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光装置,在具备第1基板;对于该第1基板,用密封材料经过预定的间隙粘贴在一起的第2基板;和在上述间隙中,保持在用密封材料区划出的区域内的电光物质层,由在上述第1基板以及上述第2基板的每一个上形成的透明的第1驱动电极以及透明的第2驱动电极,在上述电光物质层上施加电场的电光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具备在从上述第2基板突出的区域中形成的安装端子;形成在与上述第2基板重叠的区域中的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连接上述安装端子与上述第1驱动电极的第1布线图形;和连接上述安装端子与上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的第2布线图形, 上述第2基板具备与上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对向的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 在上述第1基板中的上述第1驱动电极的下层侧,形成在与上述第1驱动电极和上述第2驱动电极对向的区域重叠的区域的一部分中形成了光透射孔的光反射膜,同时,在上述光反射膜与上述第1驱动电极的层间形成有滤色层, 上述第2布线图形在至少其一部分上具备由与上述光反射膜相同的金属膜构成的金属布线。(*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一对基板之间保持电光物质的电光装置和适用该电光装置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各种电光装置中,将液晶用作电光物质的电光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相对第一基板由密封材料经规定间隙进行贴合的第二基板、和在上述间隙中在密封材料分隔开的区域内保持的电光层,通过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上各自形成的透明的第一驱动电极和透明的第二驱动电极对电光物质层施加电场。这种电光装置如果在第一基板的背面侧上配置背光装置,则可在从该背光装置射出的光透过电光物质层期间实施光调制,按透射模式显示规定的图像。第一基板中,如果在第一驱动电极下层侧上形成光反射膜膜,则从第二基板侧入射的外部光由光反射膜反射,再从第二基板射出期间可进行光调制,从而可按反射模式显示图像。因此,半透射反射型的电光装置中,在第一驱动电极的下层侧上所形成的光反射膜中形成光透射孔,并且在第一基板的背面侧上配置背光装置,在形成光透射孔的区域中进行透射模式的显示,另一方面,在未形成光透射孔的区域中进行反射模式的显示(例如专利文献1)。另外,第二基板中,如果在与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对向的区域重叠的部分中形成滤色片,则可显示彩色图像。为进行这种显示,需要向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提供规定的信号。因此,需要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二者上安装驱动用IC的结构,或需要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二者上安装安装了驱动用IC的挠性基板,但是这种结构的情况下,需要2个驱动用IC,并且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二者上需要确保从另一基板伸出的安装区域,从而不能确保在电光装置的图像区域的外围侧有较宽的区域。因此,采用第一基板上设置从第二基板伸出的区域中形成的安装端子、与第二基板的重叠区域中形成的第一基板间导通端子、连接安装端子和上述第一驱动电极的第一布线图形、连接安装端子和第一基板间导通端子的第二布线图形,并且第二基板上设置与第一基板间导通端子对向的第二基板间导通端子的结构。这里,对于第一基板,以往,对于安装端子、第一基板间导通端子、连接安装端子和第一驱动电极的第一布线图形、以及连接安装端子和第一基板间导通端子的第二布线图形中的任何一个,都使用形成第一驱动电极的ITO膜等的透明导电膜。专利文献1特开2002-14334号(第8-第9页、图1)但是,第一基板中,对于第二布线图形,无论从安装端子到第一基板间导通端子之间是否进行长距离引线,仅用构成形成第一驱动电极的透明导电膜的ITO膜形成时,电阻显著增大。半透射反射型电光装置中,第二基板上形成滤色层时,在平坦区域中形成滤色层,由于形成光透射孔的透射显示区域和未形成光透射孔的反射显示区域之间滤色层的厚度相等,因此显示的彩色图像中,产生反射模式的颜色变浓而透射模式的颜色变淡的问题。即,这是由于与透射显示光仅透过一次滤色层相反,反射显示光透过滤色层两次,即入射时和反射时的两次。