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33417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0 0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包括:在回采巷道的顶板每排布置多根锚杆,且所述多根锚杆间排距为800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煤矿
,特别是关于一种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煤矿中的工作面顺槽由于直接服务于回采工作面,是受采动影响最剧烈的一类巷道。生产矿井每年新掘的巷道中采区内的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占80%以上,这一类巷道大部分开掘在煤层中,巷道两帮和顶底板往往是强度较低的围岩,甚至是松散岩体,对于巷道维护极其不利,而且临近回采工作面,受回采工作面的采动影响剧烈,导致大量回采巷道处于困难条件,围岩变形量大、支护体失效严重、冒顶事故时有发生,为了保证巷道的正常使用和工作安全,许多矿井花费大量人力和支护材料对回采巷道进行维护和翻修,严重影响了矿井的正常接续和安全生产。
[0003]工作面回风巷道靠煤柱侧帮部及底板破坏十分严重,其失稳力学机理实质上是地层压力效应结果,当应力值超过了部分围岩的强度极限后使围岩进入塑性状态,当塑性变形过大时,使松动圈进入破裂阶段,形成较大的形变压力,则围岩就发生显著的变形、破裂、松碎、破坏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应力卸压效应。由于工作面巷道断面为矩形,在开挖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在侧帮帮角位置。因此,巷道失稳主要是这种压力对围岩本身的支护结构作用结果,当巷道支护强度不够时,形变压力会使围岩破坏并转变为松动压力,引起围岩失稳。
[0004]现场发现工作面回风巷道两帮移近变形极为严重,工作面前方50m处两帮最大移近量约1.6m,底鼓量普遍超过0.5m,塑性变形严重,而顶板完整性较好,变形量很小,因此初步判定两帮和底板为工程软岩,顶板不属于软岩范畴。巷道两帮和底板的软弱大变形特性对巷道的正常生产影响极大。
[0005]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且不会影响矿井的正常接续和安全生产。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包括:在回采巷道的顶板每排布置多根锚杆,且所述多根锚杆间排距为800mm
×
800mm,顶部两肩窝锚杆距离肩窝为100mm,偏向巷道两帮20
°
布置。在回采巷道的顶板每排布置多根第一锚索,所述多根第一锚索间排距为1600mm
×
1600mm,且两侧锚索距肩窝900mm。在煤柱侧帮每排布置多根第二锚索,所述多根第二锚索间排距为800mm
×
800mm,且最上部帮锚索距离顶板为550mm,斜向顶板与水平夹角10
°
,最底部帮锚杆距离底板550mm,斜向底板与水平夹角10
°
。在煤柱侧帮距离顶板800mm处,以水平夹角60
°
斜向顶板布置1根Φ22
×
1800mm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位于两排帮锚索中间,锚杆排距为800mm。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多根锚杆均为Φ20
×
2400mm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且所述多根锚杆的数量为7根。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多根第一锚索均为Φ17.8
×
7300mm的锚索,且所述多根第一锚索的数量为3根。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多根第二锚索均为Φ17.8
×
7300mm的锚索,且所述多根第二锚索的数量为4根。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还包括:在实体煤侧帮每排布置5根Φ20
×
2400mm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锚杆间排距800
×
800mm,上、下部帮锚杆距离顶、底板距离为150mm。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还包括:在实体煤侧帮每排布置2根Φ17.8
×
7300mm的锚索,锚索间排距为1600
×
1600mm,上、下部帮锚索距离顶、底板距离为950mm。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支护强度高,可以避免围岩变形量大、支护体失效严重和冒顶事故的发生,成本低,维护方便,且不会影响矿井的正常接续和安全生产。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16]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17]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种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包括:S1,在回采巷道的顶板每排布置多根锚杆,且所述多根锚杆间排距为800mm
×
800mm,顶部两肩窝锚杆距离肩窝为100mm,偏向巷道两帮20
°
布置。S2,在回采巷道的顶板每排布置多根第一锚索,所述多根第一锚索间排距为1600mm
×
1600mm,且两侧锚索距肩窝900mm。S3,在煤柱侧帮每排布置多根第二锚索,所述多根第二锚索间排距为800mm
×
800mm,且最上部帮锚索距离顶板为550mm,斜向顶板与水平夹角10
°
,最底部帮锚杆距离底板550mm,斜向底板与水平夹角10
°
。S4,在煤柱侧帮距离顶板800mm处,以水平夹角60
°
斜向顶板布置1根Φ22
×
1800mm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位于两排帮锚索中间,锚杆排距为800mm。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多根锚杆均为Φ20
×
2400mm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且所述多根锚杆的数量为7根。多根第一锚索均为Φ17.8
×
7300mm的锚索,且所述多根第一锚索的数量为3根。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多根第二锚索均为Φ17.8
×
7300mm的锚索,且所述多根第二锚索的数量为4根。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还包括:在实体煤侧帮每排布置5根Φ20
×
2400mm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锚杆间排距800
×
800mm,上、下部帮锚杆距离顶、底板距离为150mm。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还包括:在实体煤侧帮每排布置2根Φ17.8
×
7300mm的锚索,锚索间排距为1600
×
1600mm,上、下部帮锚索距离顶、底板距离为950mm。
[0021]在实际应用中,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回采巷道的顶板每排布置多根锚杆,且所述多根锚杆间排距为800mm
×
800mm,顶部两肩窝锚杆距离肩窝为100mm,偏向巷道两帮20
°
布置;在回采巷道的顶板每排布置多根第一锚索,所述多根第一锚索间排距为1600mm
×
1600mm,且两侧锚索距肩窝900mm;在煤柱侧帮每排布置多根第二锚索,所述多根第二锚索间排距为800mm
×
800mm,且最上部帮锚索距离顶板为550mm,斜向顶板与水平夹角10
°
,最底部帮锚杆距离底板550mm,斜向底板与水平夹角10
°
;以及在煤柱侧帮距离顶板800mm处,以水平夹角60
°
斜向顶板布置1根Φ22
×
1800mm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位于两排帮锚索中间,锚杆排距为800m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柱加强支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锚杆均为Φ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博刘成波胡涛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铜川照金煤电有限公司西川煤矿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