹腔11,所述车头顶壳3的内表面设有头形内壳31,该车头顶壳3的侧缘铰接在驾驶腔壳1上,且能翻转使所述头形内壳31收回或翻出所述凹腔11内,在翻出时能形成机器人形玩具的头部,而驾驶腔壳1形成机器人形玩具的躯干部;所述车体部包括连接件5、两条车尾壳6和后轮7,所述连接件5的前端铰接在所述驾驶腔壳1上,两条车尾壳6对称铰接在连接件5的尾端,且能相互分开或合并,所述后轮7设置在所述车尾壳6的尾部;在连接件5翻转垂直驾驶腔壳1的底面时,该连接件5能形成机器人形玩具的臀部,两条车尾壳6相互分开时能形成机器人形玩具的腿部。具体的,所述驾驶腔壳1的底
面尾部设有收纳槽12,该收纳槽12的槽壁上设有轴孔13,所述连接件5的前部伸入收纳槽12,且设有与所述轴孔13相适配的铰接轴51。所述连接件5的尾部设有转轴52,两条车尾壳6的前端均设有与该转轴52相适配的转孔61,两条车尾壳6的转孔61边沿相对面上设有相互啮合的齿圈62。使得两条车尾壳6能同步相对作打开或合拢动作。
[0028]参见图5、图6和图7,所述车体部上设有货箱8,该货箱8的底面设有卡孔81,所述车体部上设有与该卡孔81相适配的钩脚63。
[0029]具体的,所述货箱8包括底板82、左箱壳83、右箱壳84和提手85,所述左箱壳83和右箱壳84的下缘位置对称铰接在底板82的两侧边,并能相对翻转拼合形成具有内部空间的箱体,该左箱壳83与右箱壳84的相拼合位置处设有钩环86,并在所述右箱壳84上设有与该钩环86相适配的卡凸;所述左箱壳83和右箱壳84的顶面向下凹入形成一供提手85收回的收回腔,提手85的两端向下弯折并铰接在收回腔的侧壁上。提手85在不使用时,可以收回所述收回腔。
[0030]在所述车体部设有延长部9,对货箱8的支撑效果好。该延长部9包括延长壳91和辅助轮92,两辅助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拆装变形机器人,其包括车头部和车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部包括驾驶腔壳、车门体、车头顶壳和前轮,两车门体的上缘对称铰接在驾驶腔壳的两侧壁上,所述前轮设置在车门体的下部位置,所述驾驶腔壳的顶面设有凹腔,所述车头顶壳的内表面设有头形内壳,该车头顶壳的侧缘铰接在驾驶腔壳上,且能翻转使所述头形内壳收回或翻出所述凹腔内,所述车体部包括连接件、两条车尾壳和后轮,所述连接件的前端铰接在所述驾驶腔壳上,两条车尾壳对称铰接在连接件的尾端,且能相互分开或合并,所述后轮设置在所述车尾壳的尾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装变形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腔壳的底面尾部设有收纳槽,该收纳槽的槽壁上设有轴孔,所述连接件的前部伸入收纳槽,且设有与所述轴孔相适配的铰接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装变形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尾部设有转轴,两条车尾壳的前端均设有与该转轴相适配的转孔,两条车尾壳的转孔边沿相对面上设有相互啮合的齿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拆装变形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部上设有货箱,该货箱的底面设有卡孔,所述车体部上设有与该卡孔相适配的钩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拆装变形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泽勤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澄海区铠智玩具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