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及其制造方法,电缆包括导体、绝缘层、挤压式隔氧层和外护套,其中:导体和挤包在导体上的绝缘层构成绝缘芯线,所述绝缘芯线绞制成缆芯,在缆芯外包覆挤压式隔氧层,所述挤压式隔氧层的内表面为锯齿形,在挤压式隔氧层外挤包外护套。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挤压式高隔氧层,即缆芯绞合后,直接进行高隔氧层挤出,通过采用挤压方式挤出,形成锯齿状隔氧层,这些锯齿状正好填满绝缘芯线之间的空隙,从而解决了因烟囱效应导致的阻燃性能降低的问题,并且节约材料,省去了填充绳、阻燃包带材料;同时阻燃效果提高,可达到GB/T 3124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多芯电缆指两芯或两芯以上的电缆,其结构包括缆芯、缆芯包覆层、隔氧层及外护套。其中,缆芯由绝缘芯线和填充绳绞合而成,缆芯外包覆一层或多层包带,包带外为挤包隔氧层,隔氧层外为外护套。
[0003]现有的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通常采用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导体1、绝缘层2、填充绳3、包带4、隔氧层5、外护套6等。其中,填充绳3、包带4、隔氧层5、外护套6均采用高阻燃材料,其中,包带采用2~4层高阻燃包带,隔氧层厚度一般在2.5mm及以上。以达到B1级阻燃的效果。
[0004]现有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是:采用填充绳是无法紧密压实地对缆芯成缆间隙填充,在填充绳与芯线之间或填充绳之间始终会留有较多的空气间隙。并且,对于部分小截面的多芯电缆,由于芯线之间的间隙较小,无合适的填充绳填充芯线间的间隙,因此通常未使用填充绳。这样一来,绝缘芯线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
[0005]绝缘芯线是由可燃的材料制成的,在电缆燃烧条件下,绝缘芯线之间和填充绳之间的间隙中存在的空气,给可燃的绝缘芯线提供了燃烧所需氧气。绝缘芯线引燃后,顺着这些间隙向上蔓延,形成烟囱效应,并进一步加剧了绝缘芯线的燃烧,造成缆芯膨胀,破坏外护套的结壳性,进一步加剧了绝缘材料的燃烧,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烟气,达不到B1级阻燃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包括导体、绝缘层、挤压式隔氧层和外护套,其中:导体和挤包在导体上的绝缘层构成绝缘芯线,所述绝缘芯线绞制成缆芯,在缆芯外包覆挤压式隔氧层,所述挤压式隔氧层的内表面为锯齿形,在挤压式隔氧层外挤包外护套;所述挤压式隔氧层的平均厚度t=0.8~2.0mm。
[000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9]步骤一、制作绝缘芯线;
[0010]步骤二、成缆:将两根以上的绝缘芯线直接通过成缆机进行绞制,形成电缆的缆芯;
[0011]步骤三、在缆芯外挤包隔氧层:
[0012]通过挤塑机采用挤压式模具进行填充和隔氧层一次性挤出,使隔氧层紧密挤包在缆芯上,其中:所述挤压式模具的配模方法为:
[0013](1)按如下公式确定模芯孔径D1:
[0014]D1=D0+k1[0015]其中:D0为缆芯的最大外径;k1为模芯选取系数,k1=0.5~3.5mm;
[0016](2)按如下公式确定模盖孔径D2:
[0017]D2=D0+2*t+k2[0018]其中:t为隔氧层的平均厚度;k2为模盖选取系数,k2=
‑
1.0~1.0mm;
[0019](3)确定模芯与模盖的端面距离d为2~5倍隔氧层的平均厚度t,且大于等于5mm;
[0020]步骤四、在隔氧层外挤包外护套。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是:
[0022]本专利技术采用挤压式隔氧层,即缆芯绞合后,直接将填充和隔氧层一次性挤出,形成填充与隔氧层一体的挤压式隔氧层。挤压式隔氧层通过采用挤压方式挤出,形成锯齿状隔氧层,这些锯齿状正好填满绝缘芯线之间的空隙,将可燃绝缘层完整包覆,从而消除了空隙,解决了因烟囱效应导致的阻燃性能降低的问题。具体优点如下:
[0023]1、采用挤压式隔氧层,隔氧层可以从原来的2.5mm以上减至0.8~2.0mm,加上减少了缆芯包覆层,省去了填充绳、阻燃包带材料,节约材料,大大降低了电缆成本(比现有电缆成本低10%
‑
30%);
[0024]2、阻燃效果提高,可达到GB/T 31247
‑
2014《电缆及光缆燃烧性能分级》标准中B1级阻燃要求。
[0025]3、电缆外径比现有技术方案小,且电缆结构和用料简单,更方便施工。
附图说明
[0026]本专利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0027]图1为现有的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如图2所示,包括:导体11、绝缘层12、挤压式隔氧层13和外护套14,其中:
