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地压力分布均匀的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0321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轮胎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接地压力分布均匀的轮胎。该轮胎的第一胎冠弧的半径TR1与所述轮胎名义断面宽NSW的比值范围为3.5<TR1/NSW<5,所述第二胎冠弧的半径TR2与所述轮胎名义断面宽NSW的比值范围0.7<TR2/NSW<1,所述胎肩弧的半径SR为20mm<SR<40mm,第一胎冠弧的长度L1与轮胎两端两胎肩点P之间的距离TAW之间的比值范围0.26<L1/TAW<0.30,第二胎冠弧的长度L2与轮胎两端两胎肩点P之间的距离TAW之间的比值范围0.2<L2/TAW<0.24。该轮胎的接地压力更加均匀。该轮胎的接地压力更加均匀。该轮胎的接地压力更加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地压力分布均匀的轮胎


[0001]本技术属于轮胎
,特别涉及一种接地压力分布均匀的轮胎。

技术介绍

[0002]轮胎是在各种车辆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轮胎直接与路面接触,和汽车悬架共同来缓和汽车行驶时所受到的冲击,保证汽车有良好的乘座舒适性和行驶平顺性;保证车轮和路面有良好的附着性,提高汽车操控性、制动性和通过性。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真正与地面接触的部分称为接地印痕,接地印痕的形状、面积以及单位面积下接地压力的大小和均匀程度,对轮胎的异常磨损及操控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半钢子午线轮胎来说,特别是一些以周向主沟槽为主的轮胎,胎面的接地印痕形状与接地压力分布不易控制,尤其是周向肋条的边部和胎肩部位,易出现接地压力集中的现象。为改善该情况,目前普遍采用增加胎肩下沉量或调整轮胎的内部结构的方法。增加胎肩下沉量能改善肩部接地压力集中,防止肩部异常磨损,然而,增加胎肩下沉量,意味着肩部接地面积的减小,不利于轮胎的操控性,调整轮胎的内部结构,又会影响轮胎的其它性能。如何改善轮胎的异常磨损又能提升轮胎的操控稳定性,即如何改善轮胎的接地印痕形状、面积以及单位面积下接地压力的大小和均匀程度,是一件比较困难也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轮胎的接地印痕形状、面积以及单位面积下接地压力的大小和均匀程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接地压力分布均匀的轮胎。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接地压力分布均匀的轮胎,包括胎面和胎侧,所述胎面包括胎冠部和胎肩部,所述胎面在轮胎子午线的截面上、从轮胎赤道面与胎面轮廓的交点到胎肩部的胎冠部轮廓依次分成第一胎冠弧和第二胎冠弧,所述胎侧的胎侧部轮廓依次分成上胎侧弧和下胎侧弧,在所述第二胎冠弧和所述上胎侧弧之间增设有一胎肩弧,所述胎肩弧分别与所述第二胎冠弧和所述上胎侧弧相内切;其中,所述第一胎冠弧的半径TR1与所述轮胎名义断面宽NSW的比值范围为3.5<TR1/NSW<5,所述第二胎冠弧的半径TR2与所述轮胎名义断面宽NSW的比值范围为0.7<TR2/NSW<1,所述胎肩弧的半径SR为20mm<SR<40mm,第一胎冠弧的长度L1与轮胎两端两胎肩点P之间的距离TAW之间的比值范围0.26<L1/TAW<0.30,第二胎冠弧的长度L2与轮胎两端两胎肩点P之间的距离TAW之间的比值范围0.2<L2/TAW<0.24,胎肩下沉量h与所述轮胎两端两胎肩点P之间的距离TAW的比值范围为0.044<h/TAW<0.052。所述上胎侧高度USH和所述下胎侧高度LSH的比值范围为47/53<USH/LSH<50/50。
[0006]为减小肩部的接地压力,根据以往的经验,所述胎肩下沉量h的高度范围确定为:0.044<h/TAW<0.052,为保证胎肩下沉量h在以上范围内,对胎冠弧的弧长及弧半径的取值进行了大量的接地印痕仿真实验。最终重新确定胎冠弧和胎肩弧的半径范围以及弧度长范围,以上可改善轮胎的接地印痕形状,避免肩部接地压力集中现象,使接地压力分布更均
匀,从而减少肩部的异常磨损,同时提升轮胎的操控性,特别是极限操控下稳定性。
[0007]本技术提供的轮胎的胎面上开设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数条周向花纹沟,所述数条周向花纹沟之间形成有数条周向花纹肋条,所述周向花纹肋条的外轮廓的中心点沿轮胎径向凸出形成外轮廓的新中心点,所述周向花纹肋条的外轮廓的两端点与所述新中心点连接形成周向花纹肋条的新外轮廓。作为优选,所述周向花纹肋条的外轮廓的中心点沿轮胎径向凸出的高度为0.1

