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4302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2 2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具改良结构,其主要包括一第一模座、一第二模座以及两个控制器,该第一模座及该第二模座可操作性对合,且该第一模座与该第二模座对合状态下共同框围出一模穴,更具有两个气体通道、一个第一模仁以及一个第二模仁设于该模具,该第一模座设有一流道,两端分别连通一成型机的料管、该模穴,该第一、第二模仁为多孔性材质,其内部分别设有一通气管路连通其所对应的气体通道,两个控制器分别接设于气体通道,并控制气体进出,让该模穴内不同区域的压力达到预设值,从而控制原料于该模穴内的流向。穴内的流向。穴内的流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改良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与模具结构有关,尤其指一种针对成品形状、厚薄不均而于模穴内不同区域控制其压力值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一般成型模具成型不良的原因很多,其中成型稳定的关键,来自于原料流动阻力的大小与变化,也就是说原料由成型机进入成型模具的顺畅度,与原料的流动阻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影响原料流动阻力的因素例如:料温太低、射速太慢、模温太低、排气不良或是流长比太长等等,料温太低、射速太慢可通过调整成型机数据来改善。
[0003]而模温太低则会导致如图1所示的问题,一般原料11是由成型机于料管T内以高温熔化后,通过料管T的射出口推进入模具1中,箭头A表示为入料方向,而为使原料11冷却固化,通常模穴12的壁面温度会低于料管温度,当高温的原料11由浇口进入接触到相对低温的模穴12壁面时,会瞬间一层薄薄的固化层13,而随着时间的增加固化层13会越来越厚,原料11可以流动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原本的流动空间H1因固化层13的影响,而逐渐缩小流动空间H2,因此就会产生原料的流动阻力,流长比太长的模具也会有上述的情况产生,目前解决的方式大多是提高模具1温度来改善,然而此方式会大量消耗能源,并且影响原料11固化的时间。
[0004]再者,配合图2所示,当模穴12底壁邻近浇口14,成型过程中固化层13越来越厚会有阻碍浇口14的状况,导致原料无法进入模穴12末端,而有填充不全的问题产生。另外,当模内压力为均压的状态下,而成品形状不规则或是产品本身有厚薄不均之处,原料11注入模穴12后,会因成品较薄之处122的模穴12压力对原料11形成阻力,而先往对应成品较厚之处121的模穴12填充,箭头A表示为入料方向及流向,使得较厚之处121填充完全后,才往较薄之处122流动,导致较厚之处121的成品密度较高,较薄之处122的成品密度较低(图2以蜂巢状分布表示密度),造成产品会于密度低的部位产生变形。另外,流长比越长或是排气设计不良,原料11填充到成品末端的流动阻力越大,也比较不容易成型,虽然目前也有在模具中设置溢流槽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溢流槽产生的废料,也会导致材料成本的增加;因此,现有技术仍未趋于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目前成型模具的流动阻力,而导致成型不良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模具改良结构,该模具主要包括:一第一模座、一第二模座以及两个控制器,该第一模座及该第二模座可操作性对合,且该第一模座与该第二模座对合状态下共同框围出一模穴,还具有一第一气体通道、一第二气体通道、一第一模仁以及一第二模仁设于该模具。
[0007]该第一模座设有一流道,该流道一端可供连通一成型机的料管,另一端则连通该
模穴。
[0008]该第一模仁其中一侧为该模穴的一部分,该第一模仁内部设有一第一通气管路,其包含至少一第一主管路以及多个第一副管路,该第一主管路连通该第一气体通道,这些第一副管路呈间隔设置,且这些第一副管路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一主管路及该模穴,该第一模仁为多孔性材质,而多孔性材质使该第一模仁充满多个孔隙。
[0009]该第二模仁其中一侧为该模穴的一部分,该第二模仁内部设有一第二通气管路,其包括至少一第二主管路以及多个第二副管路,该第二主管路连通该第二气体通道,这些第二副管路呈间隔设置,且这些第二副管路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二主管路及该模穴,该第二模仁为多孔性材质,而多孔性材质使该第二模仁充满多个孔隙。以及该二控制器分别接设于该第一气体通道与该第二气体通道,借以控制气体由该第一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经该第一通气管路、第二通气管路进入该模穴内,或是控制该模穴内的气体由该第一通气管路、第二通气管路经该第一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排出该模具外,使该模穴内设有该第一模仁的区域以及该模穴内设有第二模仁的区域分别达到预设的压力值,且该料管的原料进入该模穴状态下,以该二控制器同步调整进气量或排气量使该模穴内各压力值随之变化,进而控制原料的流向。
[0010]进一步的,该第一模座或第二模座设有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该第一模仁及该第二模仁分别设于该第一凹槽及该第二凹槽,该第一气体通道与该第二气体通道设于该第一模座或第二模座。
