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链系统及发动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345469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2 2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链系统和发动机,包括正时上链条、正时下链条、平衡轴链条、用于连接在进气凸轮轴的后端部上的进气凸轮轴链轮、用于连接在排气凸轮轴的后端部上的排气凸轮轴链轮、用于连接在曲轴的后端部上的曲轴链轮组、用于连接在平衡轴的后端部上的平衡轴链轮、用于驱动燃油泵的中间轴、连接在中间轴上的中间轴链轮组;中间轴链轮组包括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曲轴链轮组包括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正时上链条绕在进气凸轮轴链轮、排气凸轮轴链轮和第一链轮上,正时下链条绕在第二链轮和第三链轮上,平衡轴链条绕在第四链轮和平衡轴链轮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大幅降低链系统负载,能够使整个发动机更为紧凑,能够驱动500Bar以上的高压燃油泵。的高压燃油泵。的高压燃油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链系统及发动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链系统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典型的发动机链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正时链条109、机油泵链条 110、动轨111、定轨112、机械张紧器113、曲轴链轮107、机油泵链轮108、进气凸轮轴链轮105和排气凸轮轴链轮106;该发动机链系统一般布置在发动机101的前端,由曲轴 104的前端进行驱动,然后由正时链条109和机油泵链条110进行驱动机油泵115、进气凸轮轴102、排气凸轮轴103等发动机内部运动机构。同时发动机101的高压燃油泵114一般由凸轮轴进行直接驱动,平衡轴由曲轴104上的齿轮进行直接驱动。
[0003]现有技术中典型的发动机链系统存在多种问题,主要有:
[0004]曲轴104前端驱动,由于结构特性决定曲轴104前端的扭振大,对整个链系统的受力和NVH性能不友好;
[0005]平衡轴由曲轴104直接齿轮驱动,受力冲击较多,易发生平衡轴、齿轮断裂问题,装配工艺性差,成本高;
[0006]相位器布置在发动机101前端,占用发动机总成的前端布置空间,增加了发动机101 的轴向长度;链条在曲轴104至两根凸轮轴的连接布置中,直接连接将经过发动机101的缸体和缸盖的水套布置空间,相对间隙小,需增加发动机101的轴向长度;无法适应混合动力发展趋势所要求的发动机101长度减小;
[0007]曲轴104至两根凸轮轴的传动比为2:1;4缸4冲程发动机101完成每缸点火,需在两根凸轮轴旋转1圈内,完成4次燃油喷射;凸轮轴驱动高压燃油泵114的凸轮需设计成4 桃尖形状;在相同的凸轮驱动型线上,布置在凸轮轴上的4桃尖的曲率更大,使凸轮轴的凸轮接触应力更大;同时凸轮轴除驱动高压燃油泵114外,还需驱动发动机101内部的配气机构,受力及动态力矩更复杂。由此导致未来发动机101采用500Bar以上高压燃油泵114 时,凸轮轴难以稳健驱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发动机链系统及发动机,以减轻或消除至少一个上述的技术问题。
[0009]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发动机链系统,包括正时上链条、正时下链条、平衡轴链条、用于连接在进气凸轮轴的后端部上的进气凸轮轴链轮、用于连接在排气凸轮轴的后端部上的排气凸轮轴链轮、用于连接在曲轴的后端部上的曲轴链轮组、用于连接在平衡轴的后端部上的平衡轴链轮、用于驱动燃油泵的中间轴、连接在中间轴上的中间轴链轮组;
[0010]所述中间轴链轮组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
[0011]所述曲轴链轮组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
[0012]所述正时上链条绕在所述进气凸轮轴链轮、所述排气凸轮轴链轮和所述第一链轮
285mm;
[0026]所述第四正时下链条段为向内凸的弧线形结构,所述第四正时下链条段的上端部的切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D7,所述第四正时下链条段的下端部的切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D8;所述第四正时下链条段的半径为R4,99
°
≤D7≤105
°
,21
°
≤D8≤24
°
,110mm≤R4≤ 115mm。
[0027]进一步,所述正时上链条包括与所述进气凸轮轴链轮啮合的第一正时上链条段、与所述排气凸轮轴链轮啮合的第二正时上链条段、与所述第一链轮啮合的第三正时上链条段、位于所述第一正时上链条段和所述第二正时上链条段之间的第四正时上链条段、位于所述第一正时上链条段和所述第三正时上链条段之间的第五正时上链条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正时上链条段和所述第三正时上链条段之间的第六正时上链条段;
[0028]所述第五正时上链条段为向内凸的弧线形结构,所述第五正时上链条段的上端部的切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D9,所述第五正时上链条段的下端部的切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 D10,所述第五正时上链条段的半径为R5,94
°
≤D9≤96
°
,76
°
≤D10≤78
°
,1000mm≤R5≤1010mm;
[0029]所述第六正时上链条段为向内凸的弧线形结构,所述第六正时上链条段的上端部的切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D11,所述第六正时上链条段的下端部的切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 D12,所述第六正时上链条段的上部的半径为R6,所述第六正时上链条段的下部的半径为 R7,17
°
≤D11≤20
°
,114
°
≤D12≤116
°
,124mm≤R6≤126mm,420mm≤R7≤425mm。
[0030]进一步,还包括作用于第四平衡轴链条段的第一定轨、作用于第三平衡轴链条段的第一动轨和作用于所述第一动轨的第一液压张紧器;从后向前看,所述第一液压张紧器的柱塞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平衡轴链轮的中心轴线的间距为L1,所述第一液压张紧器的柱塞轴的中心轴线从左至右向上倾斜,所述第一液压张紧器的柱塞轴的中心轴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D13,58mm≤L1≤60mm,15
°
≤D13≤18
°