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在应用基板间导通的电光装置和使用其的电子设备中提供一种结构,在降低布线电阻的同时,可消除透射模式和反射模式显示的图像中反射模式的颜色变浓而透射模式的颜色变淡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中,在包括第一基板、相对该第一基板由密封材料经规定间隙进行贴合的第二基板、在上述间隙中在密封材料分划出的区域内保持的电光层,通过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上各自形成的透明的第一驱动电极和透明的第二驱动电极对上述电光物质层施加电场的电光装置中,上述第一基板包括在从上述第二基板的伸出区域上形成的安装端子、与上述第二基板的重叠区域中形成的第一基板间导通端子、连接上述安装端子和上述第一驱动电极的第一布线图形、连接上述安装端子和上述第一基板间导通端子的第二布线图形,上述第二基板包括与上述第一基板间导通端子对向的第二基板间导通端子,上述第一基板的上述第一驱动电极的下层侧上,在与上述第一驱动电极和上述第二驱动电极对向的区域重叠的区域的一部分中形成形成了光透射孔的光反射膜,同时在上述光反射膜和上述第一驱动电极的层间形成滤色层,上述第二布线图形至少在其一部分中包括由与上述光反射膜相同的金属膜构成的金属布线。本专利技术中,关于从安装端子到第一基板间导通端子之间进行长距离引线的第二布线图形,由于适用构成光反射膜的金属膜,布线电阻可减小。光反射膜和第一驱动电极的层间形成滤色层,并且,滤色层的下层侧中在光反射膜中形成光透射孔。因此,在进行透射模式显示的光透射窗中形成的滤色层与进行反射模式的显示的此外的区域中形成的滤色层相比更厚。从而,即便透射显示光仅透过一次滤色层,而反射显示光入射时和反射时透过滤色层两次,在透射模式显示的情况和反射模式显示的情况下,不会产生反射模式的颜色变浓而透射模式的颜色变淡的问题,因此可进行高品质的显示。本专利技术中,上述安装端子和上述第一基板间导通端子由例如构成上述第一驱动电极的透明导电膜构成。本专利技术中,上述滤色层和上述第一驱动电极的层间按至少避开形成上述第一基板间导通端子和上述安装端子的区域的方式来形成透明的有机绝缘膜,该有机绝缘膜和上述第一驱动电极的层间最好大致在上述第一基板的整体上形成无机绝缘膜。形成滤色片时,表面上产生凹凸,电光物质层厚度变动,有电光物质层的取向状态混乱的倾向,但滤色层的上层中形成有机绝缘膜构成的平坦化膜,可避免该问题。但是,形成第一驱动电极时,在基板的整个面上形成透明导电膜后,适用光刻技术图形化,但此时,有机绝缘膜上形成的透明导电膜和未形成有机绝缘膜的区域中形成的透明导电膜中,由于蚀刻速度不同,蚀刻精度降低。这样,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在有机绝缘膜的上层基板在整个面上形成无机绝缘膜,基板的整个面中,透明导电膜的蚀刻速度相等。因此,即便形成有机绝缘膜,也可按高精度蚀刻第一驱动电极。本专利技术中,上述金属布线在上述第一布线图形和上述第二布线图形中从上述第二基板边缘露出的区域中被中途切断。这样构成时,金属布线的上层侧通过蚀刻第一驱动电极等图形化时,或结束了电光装置的制造后,从第二基板的边缘露出的区域中不会产生金属布线被腐蚀等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中,理想为上述金属布线也在上述第一布线图形和上述第二布线图形中从上述第二基板边缘露出的区域中形成的情况下,该露出的区域的上述金属布线的上层侧最后形成上述有机绝缘膜。这样构成时,金属布线的上层侧通过蚀刻第一驱动电极等图形化时,或结束了电光装置的制造后,从第二基板的边缘露出的区域中金属布线被有机绝缘膜保护,因此不会产生腐蚀等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中,上述第一布线图形从与安装上述安装端子的区域中的在其中央区域排列的安装端子向对向的基板边延伸,连接上述第一驱动电极,上述第二布线图形从在上述安装端子形成的区域中的在其两侧区域排列的安装端子通过形成上述第一布线图形的区域外侧延伸,连接在图像显示区域的两侧区域中沿着基板边排列的上述第一基板间导通端子,上述第二驱动电极在上述图像显示区域中在与上述第一驱动电极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连接上述第二基板间导通端子。本专利技术中,最好至少在形成构成上述光反射膜的金属膜的区域的下层侧形成基底导电膜。这样构成时,金属膜经基底导电膜形成在基板上,因此金属膜和基板的密合性低时,也不会产生图形化精度降低和剥离等的不妥情况。本专利技术中,最好在形成构成上述光反射膜的金属膜的区域的上层形成导电保护膜。这样构成时,不会由于形成滤色层时的烧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日向章二,坂井一喜,上野耕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