[0011]进一步的,该第一模座设有一第一凹槽,该第二模座设有一第二凹槽,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形成错位,该第一模仁与该第二模仁分别设于该第一凹槽及该第二凹槽,该第一气体通道与该第二气体通道分别设于该第一模座及该第二模座。
[0012]进一步的,该两个控制器分别控制的压力值为相同或相异。
[0013]进一步的,该第一模座对合于该第二模座的端面设有一垫圈槽及一垫圈,该垫圈设于该垫圈槽内,且该垫圈槽框围于该模穴的外缘。
[0014]进一步的,该第一主管路及该第二主管路呈环形或非环形。
[0015]进一步的,该第一主管路及该第二主管路沿着该模穴周围设置,且随该模穴的轮廓而变化该第一主管路及该第二主管路的路径形状。
[0016]进一步的,还包括两个感压元件间隔设于该模穴内,分别感测该模穴设有该第一模仁的区域以及设有第二模仁的区域的压力值。
[0017]进一步的,还设有一第三模仁及一第三气体通道于该模具,该第三模仁其中一侧为该模穴的一部分,且该第三模仁内部设有一第三通气管路,其包括至少一第三主管路以及多个第三副管路,该第三主管路连通该第三气体通道,这些第三副管路呈间隔设置,且这些第三副管路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三主管路及该模穴,该第三模仁为多孔性材质,而多孔性材质使该第二模仁充满多个孔隙,还包括一控制器接设于该第三气体通道。
[0018]进一步的,该第一模仁及该第二模仁是由三维打印成型。
[0019]借以该两个控制器可控制不同区域的模内压力值,利用压力值不同,达到控制原料于该模穴内的流向,可使产品的密度达到平均,减少产品的不合格率以及成型后的变形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1]图1:现有技术的平面示意图。
[0022]图2:现有技术的平面示意图。
[0023]图3:本专利技术的平面示意图。
[0024]图4:本专利技术的压力与原料流向作动示意图。
[0025]图5: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模座分解示意图。
[0026]图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模座俯视图。
[0027]图7:本专利技术的模穴流长比较长的模具示意图。
[0028]图8: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平面示意图。
[0029]图9: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平面示意图。
[0030]图10: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平面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1模具
ꢀꢀꢀꢀꢀꢀꢀꢀꢀꢀꢀꢀꢀꢀꢀꢀꢀꢀꢀꢀꢀꢀꢀꢀꢀ
11原料12模穴
ꢀꢀꢀꢀꢀꢀꢀꢀꢀꢀꢀꢀꢀꢀꢀꢀꢀꢀꢀꢀꢀꢀꢀꢀ
121较厚之处122较薄之处
ꢀꢀꢀꢀꢀꢀꢀꢀꢀꢀꢀꢀꢀꢀꢀ
13固化层14浇口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模具包括:一第一模座、一第二模座以及两个控制器,该第一模座及该第二模座可操作性对合,且该第一模座与该第二模座对合状态下共同框围出一模穴,还具有一第一气体通道、一第二气体通道、一第一模仁以及一第二模仁设于该模具;该第一模座设有一流道,该流道一端可供连通一成型机的料管,另一端则连通该模穴;该第一模仁其中一侧为该模穴的一部分,该第一模仁内部设有一第一通气管路,其至少一第一主管路以及多个第一副管路,该第一主管路连通该第一气体通道,这些第一副管路呈间隔设置,且这些第一副管路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一主管路及该模穴,该第一模仁为多孔性材质,而多孔性材质使该第一模仁充满多个孔隙;该第二模仁其中一侧为该模穴的一部分,该第二模仁内部设有一第二通气管路,其包含至少一第二主管路以及多个第二副管路,该第二主管路连通该第二气体通道,这些第二副管路呈间隔设置,且这些第二副管路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二主管路及该模穴,该第二模仁为多孔性材质,而多孔性材质使该第二模仁充满多个孔隙;以及该两个控制器分别接设于该第一气体通道与该第二气体通道,借以控制气体由该第一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经该第一通气管路、第二通气管路进入该模穴内,或是控制该模穴内的气体由该第一通气管路、第二通气管路经该第一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排出该模具外,让该模穴内设有该第一模仁的区域以及该模穴内设有第二模仁的区域分别达到预设的压力值,且该料管的原料进入该模穴状态下,以该两个控制器同步调整进气量或排气量使该模穴内各压力值随之变化,进而控制原料的流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模座或第二模座设有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该第一模仁及该第二模仁分别设于该第一凹槽及该第二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顺福苏裕章
申请(专利权)人:瑞皇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