[0031]还包括作用于第三正时下链条段的第二定轨、作用于第四正时下链条段的第二动轨和作用于所述第二动轨的第二液压张紧器;从后向前看,所述第二液压张紧器的柱塞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曲轴链轮组的中心轴线的间距为L2,所述第二液压张紧器的柱塞轴的中心轴线从右至左向上倾斜,所述第二液压张紧器的柱塞轴的中心轴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D14, 45mm≤L2≤48mm,38
°
≤D14≤42
°

[0032]还包括作用于第五正时上链条段的第三定轨、作用于第六正时上链条段的第三动轨和作用于所述第三动轨的第三液压张紧器,从后向前看,所述第三液压张紧器的柱塞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中间轴链轮组的中心轴线的间距为L3,所述第三液压张紧器的柱塞轴的中心轴线从左至右向上倾斜,所述第三液压张紧器的柱塞轴的中心轴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 D15,173mm≤L3≤178mm,18
°
mm≤D15≤22
°

[0033]进一步,还包括用于与发动机相连的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用于安装燃油泵的安装座,所述中间轴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外壳中,所述中间轴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燃油泵的凸轮。
[0034]进一步,所述进气凸轮轴链轮和所述第一链轮的齿数比为2:1,所述排气凸轮轴链轮和所述第一链轮的齿数比为2:1,所述第三链轮和所述第二链轮的齿数比为1:1,所述第四链轮和所述平衡轴链轮的传动比为2:1。
[0035]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后端设置有上述的发动机链系统。
[0036]本专利技术由曲轴后端直驱链系统,能够大幅降低链系统负载,能够减小链条力,确保了链系统的稳健性;正时上链条、相位器等组成部件都能够布置在变速器的上端空间,不影响发动机的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时上链条、正时下链条、平衡轴链条、用于连接在进气凸轮轴的后端部上的进气凸轮轴链轮、用于连接在排气凸轮轴的后端部上的排气凸轮轴链轮、用于连接在曲轴的后端部上的曲轴链轮组、用于连接在平衡轴的后端部上的平衡轴链轮、用于驱动燃油泵的中间轴、连接在中间轴上的中间轴链轮组;所述中间轴链轮组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所述曲轴链轮组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所述正时上链条绕在所述进气凸轮轴链轮、所述排气凸轮轴链轮和所述第一链轮上,所述正时下链条绕在所述第二链轮和所述第三链轮上,所述平衡轴链条绕在所述第四链轮和所述平衡轴链轮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链系统,其特征在于:从后向前看,所述平衡轴链轮位于所述曲轴链轮组的右下方,所述中间轴链轮组位于所述曲轴链轮组的左上方,所述进气凸轮轴链轮和所述排气凸轮轴链轮位于所述中间轴链轮组的右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轴链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曲轴链轮组的中心轴线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为X1,所述平衡轴链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曲轴链轮组的中心轴线在上下方向上的间距为Y1,X1=21mm,Y1=123mm;所述中间轴链轮组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曲轴链轮组的中心轴线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为X2,所述中间轴链轮组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曲轴链轮组的中心轴线在上下方向上的间距为Y2,X2=140mm,Y3=160mm;所述进气凸轮轴链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曲轴链轮组的中心轴线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为X3,所述进气凸轮轴链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曲轴链轮组的中心轴线在上下方向上的间距为Y3,X3=78mm,Y3=375.6mm;所述排气凸轮轴链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曲轴链轮组的中心轴线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为X4,所述排气凸轮轴链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曲轴链轮组的中心轴线在上下方向上的间距为Y3,X4=45mm;所述排气凸轮轴链轮位于所述进气凸轮轴链轮的右方,且所述排气凸轮轴链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进气凸轮轴链轮的中心轴线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为X3+X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轴链条包括与所述第四链轮啮合的第一平衡轴链条段、与所述平衡轴链轮啮合的第二平衡轴链条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平衡轴链条段的左端和所述第二平衡轴链条段的左端之间的第三平衡轴链条段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平衡轴链条段的右端和所述第二平衡轴链条段的右端之间的第四平衡轴链条段,所述第三平衡轴链条段为向内凸的弧线形结构,所述第三平衡轴链条段的上端部的切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D1,所述第三平衡轴链条段的下端部的切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D2;所述第三平衡轴链条段的半径为R1,60
°
≤D1≤63
°
,93
°
≤D2≤96
°
,105mm≤R1≤110mm;所述第四平衡轴链条段为向内凸的弧线形结构,所述第四平衡轴链条段的上端部的切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D3,所述第四平衡轴链条段的下端部的切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D4,所述第四平衡轴链条段的半径为R2,73
°
≤D3≤76
°
,73
°
≤D4≤76
°
,115mm≤R2≤118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时下链条包括与所述第二
链轮啮合的第一正时下链条段、与所述第三链轮啮合的第二正时下链条段、连接在所述第一正时下链条段的左端和所述第二正时下链条段的左端之间的第三正时下链条段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正时下链条段的右端和所述第二正时下链条段的右端之间的第四正时下链条段,所述第三正时下链条段为向内凸的弧线形结构,所述第三正时下链条段的上端部的切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D5,所述第三正时下链条段的下端部的切线与左右方向的夹角为D6;所述第三正时下链条段的半径为R3,33
°
≤D5≤35
°
,116
°
≤D6≤120
°
,280mm≤R3≤285mm;所述第四正时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翰章峻海司莉纳晏臻蒋敏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