[0030]所述挤压式隔氧层13的内表面为锯齿形,采用流动性较好、且不与绝缘表面发生粘结的高阻燃隔氧料,通过挤压式挤包工艺制造而成。所述挤压式隔氧层的平均厚度t=0.8~2.0mm,其中缆芯外径10mm以下,隔氧层的平均厚度为0.8~1.2mm;缆芯外径10~20mm时,隔氧层的平均厚度为1.0~1.5mm;缆芯外径为20~30mm时,隔氧层的平均厚度为1.2~1.7mm;缆芯外径为30mm及以上时,隔氧层的平均厚度为1.5~2.0mm。
[003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2]步骤一、制作绝缘芯线:
[0033]绝缘芯线由导体11和绝缘层12构成,其中导体11由具有高导电系数的铜、铝、铝合金或铜包铝制成;绝缘层12在导体外,保证产品的电气绝缘性能。绝缘层12挤包在导体上,其材料为交联聚乙烯或其他材料;绝缘层12与导体间也可增加绕包绝缘层,材料为云母带或其他类似材料,以提高其耐火性能。
[0034]步骤二、成缆:
[0035]两芯或两芯以上的绝缘芯线,通过成缆机进行绞制,形成电缆的缆芯。缆芯绞制时,在绝缘芯线之间不使用填充绳,缆芯外也不使用包带包覆缆芯。
[0036]缆芯绞制后,由于未包覆包带,容易出现缆芯端头处绝缘芯线松散,将影响电缆的成型和后工序的加工。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金属网套将缆芯端头抱紧的方式。即用金属网套套在绝缘芯线的所有芯线端头上,拉紧,再将金属网套与引线连接。缆芯绞制时,金属网套可以随绞笼的转动而转动,并带动绝缘芯线形成节距,从而防止绝缘芯线端头散开。
[0037]步骤三、挤包挤压式隔氧层:
[0038]在缆芯外挤包挤压式隔氧层,挤压式隔氧层采用高阻燃材料,通过挤塑机采用挤压式模具进行挤出,使隔氧层紧密挤包在缆芯上。其中:
[0039](一)采用挤压式隔氧层的配模方法为:
[0040]1、按如下公式确定模芯孔径D1:
[0041]D1=D0+k1[0042]其中:D0为缆芯的最大外径;k1为模芯选取系数。
[0043]由于缆芯制造时未加填充绳,也未包覆包带,因此缆芯既不圆整,也同时存在弯曲。因此,模芯孔径尺寸不宜过大,否则可能使隔氧层挤包得不紧密,使缆芯与隔氧层之间仍存在较大的间隙。模芯孔径尺寸也不宜过小,否则缆芯可能受到损伤,挤包的隔氧层可能偏心严重。
[0044]选取k1=0.5~3.5mm
[004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导体、绝缘层、挤压式隔氧层和外护套,其中:导体和挤包在导体上的绝缘层构成绝缘芯线,所述绝缘芯线绞制成缆芯,在缆芯外包覆挤压式隔氧层,所述挤压式隔氧层的内表面为锯齿形,在挤压式隔氧层外挤包外护套;所述挤压式隔氧层的平均厚度t=0.8~2.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其特征在于:当缆芯外径在10mm以下时,所述挤压式隔氧层的平均厚度为0.8~1.2mm;当缆芯外径为10~20mm时,所述挤压式隔氧层的平均厚度为1.0~1.5mm;当缆芯外径为20~30mm时,所述挤压式隔氧层的平均厚度为1.2~1.7mm;当缆芯外径为30mm及以上时,所述挤压式隔氧层的平均厚度为1.5~2.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其特征在于:在导体和绝缘层之间增加绕包绝缘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绕包绝缘层材料为云母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材料为交联聚乙烯。6.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制作绝缘芯线;步骤二、成缆:将两根以上的绝缘芯线直接通过成缆机进行绞制,形成电缆的缆芯;步骤三、在缆芯外挤包隔氧层:通过挤塑机采用挤压式模具进行填充和隔氧层一次性挤出,使内村层紧密挤包在缆芯上,其中:所述挤压式模具的配模方法为:(1)按如下公式确定模芯孔径D1:D1=D0+k1其中:D0为缆芯的最大外径;k1为模芯选取系数,k1=0.5~3.5mm;(2)按如下公式确定模盖孔径D2:D2=D0+2*t+k2其中:t为隔氧层的平均厚度;k2为模盖选取系数,k2=
‑
1.0~1.0mm;(3)确定模芯与模盖的端面距离d为2~5倍隔氧层的平均厚度t,且大于等于5mm;步骤四、在隔氧层外挤包外护套。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B1级高阻燃多芯电缆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晓,范奇,张成凯,余跃,胡泽祥,马国兴,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蓝电电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