0.3mm;所述数条周向花纹沟可以为四条周向花纹沟。
[0008]根据实际花纹周向主沟位置,将周向主沟体现在外轮廓上,这样整个胎面部位被周向主沟分割后,形成多个周向花纹肋条,然后对多个周向花纹肋条的外轮廓重新优化设计,取代原有的外轮廓。以上可避免周向花纹肋条边部的接地压力集中,减少胎冠的异常磨损,同时使接地印痕内的接地压力分布更均匀,提升操控时的中心感,维持方向盘的线性响应。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接地压力分布均匀的轮胎,本技术提供的轮胎其通过对多段胎冠弧的弧长及弧半径的取值进行优化,保证胎肩下沉量在合理的范围,使接地压力分布更均匀,从而减少肩部的异常磨损,同时提升轮胎的操控性;胎面部位被周向花纹沟分割后,形成多个周向花纹肋条,对多个周向花纹肋条的外轮廓重新优化设计,取代原有的外轮廓,进一步保证轮胎接力压力的均匀度。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接地压力分布均匀的轮胎剖视图;
[0011]图2为图1P处放大图;
[0012]图3为具有常规设计外轮廓的轮胎剖视图;
[0013]图4为具有常规设计外轮廓的轮胎的接地压力分布图;
[0014]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接地压力分布均匀的轮胎的接地压力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接地压力分布均匀的轮胎,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轮胎的接地印痕形状、面积以及单位面积下接地压力的大小和均匀程度的问题,
[0016]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7]将轮胎沿其子午线方向切开后,横截面的形状,即为轮胎的轮廓,其最外层称为外轮廓。轮胎赤道面与外轮廓的交点即为胎面中心点D,外轮廓左右两侧对称,以下以单侧为例进行详细描述。
[0018]如图1所示,一种接地压力分布均匀的轮胎,包括胎面10和胎侧11,所述胎面10包括胎冠部和胎肩部,所述胎面在轮胎子午线的截面上、从轮胎赤道面与胎面轮廓的交点到胎肩部的胎冠部轮廓依次分成第一胎冠弧5和第二胎冠弧6,所述胎侧11的胎侧外轮廓依次分成上胎侧弧8和下胎侧弧9,在所述第二胎冠弧6和所述上胎侧弧8之间增设有一胎肩弧7,所述胎肩弧7分别与所述第二胎冠弧6和所述上胎侧弧8相内切;所述第一胎冠弧5的半径TR1与所述轮胎名义断面宽NSW的比值范围为3.5<TR1/NSW<5,所述第二胎冠弧6的半径TR2与所述轮胎名义断面宽NSW的比值范围0.7<TR2/NSW<1,所述胎肩弧7的半径SR的取值
范围是20mm<SR<40mm;将所述第二胎冠弧6与所述上胎侧弧8两弧的交点人为定义为胎肩点P,所述轮胎左右两个胎肩点P之间的弧长为TAW,从胎面中心点D到胎肩点P点的垂直高度,定义为胎肩下沉量h,第一胎冠弧5的长度L1与轮胎两端两胎肩点P之间的距离TAW之间的比值范围0.26<L1/TAW<0.30,第二胎冠弧6的长度L2与轮胎两端两胎肩点P之间的距离TAW之间的比值范围0.2<L2/TAW<0.24,胎肩下沉量h与所述轮胎两端两胎肩点P之间的距离TAW的比值范围为0.044<h/TAW<0.052。
[0019]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轮胎名义断面宽NSW随轮胎型号变化,比如轮胎型号205/55R16的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地压力分布均匀的轮胎,包括胎面和胎侧,所述胎面包括胎冠部和胎肩部,所述胎面在轮胎子午线的截面上、从轮胎赤道面与胎面轮廓的交点到胎肩部的胎冠部轮廓依次分成第一胎冠弧和第二胎冠弧,所述胎侧的胎侧部轮廓依次分成上胎侧弧和下胎侧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胎冠弧和所述上胎侧弧之间增设有一胎肩弧,所述胎肩弧分别与所述第二胎冠弧和所述上胎侧弧相内切;其中,所述第一胎冠弧的半径TR1与所述轮胎名义断面宽NSW的比值范围为3.5<TR1/NSW<5,所述第二胎冠弧的半径TR2与所述轮胎名义断面宽NSW的比值范围为0.7<TR2/NSW<1,所述胎肩弧的半径SR为20mm<SR<40mm,第一胎冠弧的长度L1与轮胎两端两胎肩点P之间的距离TAW之间的比值范围0.26<L1/TAW<0.30,第二胎冠弧的长度L2与轮胎两端两胎肩点P之间的距离TAW之间的比值范围0.2<L2/TAW<0.24,胎肩下沉量h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宝国田宗波于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